371号馆文选__同学少年 |
|
一、故事背景:矛盾初起
人物介绍: 温体仁,万历26年进士。魏专权时任礼部侍郎,但没有参加阴谋活动,没有被当魏党查办。崇祯即位后,升礼部尚书衔。按惯例,这资格无论如何可以获得提名权。 东林党:备受魏政治迫害的东林党人。不仅仇视魏党,而且出于可以理解的感情,对凡是在此期间平平安安的官员,难免有一种“非我同类”的感觉。 崇祯元年,第二次会推内阁,报上来的11个人名单中,全部是东林党。钱某人是一个。 温体仁觉得不公平。作官30年,在晚年才熬到这个资格,却被毫无理由的排挤掉。 皇帝则很纳闷,他琢磨不透为什么温没有获得提名呢?但其实崇祯属意的是周某人。 周某人倒不似温这么激动。周万历41年25岁中状元,年轻得很,可以等。 反攻由拼掉老命的温来发起。 温选了一个很好的突破点:钱某人天启元年主持乡试舞弊案。弹劾钱“结党欺君”,“盖世神奸”。控诉东林党把持会推,蒙蔽皇上。 第二天,崇祯当朝调查此事,温钱于皇帝面前争论很久,东林党干将吏部给事中章允儒反击:从来小人陷害君子,都是一个“党”字,从前魏如何,流传到今,成为小人陷害君子的榜样,云云。 崇祯听得大怒,叫人将章某人拿下,但居然连说几遍,没有人出头。这个场面给他留下了强烈的印象,皇帝的命令当朝失灵了。这也证明了温的“满朝皆钱谦益之党”,东林党人果然势大泼天。 最后,崇祯指名叫锦衣卫总指挥出班承命,章被客气的扶了出去。 结果,崇祯没有接受这份名单上的任何一个人,君臣关系紧张。而温与钱,结下了不共戴天的大仇。这对君臣,自然就站到了一边。 二、崇祯9年 崇祯九年,农民军大败官军,灾情空前严重,皇帝为战报和灾报焦虑不安。 御史东林张寿祺,弹劾温。按传统,这时大臣必须主动上书引咎辞职,暂停公务。温照办。可皇帝对此刻上演的这些故套却烦透了。他首先安慰温几句,张见无效,居然又上一本,皇帝索性不让把张的本送入宫内。 三、温体仁的恶名 温入阁后,受参不下几十次。记得:温是不惜与东林撕破脸皮斗争后才入阁的。 温清廉孤介,却又汲汲名位,所以他必然卖身给了皇帝。温争权起来强硬冷酷,阴鸷刚猛,也得罪了不少人。明代公认的奸臣:严嵩,温体仁。 实际上,朝士和普通百姓对温的怨恨,正是随着他们潜意识中对崇祯越来越强烈的不满和轻视而日益加深的,在崇祯9年这个多事之年,也恰好达到了高潮。 朝野上下,无不切齿痛恨温这个奸相,把朝廷的每一恶政,都当作温的作品,发泄对皇帝的不满。言官小臣只要敢上书把温不负责任的痛斥一番,就可以扬名天下;卿贰大臣凡敢于和温公开作对的,都能博一个公忠义烈的称号。 崇祯7年,考试的士子在考卷中公开骂温“不恭之臣”、“不敬之臣”,本房考官东林文震孟大喜取中,批“伸眉抗手,想见其人”。主考温只好苦笑。 当时一下联:内阁翻成妓馆,乌龟、王八、篾片,总是造瘟。 四、崇祯9年的两大街头新闻 崇祯9年,发生了两大新闻。 1,一被重处知县的母亲,连日在大街上等候温的官轿,见到就乱骂,并用石块砖头乱投,成为京师一景。崇祯无奈,只能给温加派卫兵; 2是,南京一千户杨光先进京上书弹劾温,拉来了一棺材,京师轰动,赠的诗文帖满了棺材。崇祯大怒,认为他哗众取宠,希图冒进。命令廷杖80,发配辽西。行刑时,观者如堵,为杨大念阿弥陀佛。 崇祯皇帝是不是已经感觉到温实际上已经是在代自己受辱?但还是得宽容。因为,他自己和温,都再也吃不消更多的敌人了。 五、起因 崇祯9年,江南讼棍张汉儒上书攻击在乡的钱某人与瞿式耜。说他们:凭一己喜恶把持人才进退之权,诽谤朝政,云云。温与钱老仇人,见之如获至宝。 原来,常熟陈履谦,为一件争夺产业的官司求助于钱、瞿。两人因为看不起陈,不仅没有答应,反而帮助另一方赢的官司。陈大恨,找到了讼棍张。 不久,钱、瞿就进了京城监狱。 六、“款曹和温” 人物介绍补充:大太监曹化淳。 曹是信邸旧人,皇帝与他很有感情;曹又是王安之徒,王安是太监里的东林中坚,曹与东林关系一贯很好,与钱有一些特别的交情。 东林势力很大,特别在江南横行无阻。地方调查的诏书发出许久,地方官员拖延不办。张、陈一不做二不休,说东林党人要来一个“款曹和温”。 东林党人要弥缝与温的间隙,以便为钱解脱。 就是他们选中的途径,是大太监曹化淳。(谣言end) 因为有了这些谣言,曹就对钱、瞿两家的亲友们开始了大肆勒索,腰包不满誓不罢休。 但是,张、陈、曹都失算了。 钱才是个老谋深算的人物。 他托狱官找到老友曹化淳,提醒他: 皇帝最忌内外官勾结,而这个谣言中正有这样的内容。 曹一听就大为振作,不用说手中正把持一个现成的特务机构——东厂。 曹要求皇帝让自己办理此事,免得开小人陷害大臣之风。崇祯同意。 曹的调查结果,钱、瞿免于查处,陈、张交刑部。刑部尚书正是东林干将郑三俊,议定每人杖100,枷3月,期限未满,两人全部归天。 另一结果是:在结案时,东林一派继续对温不依不饶的展开攻击,温照例乞休,皇帝却没有再挽留,批“放他去”。温对此毫无准备,大吃一惊,回家后的第二年就死了。 整件事情,我的印象可并不是温得罪了什么大太监。 事实是,在钱的老谋深算下,东林党内外串联,合力猛攻。温终于失去了皇帝的信任。温卷到了皇帝的大忌讳里,甚至好象他的手已经伸到了江南,可以指使江南的小人讼棍们为他打击异己,搞党争。让皇帝也大吃了一惊。 曹没得到银子,只勉强保住了清白。在皇帝那里,已经挂上了一号。 整件事情,受益的是东林党人;折本的是陈、张、温,曹也吃了挂落。 希望温得罪了大太监的舆论,不是东林党人的自造。 |
原文2001.12.28 发表于网同九思纪念馆 浏览:652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