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坪机场旧址 一九三八年,由于父亲在空校策反的日本高级译码专家伊藤突然失踪,父亲遭到日本人的追杀 ,为了保护父亲,国民政府航空委火速将父亲调至后方遵义,并任遵义龙平机场第一任场长。以下是机场的简介: “龙坪机场”,又称“九里坝机场”“深溪机场”“遵义机场”,是一个已经停用的支线机场。这个机场,虽然叫“龙坪机场”,但它并不在今天的播州区龙坪镇境内,而在红花岗区的深溪镇境。之所以叫它“龙坪机场”,是因为当时修建机场的九里坝,属遵义县龙坪区。 龙坪机场,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区深溪镇镇东面约两公里的高坊村,处于与遵义市播州区龙坪镇交界处。整个机场当初建成时,占地面积约48公顷(约716亩),大体地形为正方形,长1400米,宽400米,核心跑道长1200米,宽50米。跑道用碎石铺就而成,厚度约0.3米。当时可起降中小型军用运输机、C-47等小型飞机、农用机安-2型播种机等。 龙坪机场的投资修建,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从那时起,西南的云南、贵州、四川就成了国民政府抗战的后方基地,而位于重庆和贵阳之间的遵义,更成了抗战进攻与防御的战略要冲。遵义之地山高谷深,修公路或建铁路投入都很大,并且工期长。如果在贵州到重庆之间建一个机场,则比修一条公路要少花许多的时间,还可节约几十倍的资金投入。于是,在遵义建一座用于战略物资转送的战备机场,就成为了当时国民政府的首选之策。而当时遵义县龙坪区的九里坝,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被国民政府机场修建的决策者选中。 曾经的机场跑道 龙坪机场,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八月在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的指令下开始修建,于当年的8月15日正式动工。次年(1940年)简易机场建成,被编为“第16航空站”,并被及时投用为抗战军用战略物资的转运站。由于抗战的需要,机场建设采取边运行边建设的方式推进,前后历时了三年,是抗战时期贵州修筑时间最长、费工最多的机场。据相关史料记载,龙坪机场在建设的3年时间里,征集征调了遵义、桐梓、绥阳、息烽、瓮安、仁怀、黔西等七县近20万次的民工参与修建,共投入近250万个工作日,挖方填土石近200万立方米。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死亡民工近500人。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随着抗战形势的良好变化和对日反击作战的需要,龙坪机场又进行了改扩建,最终建成了长1400米,宽400米,跑道长1200米,宽50米,占地近48公顷的机场。龙坪机场在抗战中,主要起降的是美国入华支援的飞机,飞行的是“驼峰航线”,主要起抗战物资转运的作用。据相关史料记载,“驼峰航线”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一共转运了80多万吨物资。而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各类运输机,其载重量分别只有4吨和6吨,最多可载8吨。由此计算,在整个抗战期间,在龙坪机场起降的飞机至少在10万架(次)以上。 曾经的机场跑道 但遗憾的是,直到抗日战争结束,龙坪机场仍未建成机场的相关附属设施,并且在遵义解放后就一直空置。1954年6月,龙坪机场移交给遵义县人民政府代管。1959年底,国家投资修复遵义龙坪机场,并于次年完工。国家民航部门拟在龙坪机场开辟地方民用航线,但终究还是没有实现。直到2009年,国家民航部门却选择了遵义新舟机场为军民两用机场改扩建投入民用航运,致使龙坪机场废弃,如今只留旧址。 历经几十年风霜雨雪岁月的洗礼,曾经的抗日烽火早已远去。曾经为抗战物资转运做出不朽贡献的龙坪机场,如今只剩部分跑道,且已经坑洼不平,空地上杂草丛生。曾经繁忙的导航搭、航站楼等相关设施,早也不见了踪影。零星的机场界桩,已湮没于灌木草丛之中。只有那块“保护军事设施就是保护国家安全”的碑牌,醒目地屹立在机场跑道的入口,还在时时地告诫人们:此处仍是军事设施,不得随意破坏。 |
原文2025年 发表于参考遵义相关资料 浏览:35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