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1号馆文选__同学少年 |
|
阅读崇祯——由希望到绝望
我得出的贯穿崇祯一生的线索其实非常简单: 决心振作->充满希望的积极努力->令人失望的失败->愤怒的总结大会->再次振作->。。。 说明: 1。“充满希望的积极努力”中有不少是错误的努力; 2。这循环的最后一次,最末一个环节需要修改成:彻底的绝望。 为什么我不认为崇祯“有城府”?如果崇祯十几岁时与魏忠贤斗时就很有城府,为什么反而在年纪更大经验更多了后,却没了一点城府? 与大臣们发生矛盾时,他不顾体面的与黄道周们吵架,导致自己不仅在士林中的评价不佳,而且当堂就真没了体面——黄道周理学大儒四处讲学,不管有理没理,是他一个黄口小儿所能辩倒的人物么? 他不懂得利用党争,反而参与到大臣中间打群架生干气;他对张献忠辈的出尔反尔毫无对策;他的脾气规律已被大臣们摸透——比如,大臣们知道皇帝痛恨朝臣结党,无论是互相打击还是互相包庇都会引起崇祯明显的逆反,所以每次刑部定案,判重了皇帝必会下调几级,判轻了皇帝又肯定会上调几级,于是大臣们抓住规律,每欲为某人求情,必定故意重判,判得越是离奇的重,皇帝的回批越是离奇的轻。崇祯的城府呢?到哪里去了???? 所以我就认为,崇祯并不是一个有城府的皇帝。 再说“猜忌”。从崇祯与三位督师:处理袁崇焕->处理杨嗣昌->处理洪承畴。 袁崇焕只是理论上的这次失误的领导者之一而已,况且国事也并没有坏到明显的糟,崇祯的处理手段却非常残酷。 换到杨嗣昌,围剿李闯是在杨嗣昌的直接指挥下进行的,而崇祯投给杨嗣昌的金钱、权利、感情、信任都要比给袁崇焕的更多,结果却“失陷封藩”,崇祯又为什么不治罪,仅仅是因为杨嗣昌已经死了吗? 再看洪承畴,崇祯对于洪承畴付出的也并不少,而且最妙的是在给洪承畴开了一次全国性的追悼大会以后,居然传来了洪承畴已降清的消息。大臣们力主杀掉洪承畴一家,而崇祯只是苦笑着摇摇头:我是希望洪承畴做王猛似的人物啊! 是崇祯忽然就变的不猜忌,变的仁慈了吗?不大可能。因为经验上讲,皇帝这个位置从来都是越坐越冷血的。那么又是为什么呢? 我依照我的线索猜测:是因为随着国事日坏,崇祯皇帝已经->希望->失望->日渐绝望。 果然,经过了洪承畴降清后的最后一轮挣扎,崇祯17年正月元旦,也不知是因为钟慢了还是宫里的钟快了,反正全体大臣上早朝迟到,皇帝和太子等了好久,只来了一个踉踉跄跄奔进来的大学士李建泰。崇祯说什么了?什么也没说!处理谁了?谁也没处理!这一刻的崇祯已经感觉到了命运之线的尽头:疲惫的崇祯已经从刚即位时的充满希望走到了彻底绝望的尽头,他不再想振作,不再想努力的挣扎,也不再想要求他的大臣们怎样怎样了!!! ——————————————————————————————— 求同存异,过异处读者海涵。 |
浏览:585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