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1号馆文选__同学少年 |
|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认清一个人呢?我认为,首先应当学会的就是抵制不知何时流行起的“妖魔化”思维。
我听说一个“妖魔化中国”,不清楚究竟是一本书还是什么文章,但是我认为这个“妖魔化”正好借来一用。文人们的思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喜欢把他人的一切行为都用“阴谋”(城府)之类加以诠释。 比如说,崇祯对魏忠贤的矛盾。魏忠贤是什么人?他够得上用“阴谋”(政治手腕)一类的词汇来形容吗?仅仅对于崇祯,他就有四次严重失误:一,没有果断除掉张皇后而只是让她流产;二,中途停止对信王与张皇后的致命打击;三,没有不惜一切阻止信王登基;四,对于新皇帝的每一次试探性冒犯的步步退却。魏忠贤的作为哪里是够得上“阴谋家”(政治家)?而《黔之驴》中的那只虎,它的胜利来自于幸运——与它对峙的不是一头狮;来自于不甘——陌生和表面的庞大没有能让它退避三舍;来自于生灵们得寸进尺的本性。虽然它胜利了,但是这胜利是来自于一场精心策划的战术(阴谋)吗? 再比如,崇祯猜忌大臣。进一步问,崇祯猜忌大臣什么?崇祯50相,有几个做出了什么事业?崇祯一朝,有几个有赵匡胤、刘裕、多尔衮、奕訢那样的眼光、才能、业绩和风采???对着这样的一群人,崇祯猜忌谁???袁崇焕,又是袁崇焕,所以我以为,崇祯杀过的大臣不少,而刀笔吏们刻意强调袁崇焕,自有他们的目的在。可是我要问问,那一朝人里,又有几个袁崇焕???而崇祯既然生性对大臣猜忌,他又为什么在每一任督师上任时都尽可能给予最大的指挥权,督师们在外面风光威风的时候他不猜忌,反而专在吃了败仗时崇祯要猜忌???我认为,这种不信任与其说是“猜忌”,不如说是不相信大臣们的能力。这种“猜忌”显示出的是皇帝对大臣们的失望和低估,而并不意味着皇帝对他们高看一等并且发展到了时刻提防着他手下能干大臣们的地步。 “巨宦”和新君,冤死的忠臣和亡国的皇帝,都是戏剧的好题材,都会让人们很容易的联想到“阴谋”之类,但历史就是由人的正常生活构成,生活不是戏剧。 前一阵著名历史剧大师陈**的《太平天国》,不是就出现了东王拿着本什么“兵法”还是“子曰”的妖书,与某个亲信深夜讨论权利的奥秘?啊呸!!!恶心!我吐!!!!!!东王连一个大字都不认识,他会有兴致拿着书熬夜讨论整人的艺术?东王富有战略指挥的头脑,也有识人的精明处,这是不是就代表东王就该很有“城府”很懂“阴谋”???难道在中国文人的眼睛里,所有的胜利和成功都必须依赖于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叫做“阴谋”的神秘UFO???? 所以在中国公众心目中,凡成功人士特别是商人与政客,他的道德形象必定不嘉,因为既然他能成功那么他肯定会搞阴谋。久而久之,自认不怎么精通阴谋的人离那些圈圈就越来越远,那些个圈圈里也就从此乐阴谋而不疲。 按此逻辑,成功学就是阴谋学,阴谋且只有阴谋才能带来成功。大家,书店里铺满的***九九方略为什么卖得特别火??我没有别的意思,只是不希望满街的书摊上全部是曾国藩那张深沉到吓人的老脸,本来内容不错已流传几千年的书上非要印个“***一生研究的书”,平民百姓家里少展示些陈**风格的阴沉沉的屏幕。。。我讨厌“妖魔化”,我害怕“妖魔化”!!! ——————————————————————————————— 求同存异,过异处读者海涵。 |
浏览:600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