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1号馆文选__同学少年 |
|
阅读崇祯——人性弱点的子集(2)
3。痛恨文臣 都说崇祯50相,谁曾花心思研究一下这50相,给我说清楚这50相的始末?我敢说很多人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来自于一个最广泛的说法:崇祯有言:君非亡国之君,臣是亡国之臣。普遍的印象是,崇祯对大臣有浓厚的成见和敌意。 我所知,崇祯发表类似言论有三次: 第一次是在崇祯17年三月初四崇祯最后一次提到“南迁”,在被逼出了一句“国君死社稷,朕想往哪里去!”后,他恨恨地说了句“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亡国之臣尔!”拂袖而去。 第二次是三月十七日早朝,崇祯懒得再说任何的废话,看着哭天抹泪的诸臣,只是用手指在桌案上写下“文臣个个可杀”,让身边的司礼太监看了看,随手抹去。 第三次是三月十九日凌晨,崇祯在上吊前的血书里,写到“朕误听文官言,致失天下”。 我特别注意的是,崇祯有两次提到“文官(文臣)”,一次也是在自己痛下殉国决心时对在朝诸臣愤愤而发。崇祯并没有特别说起在外征战、给自己带来无数战败消息的督师武将。哪怕是对朝廷拿着架子的左良玉、吴三桂等军阀,他也并没有痛恨到死。崇祯为什么独独对文臣到死都还恨恨不已??? “明末士大夫,问钱谷不知,问甲兵不知”,他们所经营的是程朱是八股。而晚明任用官员的传统,要职非进士出身者不用,内阁非翰林进身者不用。但是,这些进士翰林们对国政到底有多少建设性的建议呢?为了应付日益紧迫的局面,皇帝不得不一再破格提拔,而随之而来的肯定就会有一场风波。 对清贵身份的矜持之外,还有结党。清军入塞,农民军攻城,但是因为战果关系着党的利益,战场上的将军牵动着朝堂上的党,所以本来已经焦头烂额了的皇帝还要处理顺应形势发展而随时出现的一大堆弹劾本章。朝臣们对党的兴趣超过一切,举个例子,即使在死到临头的崇祯17年正月里,言官们没有给崇祯任何一点救亡的建议,却上了这样一道本章:将十六年来误国诸奸,详开姓名,钦定一案,诏告中外,使天下知晓祸乱的来由,“诸奸之罪案明,而陛下之圣德益彰”。国事已如此不堪,朝臣们还有兴趣再掀大案!!!!这里我就要问了,据说那么热衷委过于诸臣的崇祯皇帝却为什么没有采纳?言官们这里的“诸奸”是否包括袁崇焕?后来反复的强调袁崇焕之冤就可以说明崇祯只会一味的委过于人、猜忌大臣吗?这些言官除了名誉、私利、党争、大案,他们的人心可还在?他们真的没有误国不可恨吗????? 袁崇焕是崇祯临死前犹恨恨不已的“文官”中的一个吗?甚至崇祯恨过都兵临城下了还吹着大牛的芝麻小官刘之纶与和尚申甫吗?他们凭什么把袁崇焕抓来做自己的装点???? ①“南迁”出自《流寇志》 ②“可杀”出自《烈皇小识》 ③“血书”出自《三垣笔记》附识 ④“士大夫”出自《明史》 ⑤“本章”出自《天府广记》 ——————————————————————————————— 求同存异,过异处读者海涵。 |
浏览:509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