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1号馆文选__同学少年 |
|
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初三,崇祯皇帝特召詹事府一个小官李明睿进宫。这芝麻官儿这种时刻受到皇帝的注意,全是因了他“南迁图存”的主张。皇帝摒退左右和他密谈到深夜,才放他出了宫。可是,风一动就免不了要惊醒树上的小生命,消息灵通的那群鸟儿从这次召见中猜出了皇帝的意图。对于李明睿及其上疏,他们就全当没有看到这个人这张纸,采取了冷场的态度!!!!
事情僵持到二月末,好容易有一天,崇祯鼓足勇气突然在朝堂上提出了“南迁”二字。这下可了不得,言官们意气风发,大道理说了一堆,最后勉强提出“太子南迁”的问题,但是崇祯不能答应。在崇祯,太子南迁就摆明了是要自己留守京城专为表演“皇帝殉国”,并且当堂就有个官儿明确发出这样的质问:你们这帮大臣是什么居心,是不是要重演唐玄宗的故事呢!!!崇祯无法接受这个提议,只好散朝。这帮鸟儿在朝上攻得还嫌不够尽兴,回去后纷纷向皇帝发狠批发了一堆弹章。有个御史叫李邦华的,就这样明白的写道:“在皇上惟有坚持效死勿去之义”!!!崇祯当然很生气,古来只有殉国殉皇帝的大臣,哪里见过逼皇帝去殉国的大臣???但显然在大臣们冠冕堂皇的论调前,他退却了,没有敢明确说出自己的想法。 三月初,崇祯再次来了点勇气为自己作最后的挣扎,但大臣们已抱定主意,坚决抵制皇帝任何关于“南迁”的话题。在强大的攻势下,崇祯终于认命了,他突然大声说了句:国君死社稷,朕想往哪里去!!这话的效果据说堪与“皇帝专业户”张铁林在“格格”片场的那一声吼相媲美,朝堂立即安静了下来。但大臣小臣也就此保持了沉默,不再与皇帝、皇帝也不再与他们讨论任何守城、南迁什么的问题,崇祯皇帝和他的大臣们就这样静等着观赏皇帝殉国那一刻的到来了!!!不公平啊,这样要求皇帝去死的鸟儿们,为什么不身体力行他们的大道理!!!! 《绥抠纪略》《烈皇小识》《流寇志》合编 —————————————————————————— 我想不通,他为什么不走呢?走不掉了吗? --渌雪儿 2001-11-16 我猜想在数载的辩论中,崇祯也受到了东林思想的影响。那时候的人个个奉忠义为美德,年轻人极易上当受骗。 “国君死社稷,朕想往哪里去!!”,袁崇焕说过类似的一句话,官死其位,我绝不撤!这对君臣在某些地方实在很相像。我想这可能是一时之风气,就象当年的什么“五讲四美”之类的,总有人相信,有人真的去遵守。 崇祯输得比李煜还惨。李煜的大臣是爱他们那位糊涂皇帝的,虽然李煜在最后关头荒诞透顶地冤杀了他的大将军,但因其在政治方面生前死后均无利用价值,被炒作的就只能是他的词。后世的文人兔死狐悲或是逃避责任时,便遁入画中温柔的港湾--“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但是我却总能从那文采飞扬的句子里与那位将军的灵魂相遇,相对惟叹息!李煜,温柔的暴君! ———————————————————————————— 我这么看的这个问题:) --阿朱 2001-11-17 唉!迁都,总不能只迁走皇帝一个人就算数吧??还有那么多的事情,切身到皇帝家眷,虚活儿到隆重仪式,没有一个人给皇帝经办,全要崇祯一个人忙活也不行啊! 再说“迁都”只迁皇帝一个,算什么啊?那个咸丰跑热河去,还不是迁都呢,也还不是连皇后妃子儿子带全班军机大小衙门亲信官员一块儿开拔的。 崇祯要真就一个人“迁都”,皇帝是跑了,大明国体还要不要了?崇祯要是早觉得只要留自己条小命而国体问题无所谓哉,他也就不用闹到非上吊不可了——李自成不是都给他机会,让崇祯只要来个“禅让”表演,把大明正统让给老李家就可以了吗?唉!!!!在这个问题上,崇祯一贯看不开,死也要大明皇帝的份儿!!! 这点上,李煜这家伙就想的透多了!和他那老子一样——明明是自己给国家弄到没救了,行!人家自己心一烦就退了位,让乖儿子去收拾吧!!!要我是李煜,给他来个宁死不从,看你这做老子的怎么办——当然,李煜是从来不会“宁死不从”的,所以只有比较吃亏些喽!!! 但是最让我不可解的,一说李煜,大家都同情的了不得,好象他没有冤杀将军,他没有在国家都到了那模样还一味穷奢极欲享乐好色!!!!!怎么说起明朝皇帝——特别是崇祯,就。。。TMD!刀笔文人惺惺相惜,走后门都到了如此地步,怎不可杀!!!!! |
浏览:1329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