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1号馆文选__馆藏资料 |
|
明朝皇帝在昌平的十三个陵墓中,建得最晚的是思陵,规模最小的也是思陵,建成之后遭到雷击最多的还是思陵!思陵为啥屡遭雷击?昨天,本报特邀请市气象局避雷中心主任雷振发、副主任宋海岩、总工程师王风山三位专家现场查看,意图破译百年谜团。
1644年3月,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大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走投无路,吊死在煤山上。和他一起上吊的还有一个名叫王承恩的太监。几天以后,崇祯的尸体被发现。李自成命令昌平州的明朝官员,用国库的帑银埋葬崇祯。起义军过后,银库如洗,哪还有帑银?于是,昌平州一个叫赵一桂的官吏出面,让昌平的一些富户捐了一些钱,雇佣民工,打开了田贵妃的墓,将朱由检和他的周皇后一起,葬人思陵。清朝入主中原之后,顺治皇帝下令,为思陵修建了明楼等建筑。早管如此,思陵在十三个陵中,仍然规模最小。 最为奇特的是,前几年,—个霹雳打在思陵前的石碑上,把碑首的雕龙打掉了脸盆大的一块!像是被一发炮弹所击中,现场找不到半点儿石头渣末儿。对此,当地人百般猜测,莫非崇桢皇帝得罪了上天,让他死后也不得安宁? 我们是唯物主又者,不相信鬼神。雷击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思陵地区雷击灾害频仍,肯定有它必然的道理。邀清几位专家现场勘察,目的就是要用科学揭开思陵多雷之谜。 经过李自成的铜像;沿108国道向北再向西走几公里,我们来到小宫门村。下车步行,走了一段田间小路,看到了一块石碑,石碑的北面是高大红墙围着的一个大院子。向导说:“到了。” 大院子的门紧闭着。门前赫然写着:“非旅游景点,不得进入。”敲开门,看坟人是个精瘦的老人。我们询仍问:“这个坟遭受过雷击吗?”老人指着门前的石碑说:“那块碑就遭过雷击。”记者与专家们靠近石碑查看,只见 3米多高的碑顶上,雕刻着二龙戏珠,碑的中心位置有明显的毁坏痕迹。总工程师王凤山看了一圈儿说:“这确实是雷击打的痕迹,碑座上还有呈现放射伏的裂擦,只有落地雷才能打出状样的裂纹来。”一开始我们以为是龙头被击碎了,避雷中心主任雷振发眼尖,他一指侧面的龙头说:“龙头完好,被雷打掉的是龙爪下的龙珠。” 看坟人叫张万忠,今年65岁。他带领我们走进思陵。思陵的大殿、明楼已经不复存在,现在的围墙等还是十三陵特区后来修建的。张万忠说,当年明楼遭受雷击后,当地百姓还在现场看到一个足有两尺长的壁虎。雷振发告诉记者,在农村,许多人认为,壁虎和蛇成了精后老天爷就要打雷,劈死这些精怪。其实这些说法是不科学的。不过有些建筑物和老树遭受雷击后,确实有些动物同时被雷击死。但这关不意味着是这些动物引来了雷电。 在陵墓周边,我们看到8棵古松树,最粗的胸径处两小人都抱不过来,毕竟已经有300年以上的历史了。这些古松都明显有雷击的痕迹,有的从中间劈断,断处还有黑色的烧痕。当地的居民证实,这一带确实雷电较多。前些年村里有两个农民躲在铁车下避雨,结果被雷击中,造成一死一伤。今年夏天,附近村里一家农民的电话机和电视机被雷电击毁。就在上周五的晚上,一场雷雨在这一带盘盆桓,震耳欲聋的霹雷闪电一个接着一个,击断了高压线,造成一夜的停电。 三位专家站在思陵的明楼遗址处向四周观看。只见思陵的东面、南面、西面都有不高的小山,西北面的山最高,形似卧虎,头朝西北尾掉东南,而思陵就在虎尾处。 查看了全部环境,雷振发等三位专家得出了一致意见,思陵地区屡受雷击缘于三条原因: 一是该地区有形成雷电的独特小环境。这一地区西北高东南低,西北冷空气沿山坡向下沉,东南暖湿气流经山坡向上行,在这个地区激烈交汇,易产董雷击。 二是这个地区土地相对于周围山坡的岩石而言,电阻率低,电流往往打向电阻低的地方。 三是思陵的石碑和松树是这个小环境中的最高点,雷电容易击中这些地方。 专家们建议:这一带的建筑应该安装避雷装置,包括这些古树——它们也都有数百年历史,是不可再生的活文物。 ——————————————————————————————— 附新闻一则: 《北京日报》报道促进帝王墓地保护 思陵古树安避雷针 《北京日报》10月11日讯: 日前,坐落于北京昌平区十三陵镇的明思陵的十一棵古树装上了避雷针,思陵帝王墓地得到有效保护。 今年8月,本报以“雷电为何围绕思陵转”为题报道了思陵的这一特殊自然现象,文章见报后引起了昌平区高度重视。考虑到明思陵现有属于一级保护文物的古树六株,二级保护文物的古树五株,十三陵特区前不久投资11万元,在核工业科技开发咨询中心等单位有关专家的检测下,对明思陵的古树进行了实地考察和测量,根据古树的数量、树与树之间的距离及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在围墙外的石碑东南边和墙内外的古树之间安装了两个避雷针。这样,整个思陵都能得到有效保护了。(通讯员熊玉川) |
浏览:815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