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中有这样几段话:
"十七年不能算是短促的岁月,但只看见他今天在削籍大臣,明天在大辟疆吏,弄得大家都手足无所措。对于老百姓呢?虽然屡次在下《罪己诏》,申说爱民,但都是口惠而实不至。《明史》批评他" 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剧失措" (《流贼传》)。这个论断确是一点也不苛刻的。"
"崇祯帝,公平地评判起来,实在是一位十分" 汲汲" 的" 要誉" 专家。他是最爱下《罪己诏》的,也时时爱闹减膳、撤乐的玩艺。但当李自成离开北京的时候,却发现皇库扃钥如故,其" 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十?)两,镌有永乐字" (《明季北略》卷二十)。皇家究竟不愧是最大的富家,这样大的积余,如能为天下富家先,施发出来助赈、助饷,尽可以少下两次《罪己诏》,少减两次御膳,少撤两次天乐,也不至于闹出悲剧来了。然而毕竟是叫文臣做文章容易,而叫皇库出钱困难,不容情的天灾却又好象有意开玩笑的一样,执拗地和要誉者调皮。"
郭伯南等主编:《新编中国史话》里也提到李自成的义军发现皇库里的白银三千七百万锭,总重十八亿五千万两.
郭沫若的看法当然是一家之言.客观来讲,中国历史上干皇帝这一行的人里,崇祯属于最敬业最勤政的一位,他采取的一些措施如广开言路,免赋赈灾等也是很积极的,但他为人苛刻寡恩,好走极端,重大问题上屡屡举措失当,这种优缺点都极其突出的历史人物的确很难评价.我个人对他的资料涉猎不多,可能还是要看过更多的史料后才能有更准确的认识.我对他的恶感可能主要还是由于他冤杀袁崇焕负有完全责任,不但是陷害忠良,而且置整个国家利益于不顾,干过类似误国蠢事的在我印象里只有战国末期的赵王迁.作为个人的朱由检不能算坏人,可能只是个有心理问题,教育水平不够高的年轻人,但很不幸的是他干的职业使人们对他有更高的要求.我可以原谅同情光绪式的幼稚和成事不足,但很难谅解崇祯那样败事有余的苛刻残忍.一个人不能因为童年受过压抑,有心理问题就有了残忍暴虐的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