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1号馆文选__同学少年 |
|
觉得崇祯也挺可怜的。本来对他印象很坏,访问过袁(崇焕)的纪念堂以后就更恨他了。不过那天心思转了一下,觉得不应该看得那么简单。
我这么想,首先是觉得把一个人说得那样坏,那样笨,似乎于情理不合。其它触动的因素也有两个。一是以前读<万历十五年>,其中黄仁宇为万历翻了一点案,认为他并不是那么昏庸。黄的理解,大概是认为万历年长一些后,逐渐讨厌那种朝廷政治的游戏,俗话说就是“看穿世故”;加上受了一点打击(好象是为了一个妃子还是为了立太子的事),更是索性破坏起这个游戏规则来。我以为这真是知者之言。(相对而言的就是鲁迅那句:“中国之君子,明于论世而陋于知人心。”) 二是最近读吴思的<潜规则>一书,其中就有一篇叫作“皇上也是冤大头”,给了点启发。皇上在理论上有无上的权力,但事实上与真实信息相当隔绝(想想鲁迅杂文中那个“红嘴绿鹦哥”的故事),这就使得他对权力的运用大打折扣。而这种上下隔膜的情况,又只是那种权力体系(官僚制度)的特点之一。 要以在上者的一人之力驾驭这台庞大的机器,就必须有相当精明的政治手腕,有自己的渠道了解信息,并借助手中的赏罚和下属力量的制衡去推动它。正所谓“驭下之道”也。正好出国前把二月河及高阳的历史小说看了不少,对此有些感性认识。象康熙乾隆那样的政治才能,实在是其它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更多的君主,大概一辈子也没有摸到权力的法门。崇祯即位时才十七岁吧,之前的朝政又一塌糊涂,他的政治操作经验可想而知是少的可怜。 加在这上面的就是性格的弱点和悲剧。青年君主,一上台就除掉了阉党,自然是野心勃勃,急于求成。偏偏局势艰难,而他对下情并不了解。那么他越是想当个好皇帝,就越是容易对臣下挑剔,不能容忍别人可能的欺骗和威胁。他可能在少年时已经耳闻目睹了许多政治上的欺诈,现在身居高位,就对此尤其敏感。我想他缺乏必要的政治才能去解决耳目不通的问题,又太年轻而对世事知之不深,只能一方面作出明君的姿态,一方面疑神疑鬼,对臣子们的互相攻击采取摇摆不定的态度。而越是这样,他可能对所有的人都越加怀疑,自然,最先遭殃的是在他看来威胁最大的人。他的能力欠缺必定也使得他自己很痛苦,但是既然他问心无愧地在努力做一个“好皇帝”,那么最好是把责任都推到下属头上。这上面还要加上焦急与恐惧,这对一个缺乏历炼的年轻人来说更是极大的压力,却又找不到可靠的心腹大臣分担。 他的虐杀,我想是为了宣泄心头的压力,而这适足以证明他自我折磨之深。他自杀前说的话,“不幸生在帝王家”“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有自我辩护的成份,非常自然;而把责任推到命运头上,其实正说明了他一辈子有权而无力的痛苦。这不禁让我想起哈姆雷特的感叹:“哎呀,世界全颠倒了,天生我偏要把他重新整好。” 金庸的评传中已经有一些对崇祯的分析。开头他把袁崇焕与希腊悲剧英雄相提并论也是很棒的感觉。仿此我想也可以拿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人物(李尔王?)来比拟崇祯。我真的认为这是非常震撼人心的悲剧,不知道有没有崇祯的传记或类似的东西深入到此。撇开文学不说,专制制度本身的致命弱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
浏览:597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