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明史的后妃传里,确实可以看到崇祯的另一面,也许那才是他更真实的一面。看的崇祯的言行越多,越让我产生与原来相反的印象,令我怀疑崇祯可能本来就是个柔弱自卑的人,他的强硬和暴戾不过是他的职业需要,或者说他是在扮演一个他想成为的人,虽然自己并不具备那个角色的素质。
因此他做事情往往只顾表演一个明君的英明决断,显得意气用事,缺乏分析判断力。比如议和问题,他不只一次考虑过,但每次都发生了动摇,放弃了自己最初的判断。崇祯十年,清兵入寇,杨嗣昌、高起潜主张和议。正逢兵部左侍郎卢象升进见,崇祯问其对敌方略,卢只说了三个字:“臣主战。”,于是“帝色变”,过了良久才令卢与高扬二人再议和战问题。虽然卢并未象袁崇焕提出什么具体建议,但崇祯还是最终决策议战,并自掏腰包犒军。可能他觉得这样做可不必去窝窝囊囊地求和,才比较象个英明君主。至于卢象生兵不及二万,关、宁诸路明军又由主和的高起潜指挥,这样的部署怎么能配合打胜仗他好像没怎么想过。就如同当年逮捕袁崇焕的时候,大学士成基命“叩头请慎重者再”,并提醒他:“敌在城下,非他时比。”他只回答了一句:“ 慎重即因循,何益?”可能他以为这样做才是不受常规约束的英明决断。 所以我也同意崇祯临死的言行也有作秀的成分在里面,那份遗诏大概可算他在人生舞台上最后的台词。 |
浏览:328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