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民族脊梁__黄炎培纪念馆
民族脊梁

旧讨论复制4


  1. 医药代表曝业内黑幕:教授级医生月回扣达10万 --东亚经贸新闻 2005-12-20 10:54:44[点:149] (3754字)
  
  2005年12月20日01:57 东亚经贸新闻
  
  编者按
  
  今年10月10日国家实施了第17次药品大降价,是历次降价中力度最大的一次;国家发改委12月再出重拳,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对21种药品实行“出厂环节制定价格”试点。国家有关部门一再采取措施降药价,但老百姓却发现降价药这个“馅饼”始终没有落到自己的篮子里,药品价格大有“不降反升”之势。为了揭开“药价虚高”的内幕,还读者一个知情权,本报从即日起推出《揭开药价虚高的黑洞》系列报道。
  
  内幕披露·医生印象
  
  “没见过医生不拿回扣的”
  
  梁馨今年30岁,在长春市一家规模较大的医药公司当了18个月的医药代表,月收入达到上万元,但她却毅然辞职再谋生路。辞职原因很简单也很复杂:“看到病人如获至宝的拿着医生开的处方去抓药,心里就特别难受。”
  
  10月20日12时,红旗街上某咖啡语茶幽静而又适合谈话。梁馨同意与记者在这里见面是因为她想把自己积压了18个月的心理压力好好释放一下。她落座后摘掉墨镜,一双明眸中闪出一丝丝憔悴。梁馨用手指捋了一下额前黄色的长发,轻声说:“我已经辞职几个月了,但那段做药的日子就像针一样扎着我,每次想到我曾从事的职业,心就被刺得生疼。做医药代表虽然可以赚很多钱,但这是见不得阳光的职业。我负责的医院里90的医生我都认识,没见过一个不拿回扣的。”
  
  梁馨说,医药代表的收入差别非常大,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风光地赚钱,一个医药代表的收入有多少,主要看他的个人活动能力、人际关系和代理的药品来决定。其中最重要就是活动能力,少的一个月能赚3000多元,多的一个月赚10万元也不稀奇。“只要医生把你代理的药品开给患者,患者买药了,医药代表就能赚钱了。医生给患者开的越多,医药代表赚得就越多。说白了,医药代表就是在赚病人的钱;而收回扣的医生是在喝病人的血,就是这么简单。”
  
  内幕披露·合作前提
  
  选可靠的医药代表“合作”
  
  “我是通过朋友介绍才做医药代表的,原来根本没有经验。第一次去公司,经理就对我说做药很简单,只要会说话就行,不求学历、年龄、经验。”梁馨笑笑,“像我这样30岁左右的女医药代表非常吃香,我们比年轻人更容易与医生沟通,会让医生觉得更加可靠。当然女孩子越年轻越漂亮,做这行就越有优势。”
  
  既然干这一行能赚钱而且能赚大钱,就会有各种各样的人加入。但是无论你是什么人,进入这行就要学会卑躬屈膝,对医生态度一定要好。只有把医生哄好,取得他的信任,他才会开你推荐的药。“我以前在的那家医药公司一个做了十几年的医药代表,1年赚了80万,你想那些回扣拿得更多的医生得赚多少?”梁馨说,还有一些医药代表是不现身的,用不着天天去医院找医生,这些人和医生的关系非同一般,只需电话遥控就可以了,属于高级代表。
  
  记者体验:就在和梁馨见面后的10天左右,记者尝试着去一家医药公司应聘医药代表,但只是被经理准许“先去医院跟着老医药代表学学经验”。对于记者这张生面孔,某医生心存疑虑反复打量,好在有同事介绍,他知道是“自己人”才放心。以后的1个月内,他见了记者还是装做不认识,去和他办业务也不冷不热,可能他觉得记者这个医药代表还是不可靠。
  
  内幕披露·回扣之多
  
  教授级医生月回扣达10万
  
  梁馨缓缓地用搅拌勺搅动着面前的咖啡,继续着她的谈话。“病人来看病,医生开药给你吃,看似平淡无奇,其实里面充斥着大量不为人知的‘猫儿腻’。你知道吗?很多医生给患者开的每一支药都是有回扣跟着的。这些医生给病人看病开什么药不是取决于药品疗效,而是看哪家的医药代表给的回扣多。药价越高回扣越高,拿得最多的就是科室主任和教授级别的,最高的每月10多万没问题。和我打交道的医生买车都追风,宝来刚出时都买宝来,后来马自达好,又都换成马自达,前一段我去医院,看到好几个人又开始开本田了。”
  
  记者体验:记者走访了长春多家大型医院的停车场,那里果然是停着很多医生的宝来、马自达6、本田等“座驾”。到了中午时分,不少医生连衣服都来不及换,就穿着白大褂开车匆匆离开医院去往目的地。而单纯按他们工资条上的收入标准,根本不可能买得起这样的车。
  
  内幕披露·回扣环节
  
  药品环节处处都得给回扣
  
  某种药品被医院选定后首先会进入医院库房。库房的主管对药进行统计后,当药房缺药时就会送过去,这应是他们的本职工作,但现实中绝不是这样的。如果其他公司的医药代表给了库房主管回扣,而你没给的话,那你的药就甭想进药房。梁馨说,医药代表每个月都会按出库的件数付给库管回扣。价格低的药品每件几十元,价格高的就上百元。“你的药卖到患者手中,不单单要搞定开药的医生,还有很多人要给好处的。”另外,当你代理的药品在库房里没有库存时,只有平常和库管关系好,他才会及时向医院药剂科提申请单,这样药剂科才会通知你的公司进药,而药剂科也同样需要打点。
  
  梁馨说,作为医药代表,代理的药能够从库房顺利进入药房就算成功了第一步。但医生在处方上开了药以后,患者未必会在医院买药,他有可能到一些大药房去买药造成“跑方”。“跑方”的结果就是医生自己记下的与实际的不一样,为真实计算出医生的开方量,还要通过药房人员“统方”。“每次和医生计算回扣前,医药代表都会到药房“统方”。依据每月的数量给“统方”大夫回扣,一般情况下,50元钱以下的药每支5角,50元以上的每支1元左右。别看每支的提成少,但量很大。“药房统方”每月一般都会有几千元回扣收入。
  
  内幕披露·关系维护
  
  必须把医生“伺候”明白
  
  除了直接给某些医生现金回扣外,医药代表要与医生的关系更加密切,还必须经常请医生吃饭、打牌、洗澡、唱卡拉OK、旅游等,有时还要找地方用美色来拉拢医生。
  
  “其实医药代表就是想方设法往医生手里塞钱,即使这样,医生还不见得要呢!因为现在医药代表太多了,把医生宠坏了。”梁馨说,有一次她请两个医生在“圣豪广场”玩了一天两宿,一结账四千多元。“更多的时候是医生们在里面消费,我只管在外面埋单。”
  
  为了讨好医生,就要了解每个医生的喜好。有的女医生喜欢吃小食品,每次见面时就要给买点。有的男医生好赌,就要通宵达旦地陪着打麻将。梁馨的一个同事为“搞定”一个医生,在医生儿子满月时送了重礼:一个价值2000多元的长命金锁,从此这名医生在开药上果然大开方便之门。
  
  记者体验:医生收了医药代表给的“好处”后不办事的也比比皆是。记者结识的另外一名医药代表阿鹃就有这样的经历。阿鹃今年24岁,刚刚入行的时候还摸不到门路。一次听说某大医院掌握她代理药品的一名医生手机丢了,阿鹃为了交下这个“财神”,送了一部价值3000多元的名牌手机。那个医生收下手机时,信誓旦旦表示让阿鹃放心,给患者开她代理的药没有问题。但月底“统方”时发现,那个医生根本没开她的药,阿鹃找到那个医生问原因时,他还是那副嘴脸。阿鹃说:“这样的情况很多,尤其是刚入行的医药代表,第一年根本赚不到钱,就是和医生处关系,关系处好了你才能高枕无忧。”
  
  12月初,阿鹃突然给记者打来电话问,认不认识素质比较高的女孩愿意当“二奶”的。这个荒唐又可笑的问题引起了记者的兴趣,一问原因,果然又和医生有关。阿鹃说:“咱们跑的那家医院,一个40多岁的男医生今天让我帮他找个二奶,要求替他生个儿子,他可以养着,但是要求找个素质高的独身女孩。我也知道这挺不好开口的,但我不认识这样的人,就问问你了。”挂断电话后,记者明白医药代表一定要和医生处好关系,阿鹃已经没问题了,连医生要“包二奶”都找她帮忙。
  
  记者感言
  
  通过三个多小时的交谈,梁馨的话让记者震惊。作为一名良心尚存的“前医疗代表”,她毅然放弃了月入万元的一份工作。那一刻,梁馨是倾诉者,记者是倾听者,她通过诉说放下了心理包袱,而我则通过倾听收获了一份沉重。今年10月10日国家实施了第17次药品大降价,是历次降价中力度最大的一次,但药价还是贵得让普通百姓难以承受,这其中吃回扣的医生和给医生送回扣的医药代表无疑罪责难逃。(应当事人要求,文中人物为化名)(东亚记者 崔雷)
  
  点击关键词:医药代表
  
  近几年来,一种被称为“医药代表”的职业悄然兴起。这些人每天混迹在长春市各大医院里,人数多达上百人,甚至比医生来得早、走得晚。无论男女,他们肩上都挎着皮包,或是提个口袋,里面装着所代理药品的宣传资料,有的还放了一些小礼物。他们或者在病房之间穿梭,当看到医生办公室只剩下一个人时便走进去与之套近乎,看准时机递上一份宣传资料;或者在门诊坐着,看着医生给患者看病,因为医生开出的药都与他们的收入和业绩息息相关——他们就是医药代表。
  
  我国第一批“医药代表”1988年出现在施贵宝公司,职责是向临床医生讲解药品的功效和使用方法。可是到了90年代中期,这个职业却变了味儿,“医药代表”成了专门卖药给医生并给医生提供“回扣”的一个群体的代名词。
  
  2. 这似乎是孝陵的设计者留给后人的巧妙暗示:这里是朱元璋墓道的入口! --朱元璋专门墓道歪门之谜 2005-12-26 18:49:58[点:147] (1081字)
  
  从明楼南北中心轴线向东60米处确实有一个甬道入口。根据探测结果,这个甬道外部宽度约15米,它向北偏西一路潜行,不远就变为8米左右的甬道。如果说这个甬道的出口就是玄宫墓道的出口,那么出口正对着宝城围墙,墙外就是一条河,而小河从明楼东南的围墙下的小洞穿过,流经明楼前的升仙桥,向西就出孝陵西墙了。如果是这个结果,就表明朱元璋进玄宫是走偏门。难道朱元璋堂堂一个皇帝会去钻一个“狗洞”进出自己的玄宫?
   
  勘探:墓道上部堆满石块
  
  为了进一步验证探测结果,张治天等又在明孝陵宝顶进行了地毯式勘测。结果,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
  
  从这个甬道出口处一直到宝城顶部中心,沿途宽约30 米、长约120米的一个条带上,到处是大块的石头。他们查遍宝顶,发现只有这个地带有石块。而石块下面恰好是他们探测出的墓道所在。
  
  这些石块是做什么用的?专家推测是朱元璋为了防止后人盗墓,特意堆了石块。另外,这样也可以避免墓道上面的土层流失从而损毁墓道。
  
  存疑:东部出口是施工通道?
  
  偏斜的甬道确实是玄宫墓道,那个朝向东南的出口如果不是墓道出口又是什么呢?专家们发现,在方城明楼的西侧围墙上,有一个已经堵死的便门。
  
  他们推测,这个便门应该是造墓人往宝顶上运土等建筑材料的通道。当时,不同阶层的人社会地位尊卑分明,皇帝穿行的通道即使文武大臣都不能通行,何况造墓的工人?既然西面有一个造墓人通过的小门,东面是否也该有个通道?张治天说,他注意到,升仙桥下的小河不是天然形成的,是人工开凿的。
  
  很有可能,这个小河原来是运材料的通道,造墓的工人从西面沿着小河底从升仙桥下走过,到方城东侧,将建筑材料通过墓道送进玄宫。施工完后,这个出口就被封死。后来,宝城围墙造起来后,就将这个通道给掩饰起来了。
  
  真相:墓道出口在方城中心
  
  考古人员注意到,在探测图中有一条甬道分支通向了方城底下。这个分支甬道是做什么用的?其出口在哪里?考古人员来到方城顶部探测,结果发现,这个分支甬道宽约8米,到了方城中间就是尽头。而方城中心轴线上恰好有一个台阶是通道。通常情况下,游客通过这个通道上去,就看到了宝顶,正对着“此山明太祖之墓”几个大字。
  
  考古人员在方城下面的通道中部探测,结果发现,在这个斜着的通道中间,地下确实有一个甬道。而且,地下甬道所在位置恰好在方城的中心!而且,在这个中心位置的两边墙上,还有着两处与众不同的雕刻。
  
  这似乎是孝陵的设计者留给后人的巧妙暗示:这里是朱元璋墓道的入口!
  
  3.研究岳飞的文章,在国内可以说是数不胜数;而研究岳飞部将的文章,就不多了, --岳飞幕僚小评 2006-2-11 17:15:28[点:13] (11974字)
  
  岳飞幕僚小评
  
  研究岳飞的文章,在国内可以说是数不胜数;而研究岳飞部将的文章,就不多了,而研究岳飞幕僚的文章,真可谓凤毛麟角了。这种现象的出现,固有不够重视的因由在内,但也不能全怪史学研究者,有关岳飞幕僚的史料严重缺乏,偶有部分,却又不成章法,难以串连。宋史学会会长王曾瑜先生花大力气搜集了大量宋代的史料,好不容易才写成《岳飞的部将和幕僚》一文,总算为岳飞幕僚研究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而本文则是在王先生此文的基础上发挥,按众幕僚加入岳家军的时间顺序以及其作用,做一个简单的点评。鉴于史料缺乏,本文将在史料基础上做一定的推测,不妥之处,还请方家指教。
    
  所谓幕僚,就严格意义上说,应该指岳飞任职制置使、招讨使以及宣抚使的下属文官,当然这个范围毕竟太狭窄了。我这里介绍的幕僚,除了上述文官以外,也包括岳飞收留的一些布衣宾客。
    
  岳飞的幕僚,就数量而言,应该说是相当多的。《岳飞传略》载:岳飞在汴京做裨将时,已有不少士人,在军效用;升任通泰镇抚使前(建炎四年),幕僚文人已达一二百人,颇具规模。究其原因,在于岳飞礼贤下士,礼遇文人,故有“食客所至常满,一时名人杰士多归之”之说。当然了,人虽多,但大部分应该都是布衣,加上史料缺乏,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人,我们已无法考究了。而王曾瑜在《岳飞的部将和幕僚》一文,总共介绍了三十二位幕僚。这三十二人我并不打算一一介绍,只挑选其中作用较大的人物作一个简单的评论。为方便起见,我将他们加入岳家军的时间顺序做一个梳理,分为岳家军草创时期,发展时期,活跃时期、颠峰时期和衰落时期;而每一个时期,又按他们所起的作用,分为政治、军事和经济三方面介绍。
    
  草创时期
    
  这时期,主要是指建炎三年十月岳飞脱离杜充独立成军,至绍兴三年九月岳飞任江南西路沿江制置使收复前一段时间,即公元1129年至1133年。在收复襄阳之前,岳飞尚未担任制置使、招讨使、宣抚使之类的大官,无法独立开府招收幕僚,所以这段时期的幕僚,基本上是布衣为主,人数可能不少,但对岳家军的影响并不算大,所以相关幕僚的记载几乎为零。而收复襄阳后,岳飞升任节度使,关于幕僚的记载才开始多起来。
    
  由于草创时期的岳家军以四处征战为主,并没有固定后勤补给基地,而负责岳家军后勤补给的官员,往往不属于岳飞管辖。他们自然算不上岳飞幕僚。故此我们找不到这阶段在经济方面起重要作用的幕僚。而政治方面起重要作用的也不多。至于军事方面,由于征战较多,我们还能勉强找到严致尧、舒卞等人,但相关记载寥寥。
    
  严致尧(1107—1162),字正之,吉州太和县人,乃落弟书生。他在绍兴三年投奔岳飞,参加镇压吉州起义,此后又参与岳飞历次军事行动之谋划,积功升官七阶;至于具体史迹就无从稽考了。而舒卞则是明州奉化县人,建炎年间时参加过抗金斗争,大概杀败过金兵,有些名气。岳飞听说此人了得,就招收他为幕僚了。
    
  草创时期的岳飞幕僚虽然不少,但成名的不多,所起的作用估计也不大,以至后来岳飞升任节度使后,还要将两名武将孙革和于鹏改为文官,充当幕僚。如果草创阶段的幕僚人才济济,又能起重要作用的话,岳飞应不会这样做的。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对这些岳飞的幕宾表示敬意。就后世而言,士大夫从军已不算稀奇;但就当时而言,“士大夫多耻于从军”,更有“好士人岂肯从军”之说,但凡担任武将幕僚的文人,不管是奇才还是庸夫,都难免遭人嗤笑。既然如此,为何还有如此之多的文士愿意充当岳飞的幕宾呢?要知道,岳飞当时还算不上什么大官。究其原因,岳飞的礼贤下士固然是重要因素,而不计较自身利害得失,一心抵抗外敌的爱国心驱使,才是主要的吧。光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尊敬了。
    
  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大约是绍兴三年岳飞担任江南西路沿江制置使至绍兴五年平杨幺之前,即公元1133年至1135年。这个时期是岳家军真正成名和成长时期,由原来的一万余人扩展到三万余人。“于是飞始成军”(《系年要录》卷六十八)。作为制置使,已经有权力去安排幕僚,加上得到襄阳六郡以及鄂州作为岳家军的驻地,对幕僚的需要一下子大了起来。期间,在政治方面有朱梦说,在军事上则有于鹏和孙革和王大节三人比较重要。
    
  朱梦说,严州桐庐县人。他是一个相当有才华也有魄力的人,徽宗政和五年至七年年间,朱梦说看出了北宋种种危险迹象,便不顾一切地连续上书言事,痛陈时弊。他这样的举动自然得罪了蔡京童贯之流,宣和二年,他便被抓了起来,“编管池州”。尽管如此,当时的朱梦说已获得了相当的名气。
    
  后来金兵入侵,钦宗即位。鉴于朱梦说的名声,就召他回来,当一名太学生。不久,东京城破,朱梦说并没有向强敌屈服,反而更加应用,在东京城中参加吴革领导的抗金斗争。最终虽然失败,但他也成功逃出了东京,去了南方。
    
  南宋初年,朱梦说登进土第,累迁泰州军事推官,岳飞闻其贤名,便请他回来当制置司干办公事。他们两人志同道合,相处应该是不错的。那料朱梦说随岳飞入朝后,看到朝廷“尚禽色之乐,,多无用之物”,“上无良机朝乏贤臣”,而根本不以“二圣播迁”,“中原陷没”为意,顿时愤概起来。他丝毫不顾以前屡屡碰壁的教训,毅然上书御史中丞辛炳,责备他不进行规谏。辛炳无可奈何,便将朱梦说的书信上奏宋高宗。宋高宗自然十分不高兴。绍兴四年(1234),强令岳飞辞退朱梦说,仍回泰州任军事判官。
    
  岳飞是绍兴三年九月任制置使,然后才邀请朱梦说,而绍兴四年高宗已下令岳飞辞退朱梦说,显然朱梦说在岳家军中时间是相当短的。然而,从朱梦说的经历和性格来看,活脱脱一个文人版本的岳飞,可想而知,他和岳飞应该相当不错的。虽然是猜测,但我个人估计,朱梦说对岳飞的性格和为人影响很大,堪称岳飞的良师益友吧。而朱梦说的不得志,实际上已经暗示了岳飞将来的悲剧了。
    
  于鹏的经验比较有趣,他本来不是文人,而是一名武将。绍兴五年,在岳飞的推荐下,于鹏“降等改授文资”,也就是说,把武将官职变为文官。宋朝重文抑武,同等级别,文官的地位要比武将地位要高。为什么岳飞要把于鹏变成文官呢?史籍无载,我个人猜想,应该因为于鹏精明强干,处事妥当,做幕僚人员要做武将更能发挥他的作用吧。
    
  无独有偶,孙革也在绍兴四年收复襄阳六郡改换文资,任签书襄阳府判官厅公事。理由应该也和于鹏一样吧。岳飞在收复襄阳后,升任节度使,职权扩大,处处都需要文职人员,将两名原本武将出身的人员改为幕僚,其中固然有他们两人能力上的考虑,但草创阶段的幕僚能力不足,估计也是原因之一吧。
    
  必须留意的是,于鹏和孙革两人一直追随岳飞,即使岳飞兵权被削后,他们也留在岳飞身边身边,可以说是岳飞的绝对心腹。他们虽然没有立下很大功劳,担任很大的官职,却是岳家军中不可或缺的人物。
    
  至于王大节呢,则是一个出色的说客和间谍。他是四川人,本是岳飞的幕客,估计也是普通布衣。绍兴三年,为了招降李成,岳飞派他混入伪齐。显然易见,他的口才相当不错,要不岳飞怎么只派他去呢?而这位王大节也相当了得,居然给他混入伪齐皇子刘麟皇府中,当上了皇子的属官。刘麟对他非常放心,居然泄露了金、齐联军南侵的消息,还说明主攻方向是两淮!王大节当然不会客气,立即返回南宋,报告了敌情,为绍兴四年两淮保卫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说岳全传》中王佐断臂入金营的故事,相信已是家传户晓的。也许王佐的原型,就是这位王大节先生呢。
    
  活跃时期
    
  所谓活跃时期,乃指绍兴五年平杨幺至绍兴七年淮西兵变时期,即公元1135年至1137年。这个时期是岳家军发展最快的时期,兵力由原来三万余人扩展到十万人;这个时期也是岳飞和朝廷关系最为融洽的时期,岳飞的职权进一步扩大,担任宣抚使之职,各种优秀的人才或经调派,或经招募,会集在他的帐下,人才之盛,一时无俩。其中当以宣抚使中的参谋官薛弼、参议官李若虚、机密文字黄纵三人最为重要。
    
  参谋官薛弼,字直名,温州永嘉县人,进士出身,是岳飞幕僚中少有的在《宋史》上有传的人物,由此可见薛弼的地位。早在成为岳飞幕僚之前,薛弼就已经有相当丰富的抗金经验。《宋史薛弼传》载:“靖康初,金兵攻汴京,李纲定议坚守,众不悦。弼意与纲同,围解,迁光禄寺丞。尝言:‘姚平仲不可恃。’未几而败。纲救太原,弼言:‘金必再至,纲不当去,宜先事河北。’金人果再入。始命刑部侍郎宋伯友提举河防,弼以点检粮草从之,为计画甚切,皆不能用。”
    
  从上述的记载来看,薛弼在靖康年间已经表现出非凡的判断能力和预见能力。这些能力,恰恰一位优秀的参谋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后来薛弼担任荆湖南路的转运判官,负责岳家军的钱粮供应。当时岳家军正攻打杨么。岳家军多是西北人,不熟水战,偏偏杨么以水军为主,又有巨大无比的楼船。岳飞正考虑制造大船去攻打。这个时候,薛弼提出了自己的主意:
    
  “若是,则未可以岁月胜矣。且彼之所长,可避而不可斗也。今大旱,湖水落洪,若重购舟首,勿与战,逐筏断江路,藁其上流,使彼之长坐废,而精骑直捣其垒,则破坏在目前矣。”
    
  薛弼在湖南已有一段时间,对当地的地理自然十分清楚,他所提出的主意,无疑是极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而岳飞也“善其言”,按照他的建议去做。两人通力合作之下,杨么势力很快就土崩瓦解了。
    
  薛弼所表现出来的才华,岳飞当然是不会忽略的。事后朝廷论功行赏,薛弼只进一官。岳飞却认为这对薛弼不公平,立即上奏朝廷,让薛弼又升一官。两人之间的默契和敬重,此刻已经表现无遗了。
    
  不过,也许是好事多磨的缘故,当时的薛弼却未能正式成为岳飞幕僚。他先是在湖南留了一段时间,然后在绍兴六年二月,取代八字军首领王彦,担任荆南知府。荆南即江陵,与岳飞所管辖的鄂州、襄阳一样,都是荆湖战区的重镇。他们之间的联系,自然日益增加了。通过不断的了解,岳飞越发钦佩薛弼的才华,于是便上奏要求把薛弼调入岳家军中。
    
  绍兴六年六月,朝廷终于同意岳飞的请求,让薛弼担任京西路宣抚使参谋官。所谓参谋官,即相当于现在军中参谋长的角色。这个职务对薛弼来说,无疑是得心应手的。薛弼上任不久,便巧妙地处理了王缺子反叛事件。
    
  王缺子本是杨么手下,投降岳家军之后,或许是心怀故主的缘故,趁岳飞出战伪齐之机,竟想召集旧部造反。然而,岳飞治军虽然极严,但对士兵也极好,同甘共苦,对归顺之人更是一视同仁,无分彼此。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跟王缺子造反,甚至连他的母亲也不愿意。她向薛弼举报了自己儿子的反情。薛弼立即巧施妙计,将王缺子抓了起来。一场动乱,就这样兵不血刃地解决了。
    
  薛弼此举,无疑增加了岳飞对他的信任,以致日后岳飞目疾发作时,他便把军务交给薛弼和参议官李若虚两人共同主管了。
    
  薛弼年纪比岳飞大十五岁,官场上的阅历自然非岳飞可比。绍兴七年,因金人扬言要立钦宗的儿子为皇帝,建立伪宋政权,和赵构的南宋朝廷来个手足相残。出于保障南宋朝廷正统性以及打击敌人诡计的考虑,岳飞请求高宗早定太子。薛弼当然看出其中的不妥之处,苦苦劝道:“身为大将,似不应干预此事。”薛弼的建议,是从岳飞本人的安危出发,是为避免岳飞与高宗产生矛盾,无疑有一定的道理;但一向对薛弼言听计从的岳飞,这次却拒绝了。岳飞性格和朱梦说非常相似,他们都认为,一切都需以国家为重,个人安危又算得上什么?他拒绝薛弼的劝告,毅然进谏。果不出薛弼所料,高宗看过奏议后,近似斥责的话,使岳飞异常尴尬。高宗大概也知薛弼和岳飞交好,此事过后,还命薛弼对岳飞进行劝解。其实岳飞又何尝介意高宗的斥责呢?倒是高宗自己放不下罢。
    
  也许是高宗有意安排的缘故,此后,薛弼升任户部员外郎,总领江南西路等五路财赋,负责岳飞大军的钱粮供应。不久,绍兴八年,薛弼再任荆南知府,终于离开了岳家军了。
    
  薛弼曾经和秦桧、万俟卨曾有交往,而且交情不浅,可他和岳飞的情谊更深。我们已无法得知他为何能和秦桧岳飞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相交的原因,但从中可以窥知,薛弼的为人处世,定然是非常圆滑和老成。而这种性格,只怕和岳飞是合不来吧。然而,薛弼的侄子薛季宣却对岳飞充满着赞赏和尊敬,薛季宣本人曾跟着薛弼宦游各地,他对岳飞的认识,无疑是从薛弼那里得来。由此推断,尽管薛弼和岳飞性格不合,但其内心深处,想必是无比敬重这位统帅的。
    
  总体而言,薛弼先后担任过岳家军的参谋官和后勤官,经常为岳飞出谋画策,不管是军务上还是后勤补给方面的,对于岳家军的作用,称得上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说薛弼是岳飞的萧何,那黄纵则是岳飞的张良了。由于黄纵的儿子黄元振曾经把父亲和岳飞相处的经过详细记载下来,所以关于黄纵的史料称得上详尽的。
    
  在绍兴初年,黄纵把自己对兵书研究心得上献给朝廷,顿时得到满堂喝彩。南宋初年奇士赵九龄看了之后,立即就要和黄纵相交;后来岳飞要邀请赵九龄为幕僚,赵九龄就推荐了黄纵代他。而荆湖南路制置大使席益在见黄纵成为岳飞幕僚,马上向岳飞致贺,说他曾在后省审阅二千多份关于兵书的讨论文章,无一人比得上黄纵的啊!显然,黄纵在军事研究领域,是相当有心得的。
    
  因为这个缘故,岳飞对黄纵非常重视,“军事必与谋之”。而黄纵也感激岳飞的知遇之恩,知无不言。黄纵加入岳家军之初,正是岳飞兵伐杨么之时。黄纵尽心尽力,甚至不顾危险,亲自去招降杨么的重要将领杨钦。当时杨钦举旗未定,“虽听命,而畏么,未果即出。”,黄纵前去,无疑是冒着生命危险的。
    
  对于这个经过,黄元振编岳飞事迹有着详细而精彩的描述:
    
  “公(即岳飞)乃命先父(即黄纵)再往抚谕之,且曰:『至前涂,更自看事势如何,以为进退。』先父曰:『彼正危疑,正当速往以定之。』乃以二弊卒从行,径入钦寨。钦出迎,欲庭参,先父执其手,舆敍同官之欢,曰:『此见宣抚礼也。』钦犹以虑杨么寨闻之,须遣兵防托,未可即出。先父测其意,尚未决,乃曰:『宣抚命某遍抚谕诸寨。』乃巡历其寨,而察其形势,见其茅竹为舍,密比如栉,一火箭可焚荡,乃谓钦曰:『宣抚与太守、监司待於城上,立表下漏,以俟公来,过期即进兵,董统制己列强弩、火箭以俟命。公今迟回未往,某固一死,公军亦无噍类矣。』钦即时典诸将、一行徒众二万人,随先父同渡来参。」
    
  凭着智慧和勇气,黄纵成功招降了杨钦。此举的意义是非同小可的,杨钦不但是杨么军中有名的勇将,更熟知杨么的虚实,而他手中也有一支强大水军。有了他的投降,攻打杨么就事半功倍了。
    
  黄纵的智慧,在许多细节上都得到充分的体现。如官军诱捕了数百名叛军后,黄纵就出主意,厚待他们,让他们去市中购买所需物品,并且私下规定市上必须压低价格,其亏损的钱额由官府赔偿。众俘虏回杨么军水寨后,宣扬外面生活富足,物价低贱。杨么军中多是普通百姓,求的是安居乐业,只因在外面活不下去,才投靠杨么听了俘虏的说话,自然就没有斗志,不愿留在杨么军中了。这是黄纵的攻心之计。
    而平定杨么之后,黄纵认为当地人心未稳,提议“耀兵振旅”,展示岳家军威,教杨么残余人马不敢作恶。岳飞言听计从,马上就在当地大举阅兵,“军律严整,旗帜精明,观者无不咨嗟叹息”。如果说之前的攻心之计是利诱,则现在就是威吓之术,黄纵对于杨么义军的心理状态,真可谓了如指掌。那杨么为患多年,数万宋军奈何他不得,不料却遇上岳飞、薛弼、黄纵这样超级黄金组合,自然只有自叹倒霉了。
  
  英雄所见总是略同的。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初,岳飞和黄纵讨论今后的军事行动计划时,黄纵提出“取中原非奇兵不可”的见解。于是岳飞就问什么是奇兵呢?黄纵回答道:“宣抚之兵,众之所可知可见者,皆正兵也。奇兵乃在河北。”岳飞听后,十分高兴,说:“此正吾之计也。相州之众,尽结之矣。关渡口之舟车与夫宿食之店,皆吾人也,往来无碍,宿食有所。至于彩帛之铺,亦我之人,一朝众起,则为旗帜也。今将大举,河北响应,一战而中原复矣!”下属的见解,居然和上司筹备多年的计划不谋而合,对于上司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比拥有这样的下属更为开心了。
  
  同样是难得的奇才,与在官场打滚多年的薛弼相比,黄纵少了一份圆滑和世故,却多了一份淡泊和勇敢。平杨么之后,黄纵被朝廷授与昌州文学的职务,岳飞认为赏得不够,黄纵却说“某(即我)士人也,家世以忠义殉国……但得宣抚(岳飞)相知,俾某得效其愚计,他日成就,未晚也。”还有一次,岳飞分沉香给属官,每人一块,只有黄纵所得最小。可黄纵毫不介意,道:“某以一身从均,虽得香,无所用之。”岳飞感叹道:“某旧日亦爱烧香……后来亦屏之。大丈夫欲立功业,岂可有所好耶!”显然易见,他对功名的态度以及对忠义的理解,和岳飞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人才难得,知己更是难得,他们的相处自然非常融洽。岳飞常常对黄纵说:“某被主上拔擢至此,倘有纤毫非是,被儒生写在史书上,万世揩改不得。某苟有过,机密(指黄纵)必以见告。”这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对良朋的要求和信任,千百年后读来,仍感受到那份难得的真挚和热忱。
  
  前文已经说过,黄纵和张良相似。而他们的结局也是相去不远的。岳飞因并统淮西等军,大举北伐的计划被宋廷取消,一度愤而辞职。黄纵深感事无可为,也向岳飞辞职归乡。我想以黄纵的智慧,想必已经猜想到岳飞日后的悲剧结局了,所以才黯然告退了。
  
  成熟时期的岳家军还有拥有一名非常有名的人物,他就是李若虚。李若虚是北宋最有名的忠臣李若水的二哥。他们兄弟两人都有着那份同样忠诚和勇气,所不同的是李若虚忠于抗金事业,有着和皇帝作对的勇气。
  
  李若虚,洺州曲周县人。绍兴六年,二月,因岳飞奏请,李若虚任京西南路提举兼转远、提形公事,不久就担任了岳飞主持的宣抚司的参议官。岳飞目疾发作时,军务是他和薛弼两人共同主管了。
    
  绍兴七年,与宰相张浚议事不合,岳飞向皇帝企罢兵,未经同意,即往庐山为母墓守丧,“坚执不肯出”。李若虚“造庐以死请”,晓之以理,“凡六日,飞乃受诏”,重新复出。通过李若虚的努力,终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岳家和高宗的矛盾。
    
  绍兴八年四月,李若虚改任军器监丞。从那时候起,李若虚就离开岳家军了。
    
  不过,天意注定李若虚和岳家军缘分未尽的。绍兴十年,岳飞要大举北伐。高宗大概想到当年是李若虚劝岳飞出庐山的,于是就让李若虚奉旨要岳飞停止北伐。然而,李若虚和岳飞的交情,是建立在国家大义之上的。当岳飞把出师计划和战略部署告诉他后,李若虚看到了北伐成功的希望,毅然道“事既尔,势不可还,矫诏之罪,若虚当任之”!李若虚返回临安后,向宋廷报告了岳飞的部署和决心:“敌人不日授首矣!”大概由于岳飞的战功过于辉煌,高宗也不好意思治李若虚的罪,反而在当年十二月让他升任司农卿。
    
  绍兴十一年(1141),兀术再度南侵,岳飞率军救援淮西。李若虚再次前往岳飞军中,与岳飞朝夕相处,出谋划策。后来金国退兵,他就随岳飞一起返回临安。
    
  活跃时期的岳家军,幕僚阵容是最强大也是最合理的。他们的努力,为日后的岳家军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岳家军的战略主攻方向以及战略层面的决策,提供了合理的建议和策划。可以说,没有这个时期的薛弼、李若虚和黄纵,就没有绍兴十年北伐的辉煌胜利了。可惜的是,绍兴七年前后,黄纵归隐,薛弼和李若虚被调离,这空前强大的幕僚阵容就此瓦解了。
    
  颠峰时期
    
  这时期是从绍兴七年淮西兵变至绍兴十一年岳飞兵权被罢,即公元1137至1141年。这是一个矛盾的时期,一方面朝廷决意议和,岳飞和朝廷产生矛盾,摩擦加剧;另一方面,岳家军经过三年的严格训练,养精蓄锐,加上各种后勤补给问题的解决,战斗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此期间,幕僚们一方面要为北伐出谋献策,另一方面又要缓解岳飞和朝廷之间矛盾,而且还要从事相关的经济建设。在政治方面,主要有朱芾、沈作喆,军事方面有张节夫、吴师中;而经济方面则有夏珙和李启。
    
  和薛弼一样,朱芾在岳家军所担任的,也是参谋官的职务。在加入岳家军之前,他曾经率军镇压过石陂寨兵变、李敦仁之乱和南丰县黄琛的叛乱,有一定的军事阅历。
    
  然而,和薛弼不同,朱芾名声并不好。建炎三年,朱芾任秀州知州的时候,“颇肆残虐”,结果导致茶酒卒的叛乱,还把他拘囚起来。好在他命不该绝,张俊很快率军赶来,将他救出,总算逃过一劫。建炎四年,朱芾又被言官弹劾,说他曾“诌事蔡京父子,在江州轻率自肆”。这次他就逃不掉了,很快就被罢官夺职。好在他的官远亨通,只过了一年,不知是给平反了,还是立下奇功了,总之,他又担任建昌军的知军了。
    
  从上述两件事情来看,朱芾的地方政绩非常不好,人品也比较一般。如果让岳飞挑选的话,应该是不会把参谋官的重任交给他的。然而,绍兴七年之后,朝廷和岳飞已生隔阂,于是高宗和秦桧就派朱芾来监视岳飞了。大概他们以为,像朱芾这类人,怎么都不会和岳飞走到一起吧。
    
  可惜的是,他们错了。岳家军似乎有一股无形的感染力,朱芾居然被感化了。他非但没有阻挠岳飞的北伐,反而积极参与北伐的筹画工作。他本有一定的军事阅历,对岳家军的军事谋划,自然能起一定的作用。绍兴十年的北伐,因他“虑无遗策”,还转了一官呢。
    
  实事求是地说,在宋代,转一官并不需要太大功劳;如果真的是“虑无遗策”,转一官也未免太少了。可想而知,这个“虑无遗策”多半还是客气话。朱芾的作用,我个人认为,应该更多地体现在缓解宋廷和岳飞之间的矛盾上。他毕竟是宋廷派来的监视岳飞的人,他为岳飞说上几句好话,当然能减少高宗和秦桧的戒心了。
    
  无独有偶,另一位幕僚沈作喆也不是普通人。沈作喆,字明远,号寓山,湖州德清县人,是南宋初年宰相沈与求的宗族,秦桧党羽沈该之侄,进士登第。按常理而言,他怎么也不会和岳飞走到一起的。然而,世事无绝对,看人不能从其身世来判断。沈作喆不但担任了岳飞的幕僚,而且在岳飞罢官的时候,沈作喆居然还为他起草谢表说:“功状蔑闻,敢遂良田之请;谤书狎至,犹存息壤之盟。”这些话充满讽刺和不平,这固然是岳飞的心声,但也是沈作喆的激愤之语吧。
    
  沈作喆担任岳飞的幕僚的时间不祥,期间也没有多少具体事迹遗留下来了。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一名正直善良的幕僚。在绍兴三十二年前后,他曾经做过《哀扇工歌》,反映民间疾苦,以致触怒朝廷,被降官三级。这样的人,会和岳飞的相处,自然是融洽的。
    
  沈作喆作为秦桧党羽的亲属,加上前宰相宗族身份,在朝中应该还是有相当影响力的。他的存在,或多或小应该有利于协调岳飞和朝廷间的关系吧。
    
  军事方面,作为宣抚司准备差遣的吴师中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物。由于相关史料缺乏,我们已无法得知吴师中的具体生平,但在《紫微集》中,却记载了他在郾城之战中“有功,转五官”的制书。要知道在宋代,转五官是非同小可的赏赐,“虑无遗策”的朱芾也只是转一官而已;而郾城又是岳家军中最重要的一场战斗之一,究竟吴师中在这场生死决战中立下什么奇功呢,真是教人遐想联翩。可惜的是,由于史料不足了,我们已无从得知详情了。
    
  和无人知晓的吴师中相比,张节夫就有名的多了。张节夫,字子亨,相州安阳县人,算是岳飞的同乡。他性格豪迈,崇尚气节,文采出众。张节夫加盟岳家军的时间不详,而他的最大功劳,是在绍兴八年(1138)招降伪齐蔡州知州刘永寿等人。当时的蔡州可是伪齐南边重镇。绍兴六年冬,岳飞一度带兵接近蔡州,见蔡州防守严密,只好退去。虽然最后杀了个回马枪,取得白塔和牛蹄大捷,但蔡州却没有攻下来,由此可见蔡州之难攻。好个张节夫,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居然说得蔡州大乱。其实当时刘永寿并无投降的意思,可张节夫说动了提辖白安时,在全城军民支持下,杀死了金将兀鲁孛堇,迫使刘永寿不得不降。他们带领大批军民南下,大大削弱了伪齐的力量。
  
  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正月,宋高宗因乞和成功,立即宣布大赦,并对武将一律加官进爵,借以粉饰太平,平息军愤。正月十二日,宋廷的赦书传递到鄂州,岳飞当即命张节夫起草一封谢表。张节夫和岳飞的家乡相州饱受敌人蹂躏,长期不得光复,当地父老乡亲日夜盼望着他们打回来,如今朝廷居然以屈辱的议和为喜!张节夫当然明白岳飞将起草谢表的任务交给他含义。他同样怒发冲冠,写出一篇悲壮激越、气势雄浑的杰作:
  
  “窃以娄敬献言于汉帝,魏绛发策于晋公,皆盟墨未乾,顾口血犹在,俄驱南牧之马,旋兴北伐之师。盖夷虏不情,而犬羊无信,莫守金石之约,难充溪壑之求。图苟安而解倒垂,犹之可也;欲长虑而尊中国,岂其然乎!”
  
  “臣幸遇明时,获观盛事。身居将阃,功无补于涓埃;口诵诏书,面有惭于军旅。尚作聪明而过虑,徒怀犹豫以致疑:与无事而请和者谋,恐卑辞而益币者进。愿定谋于全胜,期收地于两河。唾手燕雲,终欲复雠而报国;誓心天地,当令稽首以称藩!”
  
  实事求是的说,张节夫在岳家军中所起的作用并不大,但他比其他幕僚都更为知名,美国学者刘子健先生甚至认为他是岳飞幕僚的中心人物,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写了这篇足以流传万世的谢表,教后人都不会忘记他吧。
    
  经济方面,夏珙是一位相当重要的人物。绍兴八年之前,夏珙担任的是荆湖北路的转远判官,筹画岳家军的钱粮供给;大概是因为工作出色的缘故,在岳飞亲自保奏下,绍兴八年二月,他一跃升为转远副使,全面负责岳家军的后勤供应,一直到绍兴十年为止。
    
  如果说夏珙负责了岳家军的外来供应,那李启的作用,就相当于帮助岳家军自力更新了。李启生平不祥,他在岳飞军中任回易官。他非常善于理财,佐岳飞军用甚多,是典型的“财神爷”。据统计,鄂州公使、激赏、备边、回易等十四库,每年收利息达一百十六万五千多贯;鄂州关引、典库、房钱、营田杂收钱,襄阳府酒库、房钱、博易场每年收入共四十一万五千多贯。这其中,李启的功劳只怕占了不少吧。然而,这位“财神爷”平时却只穿着布衣草鞋,雨天也躬亲操劳,生活十分俭朴,其作风与岳飞非常接近。岳飞平日也只穿麻布,不着绸缎,日常食物只是麦面加齑菜,如果用荤食,也只是一味。如此简朴的的统帅,如此简朴的后勤官,他们所省下的,都用在士兵身上,你说岳家军士兵如何不努力死战,如何不团结一心呢?
    
  此外,在这里有必要提一位人人都知道,但人人都不当他是岳飞幕僚的人物,他就是——岳云了。
    
  岳云是岳飞的亲儿子,早在绍兴七年前后,就已经担任岳飞军中的书写机宜文字,成为幕僚团中的一员。这里的所说书写机宜文字估计大部分人都不懂,在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
    
  书写机宜文字,属官名,幕僚的一种。《宋会要》刑法1之20,有“帅臣子弟充书写机宜文字”的法律条文,也就是说,这个官职,应当由主帅的子弟充当。凡是涉及更机密的军政文书,由书写机宜文字官书写。南宋名将吴璘在建炎二年(1128)从吴玠镇压史斌,就担任过永兴军路书写机宜文字;而宋将赵范、赵葵也曾在其父赵方手下任书写机宜文字。由于要书写机密文书,肯定有对文才上的要求,所以岳云是岳飞幕僚中的一员,大致是不差的。只是这位幕僚经常带兵出战,浴血沙场,实在难以让人把他和文质彬彬的文官混作一起了。
    
  衰落时期
    
  这时期自然是指岳飞兵权被罢至含冤被杀,岳家军惨遭瓦解时期。具体事迹便无须多说了,知道众幕僚的被迫害情况和下落,这就足够了。
  
  岳云被处死,于鹏和孙革被直接卷入冤案,分别受到革职,流放岭南和“编管”的惩处。文士智浃受“决臀杖”,流放到袁州后,因不堪凌虐而死。朱芾、李若虚、高颖、王良存、夏珙、党尚友、张节夫等十三名幕僚,都被贬逐流放。李若虚和高颖都不幸地死于贬所。
  
  而薛弼由于与秦桧、万俟卨曾有交往,未受株连;此外沈作喆也因为是秦桧党羽的亲戚,估计也逃过一难。
  
  至于胡闳休、严致尧和黄纵三人,则隐居在家。胡闳休“发愤杜门,佯疾十年”;严致尧被迫退隐,聚书教子,自号龙洲后士;而黄纵“屏居田野”。随着岳飞的逝去,这些本来是当代精英的幕僚,就是风消云散,再无声息了。
    
  值得一提的是,宋人爱写笔记,岳飞幕僚众多,按常理说,应该有不少著作传世的。然而,他们当中,唯一留下著作的,居然只有沈作喆。而他的著作《寓简》,提及岳飞甚少。至于黄纵与薛弼两人,他们和岳飞交往的经历,却是由他们的儿侄辈根据回忆写成。这种反常现象,只能说明当时宋廷对岳飞幕僚迫害之深以及当时文字狱之厉害了。
    
  由于史料缺乏,加上过去研究的疏漏,岳飞的幕僚,大部分已经不被人所知。然而,就当时而言,高宗和秦桧是无比重视岳飞这些幕僚,不仅要将他们和岳飞隔离,严格限制交流,更要一个个地进行迫害;对岳飞的判决书一文,除岳飞三人外,其余的,基本都是岳飞的幕僚。也就是说,在高宗秦桧眼里,岳飞的这些幕僚,其地位和作用,应该丝毫不亚岳飞的。最明显的反例子,就是岳飞的部将之中,只有张宪一人遇害,其他基本无事。幕僚和武将的“差别待遇”,不正好说明岳飞幕僚的重要性么?
     
  天涯论坛
  
  4.船王包玉刚说过:如果卢作孚健在,就不会有我今天的包玉刚。 --富翁---读《紫雾》 2006-3-16 22:26:49[点:10] (2838字)
  
  富翁---读《紫雾》
  
  2005-02-05 07:51
  
  毛泽东在回顾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过程时,谈到我国实业界有四个人是不能忘记的,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搞交通运输的卢作孚和搞纺织工业的张謇。"不过,在毛泽东说这话的一年前,1952年2月8日,卢作孚已经自杀了。
  
  陈祖芬,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已出版《陈祖芬报告文学选》、《挑战与机会》、《爱是圆的》、《成年人的童话》、《世界上什么事最开心》、《青年就是 G O》、《日本超市的家园时尚》、《今天是我的日子》、《陈祖芬的中国故事》、《足球娃娃》等27种作品集。一不留神做了三百只洋娃娃。
  
  富翁自杀前,留下一纸遗书,上面只有两行字:"把家具还给民生公司,好好跟孩子们过。"
  
  这是1952年年初。富翁创办的民生公司光是在海外就为新中国保存了2000余万美元的资产。如果按时下实际价值计算,可能已超过一亿美元。
  
  当然还有在大陆的资产。
  
  但是富翁自己不拿民生公司的股份,连住房也是借的银行宿舍,连家具也是向民生借的。所以,他走的时候叮嘱发妻的,是"把家具还给民生公司。"与卢作孚同岁的梁?溟说:"作孚先生胸怀高旷,公而忘私,为商不有,庶几可比于古之贤哲焉。"
  
  这是一个没有钱的富翁。
  
  这是一个为民造福的民营企业家。
  
  这是一个不能忘却的人和一部不能忘却的历史。
  
  他的名字是:卢作孚。
  
  毛泽东没有忘记他。1953年3月15日,毛泽东回顾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说我国实业界有四个人是不能忘记的,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搞交通运输的卢作孚和搞纺织工业的张謇。"
  
  不过,在毛泽东说这话的一年前,1952年2月8日,卢作孚已经自杀了。
  
  卢作孚逝世50天后,当时的宣传部长陆定一向毛泽东和中中央作了检讨。检讨中宣部的理论刊物《学习》,在当年前三期发表的一系列文章,说民族资产阶级只有反动腐朽的一面。
  
  那么,一条小船起家的卢作孚还有活路吗?当人们说民生公司的时候,想到的是卢作孚;当人们说卢作孚的时候想到的是民生公司。卢作孚就是民生公司,民生公司就是卢作孚,尽管他名下分文全无。
  
  即便如此,他仍然没有活路。
  
  一场叫作"三反五反"的政治运动,席卷而来,全国性地开会、斗争、交待、揭发。如果缺乏了公正和民主,那么就会诱发人性中潜在的不善甚至恶念。
  
  于是便有人"揭发"卢作孚是贪图暴利的资本家。
  
  于是卢作孚谢世前,只说了句:"我累了,我要休息。"
  
  人不怕工作的累,怕心累,怕那些叫人没有申辩的机会、没有地方可说、没头没脑没完没了压将下来的莫须有的罪名。
  
  "我累了,我要休息。"
  
  其实卢作孚一生劳累而从不言累,从来想到的只是------责任。所以民生公司就有一种民生精神。1949年9月初,重庆大火,37条大街小巷化成焦土。民生公司的损失首当其冲。公司襄理用拖轮把两个装炸弹的船拖开,否则炸弹爆炸,那里的几万市民都会被炸死的。拖轮第三次回到码头时起火,襄理以身殉职。公司45名正在上班的员工,奋力转移被大火围住的2000多百姓,员工自己无一人出逃。
  
  45名员工从容赴死。
  
  烧焦的仓库警卫,双手还死死抱住一支同样烧焦的枪。
  
  没有老板在场,没有人下令要他们赴死,但是每一名员工都以生命承担起一份责任,民生的责任。每一名员工都是民生的形象代言人,每一名员工都是民生公司。我就是民生!
  
  民生公司的历史是一部英雄史。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天上日寇飞机狂轰乱炸,地上有10多万吨军工物资和大量后撤人员。卢作孚赶赴宜昌,指挥奋战40天,在川江水枯断航和宜昌失守的最后一刻,将全部人员和物资抢运入川。
  
  民生公司被敌机炸沉船舶16艘。民生公司牺牲员工百余人。
  
  为什么,一个民营企业,会有这么多的雷锋?
  
  在今天,不管是国营、民营的企业,危难当头时,能不能个个是雷锋?
  
  当然不能要求个个是雷锋。但是为什么民生就能?
  
  这样一个公司,没有人会小视。国民党行政院长何应钦邀卢作孚出任交通部长。10天后新任行政院长阎锡山又两次登门拜访,力邀卢作孚出任交通部长。卢作孚只好避到香港。
  
  但是又有一批批的客人来访,望"共襄国事"。有内定到台湾后接替阎锡山当行政院长的俞鸿钧,有台湾省财政厅长任显群,有国民党政府的外交部长叶公超等等。
  
  卢作孚嘱人转告新中国的人民政府,一定从香港回大陆。
  
  船王包玉刚说过:如果卢作孚健在,就不会有我今天的包玉刚。
  
  如果卢作孚健在,逃得了"三反五反",怕也逃不了"文革"。除非在"三反五反"前先冷冻起来到改革开放时期再解冻。最好在"十六"大以后,在两个坚定不移以后------坚定不移地支持国营企业和坚定不移地支持民营企业。
  
  卢作孚回国后,周恩来总理希望他在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主持工作。但卢作孚只想着民生的责任,还是回到了重庆,做他民生实业公司的总经理。1950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长章伯钧和卢作孚共同签署了《民生实业公司公私合营协议书》。1951年10月,卢作孚被增补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4个月后,1952年2月8日,卢作孚最心爱的孙女卢晓蓉在香港得到一袋特别好的花生。她一颗一颗挑选最饱满的花生,要带给祖父母和重庆的亲人。有一颗花生里边居然有5个花生仁,晓蓉说这颗一定是给祖父的,她捧着这颗大花生嘴里不停地唤着祖父。她怎么想得到,就在这时,她祖父走了,在她的声声呼唤中,走了。
  
  后来,年幼的晓蓉把这几颗大花生,供奉在祖父简单的坟墓前……
  
  卢作孚的一生说来也简单------实业救国。1952年的30多年前,1921年,卢作孚和恽代英站在四川泸洲的忠山,感动着对方的感动。恽代英主张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卢作孚认为不宜单一地革命,还要用实业造福人民,启蒙心智。之后,卢作孚订造了第一条浅水小客轮,起名叫民生号。
  
  有时候,很根本的问题很单纯------民族的振兴,当然要实力,要实业,国营民营能抓耗子就是好猫。搞运动搞不出GDP,搞不出国际地位。
  
  卢作孚前后当了4个月的全国政协委员,就提前结束了他的人生航程。留下了多少光荣与梦想,多少求索与创伤!卢作孚这三个字,一如川西的共生矿,丰富得令人惊喜,令人感动,令人感极而泣!
  
  感谢雨时和如月书写了这本叫《紫雾》的卢作孚评传。
  
  5.在二十一世纪高速现代化的中国再次「价值发现」,成为解决疑难杂症的灵丹妙药。 --儒家思想能否拯救中国? 2006-3-17 14:10:48[点:10] (703字)
  
  儒家思想能否拯救中国?
  
  最新一期美国「新闻周刊」发表「儒家能否拯救中国?」封面文章,指孔子倡导的和谐理念,已被中国政府用作应付国际与国内问题的最新式武器。本地一项评论指出,中国显然欲借儒家学说解决目前面临的国内外疑难杂症。
  
  「和谐」学说产生于春秋时代,当时周天子已失去对诸侯的控制,礼崩乐坏,战争不断,民不聊生,一心仰慕周朝礼制的孔子,提出「和而不同」、「和为贵」的理想,作为指导国际及人际关系的准则。
  
  儒家文化自汉朝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价值,影响中国社会二千多年。直到鸦片战争后,儒学受到西方文化冲击,49年建政后,儒学最终被马克思主义所取代。
  
  据香港「太阳报」一项评论,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政策,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失落。中国二十多年经济高成长的副作用开始显现,社会矛盾恶化,贫富悬殊加深,道德沦丧,各种危机一触即发。
  
  评论指出,政府从儒学文化中吸取灵感,将建立「和谐社会」作为执政原则,重构价值体系。儒学再次兴盛,儒学研究机构在各大学纷纷成立,至少有三千多所小学恢复教授孔子学说,苏州等地出现私塾。去年九月孔子二千五百五十六岁诞辰,中央电视台首次在全球直播祭孔盛典。
  
  另外,为消弭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戒心,中国计画在全球创建一千所孔子学院,目前已在南韩、日本、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地建立了三十多所,派出老师为外国人讲授中文和儒学,传递中国人爱好和平的讯息,强调即使中国强大了,也永远不称霸。
  
  评论认为,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孔老二」的孔子,在二十一世纪高速现代化的中国再次「价值发现」,成为解决疑难杂症的灵丹妙药。
  
  6. “古者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其民老死不相往来。” --梁启超: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 2006-3-22 12:59:36[点:10] (3557字)
  
  梁启超: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
  
  博矣哉,《春秋》张三世之义也。治天下者有三世:一曰多君为政之世,二曰一君为政之世,三曰民为政之世。多君世之别又有二:一曰酋长之世,二曰封建及世卿之世。一君世之别又有二:一曰君主之世,二曰君民共主之世。民政世之别亦有二:一曰有总统之世,二曰无总统之世。多君者,据乱世之政也;一君者,升平世之政也;民者,太平世之政也。
  
  此三世六别者,与地球始有人类以来之年限有相关之理,未及其世,不能躐之;既及其世,不能阏之。
  
  酋长之世,起于何也?人类初战物而胜之,然而未有舆骑舟楫之利,一山一川一林一泽之隔,则不能相通也。于是乎划然命为一国,其黠者或强有力者即从而君之。故老子曰:
  
  “古者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其民老死不相往来。”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彼禹域之大,未及今日之半也,而为国者万,斯盖酋长之世也。今之蒙古也,回疆也,苗也,黎也,生番也,土司也,非洲也,南洋也,美洲、澳洲之土人也,皆吾夏后氏以前之世界也。凡酋长之世,战斗最多,何也?其地隔,故其民不相习,而其情不相,加以凡有血气,皆有争心,故相戕无已时也。
  
  封建世既有一天子以统众诸侯矣,而犹命为多君,何也?
  
  封建者,天子与诸侯俱据土而治,有不纯臣之义(见《公羊》何注),观于《周礼》只治畿内,春秋战国诸侯各自为政,可以见封建世之俗矣。其时诸侯与天子同有无限之权,故谓之多君。封建亦一大酋长耳,其相戕亦惨,其战斗亦多。
  
  世卿亦谓之多君,何也?《礼·丧服》传:“公士大夫之众臣为其君”。《传》曰:“君谓有地者也”。盖古者凡有采地皆称君,而仕于其邑、居隶其地者,皆为之民。其待之也,亦得有无限之权,故亦谓之多君。世卿之国,亦多战斗,如鲁之季孙氏、郈氏,晋之韩、魏、范、中行氏,皆是也。故世卿亦可谓之小封建。
  
  凡多君之世,其民皆极苦,争城争地,糜烂以战,无论矣。彼其为君者,又必穷奢极暴,赋敛之苛,徭役之苦,刑罚之刻,皆不可思议。观于汉之诸侯王,及今之土司,犹可得其概矣。孔子作《春秋》,将以救民也,故立为大一统、讥世卿二义,此二者,所以变多君而为一君也。变多君而为一君,谓之小康。昔者秦、楚、吴、越,相仇相杀,流血者,不知几千万人也,问今有陕人与湘人争强,苏人与浙人构怨者乎?无有也。昔之相仇相杀者,皆两君为之也,无有君,无有国,复归于一,则与民休息,此大一统之效也。世卿之世,苟非贵胄,不得位卿孤,既讥世卿,乃立选举,但使经明行修,虽蓬荜之士,可以与闻天下事,如是则贤才众多,而天下事有所赖,此讥世卿之效也。
  
  虽然,当其变也,盖亦难矣。秦汉以后,奉《春秋》为经世之学,亦既大一统矣。然汉初之吴楚七国乱之,汉末以州牧乱之,晋之八王乱之,唐之藩镇乱之,乃至明之燕王宸濠,此害犹未获息。越二千年,直至我朝,定宗室自亲王以下至奉恩将军凡九等,功臣自一等公以下至恩骑尉凡二十六等,悉用汉关内侯之制,无分土,无分民,而封建之多君始废。汉氏虽定选举之制,而魏晋九品中正,寒门贵族,界限画然,此犹微有世卿之意焉。虽然,吾中国二千年免于多君之害者,抑已多矣,皆食素王之赐也。凡变多君而为一君者,其国必骤强。昔美之三十七邦也,德之二十五邦也,意之二十四邦也,日本之九十二诸侯也,当其未合也,彼数国者,曾不克自列于地球也;其既合也,乃各雄长于三洲。何也?彼昔者方罢敝其民,以相争之不暇,自斫其元气,耗其财力,以各供其君之私欲;合而一之,乃免此难,此一君世之所以为小康也。而惜乎诸国用《春秋》之义太晚,百年前之糜烂,良可哀也。
  
  世卿之多君,地球各国,自中土以外,罕有能变者。日本受毒最久,藤原以后,政柄下移,大将军诸侯王之权,过于天皇,直至明治维新,凡千余年,乃始克革。今俄之皇族,世在要津;英之世爵,主持上议院;乃至法人既变民政,而前朝爵胄,犹潜滋暗窥,渐移国权;盖甚矣变之之难也!
  
  封建世卿之与奴隶,其事相因也。举天下之地而畀诸诸侯,则凡居其地者,莫敢不为臣;举天下之田而聚诸贵族,则凡耕其田者,莫敢不为隶。故多君之世,其民必分为数等,而奴隶遍于天下。孔子之制,则自天子以外,士农工商(天子之元子犹士也),编为四民,各授百亩,咸得自主。六经不言有奴隶,(《周礼》有之者,非孔子所定之制。)汉世累诏放奴婢,行孔子之制也。
  
  后世此议不讲,至今日而满蒙尚有包衣望族,达官尚有世仆,盖犹多君世之旧习焉。西方则俄国之田,尚悉归贵族掌辖;法国之田,悉为教士及世爵公产。凡齐民之欲耕者,不得不佃其田,而佃其田者,不得不为之役。自余诸国,亦多类是。日本分人为数等之风尤盛,乃至有秽多、非人等名号,凡列此者,不齿人类。而南北美至以贩奴一事,构兵垂十年。此皆多君世之弊政也,今殆将悉革矣。此亦《春秋》施及蛮貊之一端也。
  
  (余别有“孔制禁用奴婢考”。)
  
  欧洲自希腊列国时已有议政院,论者以为即今之民政。然而吾窃窃焉疑之。彼其议政院,皆王族世爵主持其事,如鲁之三桓,郑之七穆,晋之六卿,楚之屈景,父子兄弟,世居要津,相继相及耳。至于匹夫编户,岂直不能与闻国是,乃至视之若奴隶,举族不得通籍。此其为政也,谓之君无权则可,谓之民有权则不可,此实世卿多君之世界也。度其为制也,殆如英国今日之上议院,而非英国今日之下议院。周厉无道,见流于彘,而共和执政;滕文公行三年之丧,而父兄百官皆不悦,此实上议院之制也,不得谓之民政。若谓此为民政也,则我朝天聪、崇德间,八贝勒并坐议政,亦宁可谓之为民政也。
  
  俄史称俄本有议事会,由贵爵主之,颇有权势,诸事皆可酌定。一千六百九十九年,大彼得废之,更立新会,损益其规,俾权操于己(见《俄史辑译》卷二)。俄之旧会,殆犹夫希腊、罗马诸国之议院也,犹多君之政也,俄之变多君而为一君,则自大彼得始也。
  
  大地之事事物物,皆由简而进于繁,由质而进于文,由恶而进于善,有定一之等,有定一之时,如地质学各层之石,其位次不能凌乱也。今谓当中土多君之世,而国已有民政,既有民政,而旋复退而为君政,此于公理不顺,明于几何之学者,必能辨之。
  
  严复曰:欧洲政制,向分三种:曰满那弃者,一君治民之制也;曰巫理斯托格拉时者,世族贵人共和之制也;曰德谟格拉时者,国民为政之制也。德谟格拉时,又名公产,又名合众,希、罗两史,班班可稽,与前二制相为起灭。虽其时法制未若今者之美备,然实为后来民治滥觞。且天演之事,始于胚胎,终于成体,泰西有今日之民主,则当夏、商时含有种子以为起点;而专行君政之国,虽演之亿万年,不能由君而入民。子之言未为当也。
  
  启超曰:吾既未克读西籍,事事仰给于舌人,则于西史所窥知其浅也。乃若其所疑者,则据虚理比例以测之,以谓其国既能行民政者,必其民之智甚开,其民之力甚厚,既举一国之民而智焉,而力焉,则必无复退而为君权主治之理,此犹花刚石之下,不得复有煤层,煤层之下,不得复有人迹层也。至于希、罗二史,所称者其或犹火山地震喷出之石汁,而加于地层之上,则非所敢知,然终疑其为偶然之事,且非全体也,故代兰得常得取而篡之,(西史称借民权之名以攘君位者,谓之代兰得。)其与今之民政殆相悬也。至疑西方有胚胎,而东方无起点,斯殆不然也。日本为二千年一王主治之国,其君权之重,过于我邦,而今日民义之伸,不让英、德,然则民政不必待数千年前之起点明矣。盖地球之运,将入太平,固非泰西之所得专,亦非震旦之所得避,吾知不及百年,将举五洲而悉惟民之从,而吾中国,亦未必能独立而不变,此亦事理之无如何者也。
  
  世之贤知太过者,或疑孔子何必言小康,此大谬也。凡由多君之政而入民政者,其间必经一君之政,乃始克达。所异者,西人则多君之运长,一君之运短;中国则多君之运短,一君之运长。(此事就三千年内言之。)至其自今以往,同归民政,所谓及其成功一也。此犹佛法之有顿有渐,而同一法门。若夫吾中土奉一君之制,而使二千年来杀机寡于西国者,则小康之功德无算也,此孔子立三世之微意也。
  
  问今日之美国、法国,可为太平矣乎?曰恶,恶可!今日之天下,自美、法等国言之,则可谓为民政之世;自中、俄、英、日等国言之,则可谓为一君之世;然合全局以言之,则仍为多君之世而已。各私其国,各私其种,各私其土,各私其物,各私其工,各私其商,各私其财,度支之额,半充养兵,举国之民,悉隶行伍,眈眈相视,齮龁相仇,龙蛇起陆,杀机方长,螳雀互寻,冤亲谁问?呜呼,五洲万国,直一大酋长之世界焉耳!《春秋》曰:“未不亦乐乎,尧舜之知君子也。”《易》曰:“见群龙无首吉。”其殆为千百年以后之天下言之哉?
  
  梁启超
  
  7. 中国因变法而流血者 请自嗣同始 --我自横刀向天笑 2006-3-22 13:08:42[点:9] (1679字)
  
  2005年05月14日 00:03 新浪读书
  
  连载:非常道 作者: 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先斩后奏
  
  丁宝桢做山东巡抚时,大太监安德海以给太后置办龙衣为名,出京沿运河南下,丁命人将其捉拿押解到济南,亲自审讯。安德海破口大骂,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奉太后之命南下,你们抓我是自寻死路。丁宝桢当即反驳:太监出宫违反祖制,我作为封疆大臣也没有接到朝廷的圣旨,你这一定是欺诈无疑。于是决定先斩后奏,连夜将安德海正法。消息传来,朝野上下一片欢腾,曾国藩由衷称赞:“稚璜(丁宝桢字),豪杰之士矣。”李鸿章说:“稚璜成名矣!”
  
  中国因变法而流血者 请自嗣同始
  
  变法失败,谭嗣同从容对梁启超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吾与足下分任之。”有日本志士苦劝他东游,谭不听,再四强之,则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故及于难。
  
  我自横刀向天笑
  
  谭嗣同还在牢房墙壁上的题诗道:“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临刑前,他仰天浩叹:“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若能救民,则朕无权何碍
  
  康有为多次上清帝书,曾专折请开制度局议行新政,请预定开国会期。及至变法六月,代折请定立宪开国会,援春秋改制之意,直接道破“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之意。据称当时廷议不以为然,而光绪决欲行之。大学士孙家鼐谏说:“若开议院,民有权而君无权矣。”光绪答称:“朕但欲救中国耳,若能救民,则朕无权何碍?”
  
  变法维新,以身许国
  
  寇连材以太监之身哭谏慈禧,在家写《上太后书》,书与太后,慈禧大怒,声色俱厉地问寇是否受人指使,寇以复述明其无人指使,慈禧搬出家规威胁说:“本朝成例,‘内监言国事者斩’,你知道不知道?”寇说:“家规早已被你破坏得不成样子了,国家的大好河山被你破坏得不成样子了,而今我参加变法维新,就是以身许国,不怕抛头颅,洒热血!”慈禧即命内务府把寇连材关押起来,半月后移交刑部处斩。临刑时,寇神色不变,从容就义,年仅28岁。光绪听到噩耗,痛哭流涕,几日不思饮食。京西百花山寇公祠即民间祭祀寇连材而立。
  
  光绪虽久知道韬晦,而英锐之气往往不能自抑。王士珍之补副都统也,光绪对他说:“你这要与旗人共事了,他们都糊涂哇!”袁世凯之留京议订宪法时,光绪冷语曰:“你的心事,我全知道。”袁不敢对。
  
  丈夫当自立,安能耐此辱哉
  
  刘铭传年十八,土豪假团练虐其父。豪去,铭传自书塾归,怒谓诸兄曰:“丈夫当自立,安能耐此辱哉?”徒手追豪,请决战,豪于马上回头狂笑曰:“孺子!敢当我哉?我把刀给你,你能杀我,就是一条好汉!”铭传手举豪刀斩杀之,乘其马,举其头,登高大呼曰:“某豪虐乡里,吾斩之,能从吾者当保吾里。”众人大喜,归者数百人,遂筑堡寨为其长。
  
  孔子改制,岂以一两江总督供养而易之
  
  张之洞对康有为宣扬孔子改制学说不以为然,委梁鼎芬面康转达,并许以负担康的费用。康有为冷言以对:“孔子改制,大道也,岂以一两江总督供养而易之?”张康由此生隙。
  
  那拉氏是清朝列祖列宗的罪人
  
  唐才常、谭嗣同两人曾自命一个是“横人”,一个是“纵人”。均以变法维新纵横天下为志,谭既前赴临难,唐誓为“后继”。然唐才常组织自立会起义准备不足,很快流产,事泄后,唐在汉口被张之洞捕获,旋即被杀。审讯时,唐说:“我们的举动,张之洞以为是造反,实际我们是讨贼。讨的那一个?就是那拉氏,她非但是我们中国的罪人,并且是清朝列祖列宗的罪人。戊戍年造许多罪恶还不够,现在指使义和团,杀人放火,盲目排外,攻击使馆,危害国家,难道张之洞还不明白吗?”据说,满堂的胥吏鸦雀无声,好像都被麻醉了。
  
  8.张骞立功异域不如苏武不失其节 --王子今 2006-4-11 7:57:13[点:9] (2214字)
  
  汉武帝励精图治,“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于是“群士慕向,异人并出”,形成了历史上引人注目的群星璀璨的文化景观,史称“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在汉武帝时代的英雄谱中,张骞和苏武的姓名位于前列,诚如班固所说:“奉使则张骞、苏武”,他们不辱使命,谱写了全新的外交诗篇。
  
  建元二年(前139),张骞受命率众100余人,出使大月氏。当时汉武帝听说大月氏有报复匈奴之志,于是遣使前往,希望能够形成合力夹击匈奴的军事联盟。张骞西行途中遭遇匈奴人,被长期拘禁,10年左右才得以逃脱。他继续履行使命,西越葱岭,行至大宛,抵达已经定居在今乌兹别克斯坦阿姆河北岸的大月氏。然而大月氏因新居地富饶平安,无意东向与匈奴进行复仇战争。张骞只得东返,在归途中又被匈奴俘获,扣留一年多,乘匈奴内乱,方于元朔三年(前 126)回到长安。张骞出行时随从百余人,13年后,只有两人得以生还。他亲身行历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诸国,又对附近五六个大国的国情细心调查了解,回长安后将有关信息向汉武帝作了汇报。张骞的西域之行,以前后13年的艰难困苦为代价,使中原人得到了前所未闻的丰富的关于西域的知识,同时使汉王朝的声威和汉文化的影响传播到了当时中原人世界观中的西极之地。虽然不能说在张骞之前中土与西域没有交往,然而他作为以中原大一统王朝官方使者的身份开拓域外交通通路的第一人,对于中西交通发展的功绩,确实有“凿空”的意义。
  
  汉武帝元朔六年(前123),张骞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因为了解地理情势,熟悉水草资源,他以行军向导的身份,为远征军的胜利提供了交通方面的重要保障。加之此前有远使绝国之功,张骞被封为博望侯。张骞又以对西域地区地理人文的熟悉,建议汉武帝联合主要活动地域在今伊犁河流域的乌孙。汉武帝于是拜张骞为中郎将,率300人出使乌孙。张骞的副使还曾经前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乌孙遣使送张骞归汉,又献马报谢,后来终于与汉通婚,一起进军击破匈奴。汉军击破匈奴,打通河西通道之后,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张骞再次奉使西行,试图招引乌孙东归。这一目的虽然没有实现,但是通过此行,加强了汉王朝和西域各国之间的联系。
  
  由于张骞的努力,西域与汉帝国建立了正式的联系。此后,汉与西域的通使往来十分频繁,民间商贸也得到发展。张骞在西域地区享有很高的威望。后来的汉使,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西域地区50国接受汉帝国的封赠,佩带汉家印绶的侯王和官员多至376人。而康居、大月氏、安息、罽宾、乌弋等绝远之国也有使者频繁往来,据说一时诸国“莫不献方奇,纳爱质”(《后汉书·西域传》),于是“异物内流则国用饶”(《盐铁论·力耕》)。传说许多西域物产,如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都是由张骞传入中土,这样的说法未必完全符合史实,但是张骞对正式开通丝绸之路的首功,却是不能磨灭的。
  
  张骞在中亚的大夏时,曾经见到邛竹杖和蜀布,得知巴蜀有西南通往身毒的道路。“身毒”是印度的古译名。汉武帝根据这一发现,在元狩元年(前 122)派使者从巴蜀启行,试图由此实现和西域的交通。于是,汉王朝和当时称作“西南夷”的西南地区滇、夜郎等部族的文化联系逐渐密切起来。这条道路,有人称之为“西南丝绸之路”。
  
  另一位可以与张骞比列的人物,即同样以“奉使”成就盛名的苏武,被匈奴拘禁19年,直到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方才回到汉地。苏武不为威胁利诱所动,甚至“引佩刀自刺”,至死不降匈奴。最艰难时,曾经以雪和毡毛充饥。他壮年出使,归汉时“须发尽白”。苏武的典型事迹,即所谓“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班固认为他是实践孔子提出的“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原则的典范(《汉书·苏武传》)。在汉宣帝时,苏武已经成为图画形貌于麒麟阁的11位名臣之一。
  
  苏武牧羊的形象,成为千百年来讲究“忠”与“节”的道德教育的榜样。苏武在世代传承的民间舆情中有非常高的地位。历代多有以“苏武牧羊”为主题的画作传世。据戏曲史学者研究,有关苏武事迹的剧目,有《苏武牧羊记》,又称《苏武持节北海牧羊记》,又有《苏武和番》等。元杂剧有《持汉节苏武还乡》,又作《持汉节苏武还朝》,《苏武还朝》、《苏武持节》、《英雄士苏武持节》。传奇有《白雁记》,清杂剧有《雁书记》,也记述苏武故事。然而与苏武同时的张骞,却没有能够在古代舞台上留下高大的成功使臣的形象。
  
  民间文化所呈现的这一情形,其实是与执政阶层的政治导向有关的。我们统计汉代以后的正史记录,“苏武”出现的频率远远超过“张骞”。看来,在中国正统意识中,所谓“张骞立功异域”(《后汉书·班超传》),是不如“苏武不失其节”(《晋书·王机传》)的;所谓“张骞怀致远之略”(《后汉书·西域传》),是不如“苏武以秃节效贞”(《后汉书·张衡传》)的。张骞和苏武在后世文化天平上位置的高下,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取向上微妙的倾斜。这一现象也透露出由于秦汉以来大一统王朝的成立与巩固,国家意识得以强化,社会观念已经出现这样的倾向:就实现外交成功(如张骞“凿空”)和维护国家尊严、表现政治忠贞(如苏武“全节”)两个方面来说,后者显得更为重要,这与先秦外交天才苏秦、张仪的时代所表现出来的情况有着明显的不同。
  
  光明日报
  
  
 浏览:1685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6/6/8 14:21:51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旧讨论复制4(收藏于2006/6/8 14:21:51
旧讨论复制3(收藏于2006/6/8 14:19:42
旧讨论复制2(收藏于2006/6/8 14:11:15
旧讨论复制1(收藏于2006/6/8 14:00:43
《二战未解之谜》,(收藏于2006/3/22 13:49:51
非常到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收藏于2006/3/22 13:44:04
非常道如果要害人,最好是请他当总统(收藏于2006/3/22 13:43:10
《二战未解之谜》(收藏于2006/3/22 13:42:28
非常道四面树敌(收藏于2006/3/22 13:37:25
李村山儒家的民本与人权(收藏于2006/3/22 13:06:41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毛泽东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访问13171次)
人的本质并非一切社会关系总和(访问4781次)
9999罗瑞卿其人(访问3020次)
梁启超戊戌六君子传(访问2778次)
章诒和一片青山了此身——罗隆基素描(访问2728次)
聂元梓聂元梓谈邓朴方致残——兼答季羡林(访问2396次)
非常道四面树敌(访问1965次)
李大苗:李大苗:为聂元梓的申辩叫声好(访问1902次)
《二战未解之谜》(访问1797次)
旧讨论复制2(访问1712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3/12/4 20:13:08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3/12/4 20:05:20
123文选评论(评论于2012/6/8 6:46:18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1/6/26 16:54:06
糊涂狮文选评论(评论于2010/12/30 11:57:07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民族脊梁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