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民族脊梁__黄炎培纪念馆
民族脊梁

旧讨论复制1


  1.黄炎培给儿子写的座右铭 --3333333 2005-4-19 22:52:01[点:941] (503字)
  
  黄炎培,我国著名教育家。生前,他给儿子写了一幅座右铭:“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如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开头四句,他告诫儿子,做人一定要追求真理,不被纷杂的邪说所诱惑,以至误入歧途。凡事首先要探求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按客观实际去做。讲话应当守信用,行动应踏踏实实,不轻浮。
  
  中间四句是对儿子日常的要求。事闲的时候,最易养成慵懒的恶习,要警策自己,抓住时间,勤奋用功,切莫荒疏了学习;事忙繁杂的时候,易生焦急的情绪,一急躁就会因冲动而做出缺少理性的事来,一定要冷静沉着,切忌慌忙。说话算数别人就会相信,没有私欲就会变得刚正,理直气壮。
  
  最后四句,意味深长。他要求儿子对待同志和蔼可亲,像春风一样暖人;对坏人坏事像秋霜一样凌厉。在原则是非上,应该爱憎分明,不可模棱两可。结句用“古钱”外圆内方比喻,要求儿子外表随和,内里严正,养成谦虚谨慎的作风,不要锋芒毕露,盛气凌人。
  
  黄老的这十二句话,深刻地阐述了做人应有的修养。
  
  2.中国历史未解之谜:曹操为何要建72座陵寝 --一刀辨是非 2005-10-9 10:38:21[点:245] (1658字)
  
  中国历史未解之谜:曹操为何要建72座陵寝
  
  周公为什么没有取周成王而代之
  
  西周时期,周武王驾崩,太子成王年纪尚小,关于周公作为叔父如何处理当时朝中政治局面的这一问题,从春秋时期到现在,一直是众说纷纭。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称,周公曾“股肱周室,夹辅成王传”;《左传·定公四年》又记,成王在武王之后继位时,“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史记·周本纪》也载,由于天下刚刚稳定,成王还在少年时期,“周公……乃摄行政,当国”。
  
  从这些可了解周公只是“夹辅”或“相”成王,“摄(代为)行政”,并没有篡夺王位的意思。《孟子·万章》说得更为详细,“周公尔有天下”。
  
  然而有些史料中记载,周公的所作所为并不是这样的。
  
  3.赵翼认为的“自宫以进”,以苦肉计进行报仇。 --赵高乱秦之谜 2005-10-9 10:41:25[点:245] (1545字)
  
  赵高是秦始皇和二世皇帝宠信的权臣,他声势显赫,一时权倾朝野。很多历史学家有这样的看法:秦朝的覆灭,与这个人物篡权误国多少有些关系。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大师司马迁在《史记·蒙恬列传》中写到了赵高的身世:
  
  “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长隐宫,其母被刑戮,世世卑贱。秦王闻高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
  
  赵高为什么能平步青云地进入秦王朝中央政权机关呢?这是因为他“通于狱法”,这一点与“喜刑名之学”的秦始皇不谋而合,因而成为秦始皇的心腹。
  
  秦始皇出巡途中病重,便让赵高给公子扶苏发送诏书,“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即让扶苏继承皇位。但是诏书还没发出,秦始皇已死,李斯在赵高的威逼利诱下,同他一起伪造了遗诏,扶助胡亥为二世皇帝,赐公子扶苏自尽。
  
  接着,他千方百计陷害并杀死了掌握兵权的大将蒙恬和蒙毅。胡亥继承皇帝大位后,赵高又怂恿他“尽除去先帝之故臣”,结果赵高帮助胡亥除去了许多秦的宗室大臣,连李斯也难免一死。从此,秦朝的中央大权完全被赵高掌握。
  
  关于赵高的身世,历来众说纷纭。
  
  清人赵翼在《除余丛考》卷四十一《赵高志在复仇》中曰:“高本赵诸公子,痛其国为秦所灭,誓欲报仇……卒至杀秦子孙而亡其天下。则高以勾践事吴之心,为张良报韩之举,此又世论所及者了。”他自称,这种观念出自《史记索引》,得到许多人的共认,郭沫若先生主编的《中国史稿》第二册“秦末社会矛盾的激化”章节中就这个观点指出:
  
  “赵高原是赵国远支宗室的后代,因其父犯罪被处宫刑,当了宦官……骗取了秦始皇的信任。”
  
  其实这种看法没能很好理解《史记》中所说的“生隐宫”。在今本《史记》三家注中有一段“索引”的记载说“盖其父犯宫刑”,指出并非是赵翼认为的“自宫以进”,以苦肉计进行报仇。
  
  另外,还有一种较新鲜的说法,认为赵高不是“宫人”,因为京剧传统剧目《宇宙峰》中有赵高逼自己的女儿嫁给二世这一出。
  
  因此,有人认为赵翼的观点本意只不过是为了故作惊人之论,因为今本《史记》三家注中“索引”部分,并无这种内容。就算赵翼真见了什么“孤本秘籍”,此说也很难令人信服,因为这说法和《史记》原文大相径庭,而“索引”是唐人司马贞所作,其史料价值不能与《史记》并论。
  
  《史记·蒙恬列传》原文说赵高为“诸赵疏远属也”,并不是“赵诸公子”。
  
  因为“诸赵”一语,犹《史记》、《汉书》中常用“诸吕”、“诸窦”,“赵”乃姓氏,并非国名。
  
  而“诸赵”实际上指的是秦国王室。《史记》中记载得很明确:“太史公曰:‘秦之先为嬴姓……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
  
  《史记·秦始皇本纪》也指出:“秦始皇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可见,所调“诸赵疏远属也”乃指赵高是秦王室宗室,因而所谓“赵高乃赵诸公子,痛其国为秦所灭,誓欲报仇”之说是不能成立的。
  
  综上所述,赵高并非“痛其国为秦所灭,誓欲报仇”而乱秦政。事实上,赵高乱秦政的故事,只能供参考。如前秦王嘉(一说梁萧绮)撰《拾遗记》中记载一则故事说:“秦王子婴立,凡百日,郎中令赵高谋杀之。”秦始皇的鬼魂在梦中对子婴说:“余是天使也,以沙丘来。天下将乱,当有同姓欲相诛暴。”子婴因此“囚高于咸阳狱”。这故事以天道轮回为凭,胡编乱造,当然令人难以相信。
  
  其实,就算赵高是赵国公子,他曾为“宫人”,他与秦二世胡亥加紧盘剥百姓,又任意诛灭异己,滥用刑戮,使社会矛盾迅速激化起来,将建立不久的秦王朝推向崩溃的边缘,这一重罪也令他难辞其咎。在这种形式下,只要有星星之火,就会形成燎原之势,曾经显赫一时的秦王朝就这样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推翻了。
  
  《荀子·儒效》和《淮南子·记论训》都说,周公想要夺取天下。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解释说,周公想要得到天子的皇位。《礼记·明堂位》和《韩诗外传》卷三又称:周公想要坐上天子的位置。
  
  《尚书·大传》更明确指出,周公身居要位,管理着天下的国事。据今所考,《尚书·大诰》中的“王”把文王称为“宁王”,也称作“宁考”。“考”,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文王的儿子是周公,文王的孙子是成王,所以只有周公才能称文王为“考。”
  
  《尚书·唐诰》又载:“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周公的同母弟是康叔,“封”即为康叔之名。《康诰》中的王对康叔称“弟”,显然这个“王”又是周公。据上述条件可知,身居王位的周公的确自称为王。
  
  为什么周公会僭位称自己为王呢?根据《尚书·金》的记载,周公曾对太公、召公说:
  
  “我不管理国家,我没有办法告慰我的先王。”众所周知,武王死后,国家还未统一东方,这就有待于让自己的子嗣完成统一大业。由于成王尚年少,不能担负起这个重任。周公经过深思熟虑,觉得如果自己不称王,则各诸侯就会造反,先王的统一大业将毁于一旦,自己死后无法向先王交待。
  
  《荀子·儒效》也说,周公“履天子之籍”的原因是“恶天下之倍(背叛)周”。的确,由于刚创下基业,政局不稳定,成王年幼无知,还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如果想巩固新生政权,就需要经验丰富的君主。
  
  其实,武王在临死前也想把王位传给周公。《逸周书·度邑解》记武王曾称赞周公为“大省知”,认为只有周公“可瘳于兹”,能稳定周初的政局,因而主张“乃今我兄弟相为后”,应该由弟来继承王位。当武王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周公时,周公“泣涕共手”,即感激又害怕,并说自己不能这么做。这足以证明,周公并不是想篡权夺位。故《韩非子·难二》说:“周公旦假为天子七年。”
  
  他也只是代替成王打理国事,等成王长大再主动交出权位。《汉书·王莽传》载,群臣上奏说:“周公掌握大权,那么周朝就有道,且王室安稳,如若不然,周朝就有灭国的危险。”正因如此,周公才以天子的身份,对众多的大臣发号施令,常常称为天命。很明显,周公是为整个江山社稷作打算,才会“假为天子”。
  
  但是,有些史料对此还有另一种说法,《荀子·儒效》记载说,周公屏除成王而继接武王来治理天下,有人说“偃然固有之”,这怎么不是想篡位呢?
  
  《史记·燕召公世家》又记当时“召公疑之”,《鲁周公世家》也记载周公对太公、召公解释过这个问题。召公、太公都是贤明之人,如果当时周公安分守己,怎么都怀疑他呢?特别是管叔、蔡叔他们都害怕周公的所作所为对于成王会有很大的威胁,所以才会发生暴乱。看着管、蔡的表现,足以证明他们对周王朝的忠心。
  
  关于管叔、蔡叔“受赐于王”、“开宗循王”之事,在《逸周书》中的《大匡》、《文政》等篇中都有记载。所以顾颉刚曾说:“他们二人确实是武王的好助手。”周公运用计谋让他的哥哥按照“兄弟相为后”应该继位的管叔到京城以外的地方做官,又在管、蔡发动暴乱起兵东征杀死了他。
  
  关于周公究竟是为了周王朝的江山社稷而正大光明的代为执政,还是因为耍尽手段要篡权夺位而没有得逞的问题,要想在现今大量纷繁复杂的历史古籍中找出答案,还存在困难。
  
  4.“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曹操为何至死不称帝 2005-10-9 10:43:17[点:245] (1422字)
  
  曹操为何至死不称帝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曹操是毛泽东笔下的风流人物。
  
  看一下曹操的一生,不管他自己怎么说,他是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在一条通向帝王的道路上一步步前进着。
  
  如果说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前曹操在这方面的努力还只是一种不动声色的铺垫,那么从建安元年起,他就开始在这方面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建安元年八月,曹操亲至洛阳朝见汉献帝。
  
  随即挟持汉献帝迁都许昌。将献帝变成了自己手中的一个傀儡和一张王牌,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献帝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后来因为袁绍不满,曹操才将大将军的职位让给袁绍,自己改任司空,兼车骑将军,并从此开始主持朝政。
  
  随着实力的增强,曹操对于朝政的控制也越来越严密,献帝的傀儡化程度也就越来越深了。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四月,献帝诏令曹操设置只有天子才可使用的旌旗,外出时像皇帝那样,左右严密警戒,不让行人通行。五月,曹操修建了诸侯有权享受的学宫沣宫。
  
  六月,曹操任命军师华歆为御史大夫。十月,献帝诏令曹操像天子那样头戴悬垂有十二根玉串的礼帽,乘坐专门的金银车,套六马。同时,封长子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国太子。
  
  就这样,曹操完成了夺取帝位和世袭权力的所有准备,在通向帝王的道路上,几乎已经走到了终点。曹操不但早已在事实上控制了朝廷的一切大权,使自己成了一个实际上的皇帝,而且在形式上,他也同皇帝没有什么两样了。曹操惟一没到手的,只不过是一个皇帝的名号而已。
  
  事实上,曹操的代汉意图早就昭然若揭,但至死他也没有迈出最后的一步。他要把这最后一步让给自己的儿子完成。曹操为什么自己不称帝呢?主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孙权劝他称帝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的。首先,孙权认为这样做可以获得曹操的信任,从而实现吴、魏之间的和解,自己就可以专心对付蜀汉。襄樊之役中,孙权为了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从背后袭击关羽,帮了曹操的大忙,但却得罪了刘备。
  
  吴、蜀之间长达十年的联盟关系就此结束,这时他比什么时候都更需要缓和同曹魏的矛盾,否则会陷入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其实,孙权认为曹操如果真的称帝,拥汉派将会强烈反对,曹操因此陷入困境,减轻对吴国的威胁。因此,孙权阳奉阴违,曹操看穿了孙权的意图,不肯轻易上当。
  
  其二,从当时形势看,如果贸然称帝,确实会给政敌和拥汉派势力一个舆论上的借口,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动。综观曹操的一生,内部的反对和反叛大都发生在他被封为魏公、魏王之后,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继续维持献帝这块招牌,对于安抚拥汉派,巩固内部,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三,至少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说自己绝对没有代汉自立的意图,言辞恳切,说了差不多十年,现在如果突然改变主意,否定自己,对自己的声誉名节必然会造成不利影响,不如坚持把戏演下去。
  
  其四,更重要的是,曹操是一个讲求实际的人,只要掌握了实权,虚名并不重要,“施于有政,是亦为政”一语,是他内心想法的真实写照。
  
  此外,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已65岁,年纪大了,估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这也可能是他不愿称帝的一个原因。
  
  总之,曹操不当皇帝,是从策略上全面权衡得失后所作出的决定,是一种周密而明智的谋虑。曹操自比“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周文王,是对自己的自我评定。
  
  5.王蒙说《红楼》: --贾母是女王,王熙凤是摄政王 2005-10-9 10:47:57[点:248] (1136字)
  
  王蒙说《红楼》:贾母是女王,王熙凤是摄政王
  
  著名作家王蒙以现代视角解读《红楼梦》中的政治、爱情、命运、人生价值,把他对生活的理解与《红楼梦》这本书结合在一起,抒发对人生对政治对爱情的感悟。从政治的角度而言,王蒙认为贾母处在女王的地位;由于贾母的直接信任,真正管事的,是“摄政王”王熙凤;而探春虽是女儿家,却更清醒,更胜男子一筹。
  
  重量级人物贾母
  
  《红楼梦》里最重要的政治人物首先是贾母,贾母从表面上看非常善良,她特别明白,特别懂事儿。她曾经对刘姥姥说,我不过是能吃口子就吃,能乐会子就乐的一个老废物罢了。这话充满了尊严和自信,一个大权在握的人才敢这么说。她如果刚掌权,一定会强调,别看我老了,谁能逃出我的眼睛?我想让谁死他就活不了。
  
  贾母平常那么喜欢贾政和王夫人,那么喜欢王熙凤,但是在贾赦要讨鸳鸯的时候,鸳鸯一哭诉,贾母忽然勃然大怒,说我就知道你们都是算计我的,她一指在场的所有人,连王熙凤、王夫人都在内,她一生气,王夫人薛姨妈等全都站起来了。她显出很凶恶的一面,而且不分青红皂白,打击一大片。贾宝玉不能说话,贾宝玉不能说向着亲娘,这里有一个原则问题,只能站在奶奶这一边,但是他又不能揭发自己的亲娘,所以他只能沉默;薛姨妈不能说话,因为她是亲戚;王熙凤也不能说话,这个时候探春说话了,哎哟,这您老也糊涂了,哪有大伯子讨妾先跟婶子,也就是弟妹商量的呀。这么一说,老夫人说哎呀真是,然后回过头来埋怨宝玉说,你怎么也不提醒我,我这儿错怪你妈妈了。对于这一段儿,王朝闻老师有过一段非常精彩的分析,他说贾母实际上有一种阴暗心理,她并不是真信任周围的这些人,但是她不信任也没有别的办法,所以碰到一点儿事儿就口吐真言了。贾母的尊严在某种程度上建立在虚假的基础之上。举一个例子,过年那天,贾政出了一个灯谜叫做“形自端方,身自坚硬……”,出完这个灯谜后就把宝玉叫过来,告诉他叫做砚台,然后宝玉赶紧过去悄悄告诉贾母,然后贾母说,“这还不知道?砚台!”于是全场欢声雷动,高啊,高啊,就是贾母高!一片颂扬。这是不是一个骗局呢?问题是贾母她需要这种骗局,她要享受这种骗局,可是享受骗局的结果是她内心仍然有一种警惕,知道里面有很多人不见得真的那么爱她。
  
  6. 管理是一种潜暴力,没有暴力哪有管理,凡是管理的背后它实际都有暴力 --贾母是女王,王熙凤是摄政王 2005-10-9 10:52:26[点:246] (204字)
  
  可圈可点的凤姐和平儿有几件事儿凤姐的表现和平儿的表现都是可圈可点的。贾母给她过生日,她由于酒喝得多了想回去换一件衣服,结果正好是贾琏和鲍二家的在那里胡搞。贾琏派了两个小丫头在那里望风,第一个小丫头一看见凤姐来了回头就跑,凤姐叫“站住!”她不站,再大喝一声她站住了,凤姐过去啪啪就俩嘴巴,该出手时便出手。
  
  她启发我们:管理是一种潜暴力,没有暴力哪有管理,凡是管理的背后它实际都有暴力。
  
  贾母又有最精彩的表现,就是在抄家之后。第一,她不埋怨任何人,尤其不埋怨王熙凤,因为这里头有很多事都是王熙凤办的,像放高利贷、包揽诉讼、迫害尤二姐至死等等,但是贾母丝毫不埋怨她,因为在这个时候如果再埋怨旁人只能引起内讧。第二,她把自己的私产拿出来来解决这些问题,而且鼓励大家要欢笑,要保持乐观情绪。她真正做到了处变不惊,庄敬自强,这是贾母的能耐。
  
  7.我们可以说,这种人种学上的变异是一种流氓化。转型的社会本来就是一个滋生流氓的社会 --中国官场的流氓人种学 2005-10-13 21:30:12[点:240] (2272字)
  
  世存 :
  
  中国官场的流氓人种学人类有种,人种有别,大概是人类自身最神奇的事实之一了。曾经读李书磊的文章,他去日本,一路上遇到了韩国人、日本人;有人说到了上帝,感叹说上帝在造人时给各民族分发了不同的面具,是以能在万人如海中见出自己的同胞。那时很佩服书磊的文字和灵气,自己也试着区分一下东亚诸种,却只能*感觉。
  
  即使现在有了阅历,感觉对了,如是泰人、越人,还是柬埔寨人、菲律宾人,但就说不出所以然来。说实话,我是一个对人的体貌没有感觉的人。我很少注意人的相貌。比如对欧洲人,我就觉得都差不太多。但一个意大利朋友当面猜人的出身,对方是北欧还是东欧,是亚美尼亚人还是斯拉夫人,精准之极,让我佩服得很。他跟我讲解原因时,我才知道其中有极深的文化和理性精神在。
  
  估计我们中国人跟我差不多,都对人的相貌没有太大的理性,尽管我们知道体貌对人的重要性,我们也有着最为发达的命相学,看手、看相、看背、看步;但我们最终是衣貌取人的。我介绍一个法国记者去河南艾滋病村时,这个亚美尼亚裔女士就戴上了头巾,她扮成新疆人走亲戚,成功地完成了采访。这种缺乏自身主体理性的势利,使得我们确实“有眼不识泰山”。
  
  中国人的相貌在漫长的历史里基本上混一了,除了边疆民族的人种差别大一些外,区分华夏正宗,或东北人、客家人、两广人、中原人已经没有什么意义。虽然方言口音、血缘、地缘仍是中国人最重要的“社会资本”之一,但今天的中国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简单地说,中国人的体貌正在随着职业志业而发生变化;换句话说,中国人的阶层人性之别在人种学上已经得到了反映。
  
  十年前,我就听过一些朋友说,社会上最活跃也最不能见光的一个阶层——书商们,有一个共同的相貌特征:尖嘴猴腮,贼眼乱窜。记得朋友们讲论书商的特点时,因其入情入理,听者都哈哈大笑。我后来见过几个书商,确实多有如此特征者。他们是社会的“三无”人员,一个人在作者、印刷厂、出版社、书店中间打拚,讨生活,劳心劳力,上窜下跳,久而久之,养成了一种看人脸色的贼眉鼠眼的劲头来。今天的书商们虽然多有度过“原始积累”的局面,他们的脸庞胖大了一些,但那种身心的紧张状态,那种萎缩、不舒展、不从容的状态跟以前没什么区别。但对书商,我们得承认,他们为今天中国社会的文化做了不少的贡献,他们的体貌特征表明他们在这个社会活得并不容易,他们的流氓化状态今天仍没有多少改变。听说主管官员们就称他们为“毒瘤”。
  
  说到官员,这可能更为人们熟知。不需论证,勿庸举例,我们都知道官员是怎样把自己搞成了一个人种。中国的官员,在官威官气官腔官派上的成就可能也是文明史上最重大的收获之一。十年前,一个国家部委的处长嘲笑来办事的地方官员,说四个小官员,每人胳膊底下夹一小皮包,手里捧一个茶缸,耳朵上夹一支香烟,等他带他们上楼到另一处办手续时,那几个人把随身的“道具”都拿上,像是在自己办公楼里去开会一样,他走上楼梯回看自己身后的跟班们,忍不住要笑,从楼上下来的女同事更是忍俊不噤。这是一幅多么有趣的官场图啊。十年后,我还记得处长的感叹。
  
  但是,我国当代的社会转型是空前绝后的,这种空前绝后的表现之一,也在于官员们的成就超越了他们的先辈。过去的官威官腔官派官话,比起今人在人种学上的变异来,又算得了什么。以我有限的识见,我也多能猜出处级局级的官来,猜出自以为是不可一世的吏来。这是怎样的现实。比如,官员的胖有一种酡颜,吏们的作态有一种横彪;官员的脸多如橡皮,吏们的腿多如牛犬。《动物庄园》结尾章节里,就是猪们刻苦努力地学习在体貌特征、言行举止方面跟他们管理的动物们拉开距离。父亲在世时曾有一时糊涂,到北京来嘀咕说我混得没个人样儿,回乡没头没脸的,说还不如村里的干部,看谁谁谁,一天到晚吃馆子,一脸横肉不说,肚子胖得系不了裤带,裤带挎在肚脐下。几有派啊。我那时只是气极而笑,跟父亲说,这很丑,晓得吧,整个一个小流氓。说到后来,父亲也笑了,是的,是丑。
  
  人们因为职业的不同而有了人种学上的变异,这是太丑陋了。但更为丑陋的是,今人在志业上的低俗造成面貌的呆滞、表情的单调、心眼的荒芜、气质的干枯。这种人种学上的变异发生在社会精英身上以及小康了的城里人身上,他们生活在转型的时代,本应是各自做回自己,或独立或共同地回应时代的问题,从而实现人生正义和社会正义。但人阔变脸,相由心生,用来说他们再正当不过的了。他们求的是安稳,混的是富态。一些阔了的学者,十多年里,都说着四平八稳、中规中矩的话,说着“圣之时者”的话,你猜想他们的表情,一定是闭眼不曾瞧着具体的读者,而拉着脸皮说着“知识正确”或“政治正确”一类的话。他们不以为丑,反以为悲壮激烈,反以为教化任重。一些小康了的市民,捧着自己“十几万吃出的一个肚子”,也是无所用心,不以为丑,反以为荣。他们的相貌,似乎是这个转型的社会给予的,用李书磊的话,这些“面具”至此而穷。他们只能在此基础上演绎命运的无聊,但他们又是优越的,尤其跟年轻人和底层民众相对比时,这种优越性的人种面相更显露无遗:没有个性,但面皮松快;没有心肝,但占据舞台。比起他们来,底层民众实在是原生态的面相,原生态的枯瘦、饥饿、营养不良。****先生要求全面建设小康,胡锦涛先生要求建设和谐社会,看来都是看到了一些问题,但愿他们意识到了中国人的面相分裂。
  
  我们可以说,这种人种学上的变异是一种流氓化。转型的社会本来就是一个滋生流氓的社会。
  
  对一个德性、理性基础并不坚固的社会来说,这种流氓化实在是令人痛惜的天谴般的宿命。
  
  8.Y君拿出随身携带的官场厚黑学,又仔细看了一遍 --[短篇]官场厚黑学 2005-10-13 21:32:54[点:241] (1685字)
  
  作者:温陵客
  
  Y君是市政厅的一个副主任科员,年逾四十而无发达之相。一日,在晨练的时候路边一位摆摊看相的老头对他说他头上有祥光聚顶、印堂发亮,接下来必将官运亨通,然要借助外力之作用。
  
  Y君对于此类算命之说早已厌烦。在他还在襁褓之中,迷信的父母就曾让人为他算过命,算命的说他天庭饱满、地间方圆,将来必定大富大贵,若走仕途则能青云直上,若从商则广进三江四海之财源。后来,Y君还是选择了走仕途之路,但是一直在原地踏步,并没有实现算命先生的青云之说。
  
  白驹过隙,一转眼Y君已经过了不惑之年。在官场浸淫多年的Y君深谙官场之道,四十岁对他来说是一道坎,也是一个分水岭,一旦越过去了,他也相信自己会有一番大作为。Y君并不是那种捧着铁饭碗求安稳,每天一杯茶一份报纸混日子的小人物。他有自己的理想跟抱负,只是仕途不顺,因此算命先生之言尤其让他觉得窝火。
  
  过了一段时间,Y君才心平气和下来。觉得算命之言也未必不可信,自己的确是少了贵人相助。比如跟自己同样是副主任科员的S君,论经验论才气论领导能力都在自己之下,但因为跟市里的领导有关系,没多久就提干上去了。
  
  Y君在办公室里苦思冥想了一上午,还是觉得没有头绪。下班的时候,他搭拉着脑袋往家里走,快到家的时候,他突然看到地上有一包黄色的包裹。Y君把那包东西拣了起来。包裹好像是用很陈旧的黄色丝绸包的,那丝绸看上去就像是古代帝王贵族身上穿的袍子剪下来的。里三层,外三层,中间又包了一快鲜艳的黄缎子。好不容易Y君把缎子解开,他看到了里面是一本页面已经发黄的书。
  
  回到家,Y君坐了下来,打开书仔细看了起来。里面的字都是用毛笔抄写的蝇头小楷,字迹飘逸俊秀,可以书法造诣不凡,显然书的年代已经非常久远了。
  
  Y君第一下想到的就是这本书肯定是一份非常有价值的文物。他随手翻阅了一下,里面的内容马上就把他吸引住了。那天下午,他连饭都没有顾得上吃,一口气把整本书都看完了。当他看完的时候,他忍不住仰天长叹道:“我终于明白了,真是天助我也。”Y君的老婆吃惊地看着丈夫,因为他一向注意自己的形象,即使在家里也不例外,实在很少有这样奇怪的举动。
  
  原来那是一本不知道那个朝代的朝廷大官所写的书,讲的都是如何升官发财,如何与上司下人相处的官场厚黑哲学。书没有名字,Y君为了取了一个名字,叫做:
  
  官场厚黑学。此时Y君也想到了那个算命先生说的外力,想来无非就是这本书了,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啊。
  
  Y君原来就聪明过人,凭借着官场厚黑学的点拨,他很快就引起了上面领导的注意。他现在几乎每天都随身携带着那本书,并不时加以研究。书的最后一页好像被粘了起来,Y君曾几次想要弄开,却又怕弄破,最后还是放弃了。
  
  Y君对书的理解已经超出了书的本身所达到的境界,他化腐朽为神奇,巧妙地把封建社会官场上的一套应该到现代人际关系中。不到两年的时间,Y君跟市里的领导们的关系已经非常熟络,甚至省里都有不少他的人了。
  
  有一些领导甚至倒往他家里跑,同事和周围的人对他非凡的人格魅力都惊叹不已。只有他老婆知道他的变化全因为那本破旧的书,心里隐隐觉得不安,却又不知从何说起。没有多久,Y君已经从原来的副主任科员升为市里的副市长了。据说Y君升官的速度之快是Q市建国以来绝无仅有的。
  
  正当有消息说Y君要去掉“副”字,升为市长的同时,省纪委突然下来调查Y君行贿受贿的事情。
  
  Y君被双规的消息像是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Q市的各个角落。被双规后的Y君知道自己的仕途已经走到头了,等待自己的只有冰冷的铁窗。但令他不甘心的是,为什么自己才刚刚开始发达却已经走到头了。
  
  Y君拿出随身携带的官场厚黑学,又仔细看了一遍。他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违背书里所写的,有一些只是合理的进行发挥而已。当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犯了一个大错误,因为他始终没有打开粘住的那一页。或许那才是最重要的部分。他努力小心翼翼地撕开那一页,等到他成功打开之后,他看到了这样一句:切记,多行不义必自毙!
  
 浏览:1149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6/6/8 14:00:43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旧讨论复制4(收藏于2006/6/8 14:21:51
旧讨论复制3(收藏于2006/6/8 14:19:42
旧讨论复制2(收藏于2006/6/8 14:11:15
旧讨论复制1(收藏于2006/6/8 14:00:43
《二战未解之谜》,(收藏于2006/3/22 13:49:51
非常到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收藏于2006/3/22 13:44:04
非常道如果要害人,最好是请他当总统(收藏于2006/3/22 13:43:10
《二战未解之谜》(收藏于2006/3/22 13:42:28
非常道四面树敌(收藏于2006/3/22 13:37:25
李村山儒家的民本与人权(收藏于2006/3/22 13:06:41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毛泽东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访问13051次)
人的本质并非一切社会关系总和(访问4751次)
9999罗瑞卿其人(访问2981次)
梁启超戊戌六君子传(访问2754次)
章诒和一片青山了此身——罗隆基素描(访问2606次)
聂元梓聂元梓谈邓朴方致残——兼答季羡林(访问1931次)
非常道四面树敌(访问1924次)
李大苗:李大苗:为聂元梓的申辩叫声好(访问1858次)
《二战未解之谜》(访问1770次)
旧讨论复制2(访问1654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3/12/4 20:13:08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3/12/4 20:05:20
123文选评论(评论于2012/6/8 6:46:18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1/6/26 16:54:06
糊涂狮文选评论(评论于2010/12/30 11:57:07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民族脊梁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