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天下英雄__心高不认天家眷
天下英雄

灌口二郎神的演变

焦杰

  灌口二郎是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神祗人物,自北宋以来香火就十分兴盛,他的故事也被搬上舞台,编入小说,在社会上广泛传颂。然而这位名气颇大的神祗,历来却有很多歧义的说法,有的说是李冰次子,有的说是赵昱,有的说是杨戬,也有的说是邓遐,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代以来,研究二郎的论著不少,如容肇祖的《二郎神考》(《民俗)第61、62期合刊),《中国民间诸神》“二郎神”条的有关考订,以及黄芝岗《中国的水神》一书中关于水神二郎的描述,尽管资料征引得比较全面,但都没能将诸二郎神之间的关系及演化过程中的问题解释清楚,加上对史料缺乏考证,又有一些错误说法。因撰本文对二郎神进一步考述。
  一、李二郎的出现及其在宋代的流行
  李二郎的出现与李冰有着极大的渊源。关于李冰,容荣祖等人已作了充分的论述,除容氏一条资料引用有点错误以外,基本没有岐义,大致为:
  李冰是战国时秦国蜀郡守,因治水之功而受到人们崇敬。后汉时开始神化,不但兴修水利与民灌溉,而且能化身为牛与江神战斗。隋唐五代时,随着灵怪迷信的进一步盛行,便彻底脱离人的特性而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神。
  值得注意的是,容氏等人所论已将李冰资料搜罗殆尽,但没有一个提到李冰次子。李二郎是如何出现的呢?最早提到李冰次子的是《宋会要》卷1237“郎君神祠”条:“永康崇德军广英惠王次子仁宗嘉佑八年八月诏永康军广济王庙郎君神特封灵惠侯,差官祭告。神即李冰次子,川人号护国显应王,开宝七年去王号。至是军民上言神尝赞助其父除水患,故有是命。政和八年八月改封昭惠显灵真人。”同书卷1236又说:“宋太祖乾德三年平蜀,诏增饰导江县应圣灵感王李冰庙,开宝五年庙成,开宝七年改号,岁一祀。庙旁有显灵王庙,盖丹景山神,诏去其伪号。……冰秦孝文王时为蜀郡守……历代以来蜀人德之,飨祀不绝,伪蜀封大安王,孟旭又号应圣灵感王,仁宗嘉祷八年封灵应侯,神即冰次子,川人号护国灵应王,哲宗元枯二年七月封应感公。”可见李冰次子实际上就是丹景山神,百姓认为他是李冰的第二个儿子,给他加了个护国灵应王的称号,直到仁宗嘉佑八年才被政府承认。
  神而有子乃是民间的造神习惯,但唐以来诸神以排行三郎最为有名,李冰之子独突出二郎殊不可解。张政娘《<封神演义>漫谈》谈到二郎神赵昱的起源时说道:“成都青城山自汉以来是道教的圣地,道教徒不能容忍毗沙门天王的二郎独健在这一带割据,遂抬出一个赵昱进行偷换。这个说法起源不晚,但不如李冰次子顺理成章,所以宋仁宗承认后者。”言外之意,李冰次子的出现是受佛教中二郎神的影响。此说虽有一定道理,但缺乏足够证据。因为并没有资料表明唐代二郎独健在四川具有影响,他的事迹也不与治水有关。李冰次子与二郎神独健究竟有没有关系,实不好妄下定语。
  尽管李冰次子来历不明,但是经统治者的承认,却在北宋中后期大为流行,声势压倒其父。高承《事物纪原》卷7载:“元丰时国城之西,民立灌口二郎神祠,云神永康导江广济王子,王即秦李冰也。《会要》所谓冰次子郎君神也。”洪迈《夷坚丙志》卷9“二郎庙”条云:“政和七年,京师市中一小儿,骑猎犬扬言于众曰:‘哥哥遣我来,昨日申时灌口庙为火所焚欲于此地建立。’儿方七岁,问其乡及姓名,皆不答,至晚神降于都门,凭人以言,如儿所欲者。有司以闻,遂为修神保观。都人素畏事之。自春及夏,倾城男女负土助役,名曰献土。至饰为鬼使巡门催纳土者之物,憧憧或谤于通衙曰,某人献土,识者以为不祥,旋有旨禁绝。既而蜀中奏永康神庙火,其日正同。”每逢神之生日还举行大型庙会。《东京梦华录》卷8云:“(六月)二十四日,州西灌口二郎生日,最为繁盛,庙在万胜门外一里许,敕赐神保观。二十三日,御前献送后苑作与书艺局等处制造戏玩。如毯杖、弹弓、弋射之具、鞍辔、衔勒、樊笼之类,悉皆精巧。作乐迎引至庙,于殿前露台上设乐棚、教坊,钧容直作乐,更互杂剧舞旋。太官局供食,连夜二十四盏,各有节次。至二十四日,夜五更争烧头炉香,有在庙止宿,夜阅半起以争先者。天晓,诸司及诸行百姓献送甚多。其社火呈于露台之上,所献之物,动以万数。自早呈拽百戏,至夕而罢。”
  南宋初年,李二郎的影响仍然如日中天,朱熹《朱子语类辑略》卷一“论鬼神之事”云:“蜀中灌口二郎庙,当初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现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出来,初间封为王,后来徽宗好道,谓他是什么真君,遂改封真君。向张魏公用兵,祷其庙,夜梦神语云:‘我向来封为王,有血食之奉,故威福用得行;今号为真君,虽尊,凡祭我以素食,无血食之养,故无威福之灵,今须复我封为王,当有威灵。’魏公遂乞复其封。不知魏公是有此梦,还复一时用兵,托为此说。”按此事洪迈《夷坚丙志》卷17“灵显真人”条亦载,云建炎四年张浚在川,以秦中失利,阴祷于间州灵显庙,梦神对真人之封不满,遂奏朝廷改封,“自是灵响如初,俗谓二郎者是也。”
  李二郎本是因赞助其父治水才声名鹊起的,为什么到了后来却喧宾夺主,取代李冰而受世人崇奉呢?黄芝岗《中国的水神》一书谈到这个问题,他认为李二郎就是李冰,宋代二郎神不过是唐代李冰神的变态发展而已。我不同意这个观点,因为中国的神并不都是史有其人的,绝大多数都是人们杜撰出来的,我们不能因为历史上没有某人便可以说某神不存在。李冰次子虽是从其父传说衍生而来,毕竟在四川民间流传了很长时间,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文化习俗,所以才会得到统治者的承认,加上二郎独健在唐代的风行,国产的李二郎自然更会得到广大民众的崇奉。事实上在四川灌口及其他地方,李冰父子仍是合祠,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五言:“有方外士为言蜀道永康军城外祟德庙,乃祠李太守父子也,……江乡人今亦祠之,号曰灌口二郎。”
  元代以后,由于赵昱影响的日益扩大,李二郎的声势渐渐消退,返回四川和他的父亲一起充当了川主的角色:《蜀都碎事》谓蜀人奉二郎神为川主,《四川通志》谓李冰是川主,《澎水县志》却说川主是李冰父子(同见《中国的水神》)。
  二、赵显的异军突起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3:“清源妙道真君,姓赵名昱,从道士李钰隐青城山。隋炀帝知其贤,起为嘉州太守。郡左有冷源二,河内有犍为老蛟,春夏为害,其水汛涨,漂淹伤民。昱大怒,时五月间,设舟船七百艘,率甲士千余人,夹江鼓噪,声振天地。昱持刀人水,有顷,其水赤,石崖奔崩,吼如雷。昱右手持刃,左手持蛟首奋波而出。时有佐昱入水者七人,即七圣是也。公斩蛟时年二十六岁。隋末天下大乱,弃官隐去,不知所终。后因嘉州江水涨溢,蜀人见于青雾中白马引数人鹰犬弹弓者,波面而过,乃昱也。民感其德,立庙于灌江口,奉祀焉,俗曰灌口二郎。太宗封为神勇大将军。明皇幸蜀,加封赤城王。宋真宗朝,益州大乱,帝遣张乖崖入蜀治之。公诣祠下,求助于神,果,奏请于朝,追尊圣号日清源妙道真君。”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是我国民间诸神之集大成者,凡儒释道三教之神在民间有影响者基本搜集在内。灌口李姓二郎自北宋中后期以来即已明确无误,此时为何变成姓赵了呢?我们知道是书在元代《搜神广记》的基础上增订而成,今存元建阳麻沙坊本后集里就有“清源妙道真君”一条,文字和此相同,则知赵昱在元代就相当流行了。
  赵昱的传说最早见于《龙城录》,是南宋初王桎托名柳宗元所作,云赵昱与兄冕俱从道士李钰隐青城山,被隋炀帝强征为嘉州太守,入水斩蛟,事与《搜神广记》同,但无七圣和鹰犬弹弓及宋真宗封清源妙道真君之事。《中国民间诸神》认为赵昱的传说起源与李二郎同时,对此我亦不敢苟同。第一,假若两个二郎同时出现,以其在宋代流行的情况,则必在文献中有所反映;第二,宋徽宗是比较喜欢道教的,若是赵昱与李二郎同时,则崇奉道家出身的赵昱可能性更大一点;第三,中国神出现之初故事都比较简单,经过长期发展才逐渐丰富圆满,而赵昱一经出现就相当成熟,不能不令人起疑。况且《龙城录》提到赵冕,显然是为了证明赵昱排行第二,这与唐宋时代造神习惯并不一致,雕琢痕迹十分明显。由此可见,《龙城录》赵昱故事可能是出于某种目的而人为杜撰的。
  前面已经论及二郎神在宋代是极为盛行的,这势必会引起某些势力的羡慕,最对此感兴趣的应该是道教。道教本是我国传统的宗教,拥有相当大的影响。但是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信奉佛教的人日渐增多,信奉道教的人却越来越少(参见黄永年《佛教为什么会战胜道教》),佛教的神也比道教的神更受崇奉。这些现实无疑会引起道教徒众的不安,他们定会想方设法地扩大自己的势力,方法之一就是造神。道教的造神方法很多,首先是按照自己的系统编造神祗;其次是仿照佛教,如佛教有四大天王,很威风,道教就造了四大元帅;再次是采取借用主义的方法,将本不属于自己系统的神祗拉人阵营,有的是民间俗神,有的则是佛教中神,二郎神就是典型。二郎神独健本是佛教毗沙门天王的二儿子,在唐代名气很大,弟弟就是著名的哪吒三太子,这一家后来都被改头换面,毗沙门天王变成了托塔天王李靖,哪吒太子成为玉帝驾下的大罗仙,变得道气十足,二郎神被改造得最彻底,完全由中国式的二郎神所取代。
  二郎神由夷变中有一个发展过程,首先是力图将民间信奉的俗神李二郎变成道教中人,宋徽宗政和八年封为昭惠显灵真人;其次是重新编造一个二郎神,那就是赵昱。道教讲究修炼成仙,民间俗神均是死后为鬼神,二者所享受的祭祀不同,一个食素,一个吃荤,洪迈《夷坚支丁志》卷6“永康太守”条载蜀人事崇德庙灌口神,“每时节献享,及因事有祈者,无论贫富必宰羊,一岁烹至四万口。”可见其血食之盛。将其拉入道教吃素显得牵强附会,《朱子语类》及《夷坚志》所载二郎托梦张浚求改封为王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加之李二郎是助其父治水有功,他自己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体系,无法与佛教中的二郎神独健抗衡,所以必须有一个出身道教且功绩显著的二郎神出来,于是赵昱应运而生。
  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杜撰的二郎神果然不负道家众望,他不但将佛教的二郎神独健排挤出去,甚至取代了李二郎父子的地位,和他们争起川主的称谓来了。《八闽通志》、《苏州府志》、《长洲志》及褚人获《坚瓠集》都说二郎神是清源妙道真君赵昱,《嘉定府志》、《常熟县志》也说川主是赵昱(详见《中国的水神》及容肇祖的《二郎神考》),李冰父子反仅局限于四川一隅。
  道教捧起来的二郎神为什么会取代李二郎的位子呢?这要感谢古代戏曲的传播作用。宋代有关二郎神的戏曲没有流传下来,我们无法知道宋代的二郎神姓甚名谁,但元本《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灌口二郎斩健蛟》却保存下来,里面所演都是赵昱故事。以中国戏曲一脉相承的特点分析,至少南宋戏曲中的二郎也是赵昱。戏曲是一种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文化形式,它的特点是雅俗共赏,不论是读书万卷者,还是目不识丁者,都可以看得懂,听得懂,赵昱因此才能战胜李二郎并取而代之。
  张政烺《<封神演义>漫谈》认为二郎神是由独健改造过来的,这或许是一种合理的说法,但他又说在元明人的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灌口二郎斩健蛟》中赵昱与哪吒三太子仍确系兄弟关系,这就不对了。在这些剧中虽然二郎与哪吒称兄道弟,但已不是亲兄弟关系,而是好友之间亲热的称谓。《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中赵昱要去拜访哪吒时虽然说了句:“吾神探望兄弟走一遭”,好像他们真是亲兄弟一般,但后来赵昱又说道:“访得哪吒昆仲英贤,叙交情闲谈共话。”若是亲兄弟彼此应互相了解,为何要通过询访才得了解?两人见面之后又说“兄弟数十年未见”,更不像亲兄弟经常来往的祥子,况且剧中的金睛百眼鬼与九首牛魔王也是哥哥兄弟地乱叫,难道他们也是亲兄弟吗?当然不是。
  三、杨二郎的由来及其他
  在明嘉靖年间的百回本《西游记》里,二郎神又改了姓名,变成了玉皇大帝的外甥,第六回“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写孙悟空大闹天宫,众神降压不住,观音启奏说道:“陛下宽心,贫僧举一神,可擒这猴”,玉帝伺是何神,观音说:“乃陛下令甥显圣二郎真君,见居灌洲灌江口,享受下方香火。他昔日曾力诛六怪,又有梅山兄弟与帐前一千二百草头神,神通广大。”又写真君与大圣交战,喝道:“你这厮有眼无珠,认不得我么!吾乃玉帝外甥,敕封昭惠灵显王二郎是也。”大圣道:“我记得当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是你么?”这个二郎虽然改了姓,但主要故事仍是赵昱的。到了万历年间,随着《封神演义》一书的出现,二郎神是杨戬又得流传,成为近代民间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
  二郎神为什么又变成姓杨的了呢?胡适认为与宋代宦官杨戬有关,说杨戬在宋代是个刮地皮的人物,而二郎神在过生日之际要人们送一块土到庙里做礼物的行径与刮地皮的行为相似,因此二郎神成为杨戬的浑名(《民间文艺》创刊号,通信)。容肇祖亦认为与杨戬有关,他说二郎神的主要祭品是羊,每年杀羊四万头之多,羊与杨同音,基百姓对杨戬敢怒不敢言而起的浑名。黄芝岗则认为有一个姓杨的神的力量在起作用,证据是蜀杜光庭《水记》(《舆地纪胜》卷151引):“杨磨亦有神术,能伏龙虎,亦于大皂江侧决水拥田,与龙为誓,今有杨磨江,或语讹为羊磨江。”他的书中又写到《长沙县志》有水神杨四将军的传说,也是与蛟龙相斗治水患的故事。《河南通志》也说河南府的“二郎神”祀隋灌洲刺史杨煜,煜尝断蛟筑堤,遏水患。我个人认为黄芝岗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因为不管杨磨与杨四将军是否由李冰和赵昱的故事衍变而来,毕竟是有这么一个姓杨的神受人信仰,赵昱在《西游记》变为杨姓亦不无可能。
  杨戬与二郎神发生关系仅见于小说《醒世恒言》第十三卷“勘皮靴单证二郎神”,叙述宋徽宗的韩夫人到宦官杨戬府中养病,病好到清源妙道庙里烧香还愿,庙官孙神通懂妖法,假扮二郎神夜夜到杨戬府中私通韩夫人。杨戬找道士除妖,击落一只皮靴,经过勘查终于抓获孙神通。《<封神演义>漫谈》认为“经过南宋、金、元流传二三百年,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二郎神和杨戬两个结了不解之缘,杨戬却成了二郎神的代名。”《中国民间诸神》继承此说,认为“戏曲中之二郎神金脸无髯,依稀为宦阉形象”。按杨二郎之传为杨戬可能与《醒世恒言》的故事有关,但二郎神的形象并非来自宦阉,在《西游记》里孙悟空不识二郎,喝问道:“你是何方小将,敢大胆到此挑战?”又说:“你这郎君小辈,我不打你,可急急回去,唤你四大天王出来。”既是小将、郎君小辈,必然是金脸无髯,不一定从宦官形象演变而来。
  二郎神变为玉皇大帝的外甥也非无源之水,《蜀都碎事》卷1云:“世以为姓张,又以为天帝之甥,则流俗传讹也。”虽说是讹传,但最终将二郎神传成了《西游记》中的杨二郎。
  除二郎、赵昱、杨戬之外,还有姓张、姓邓两说。一为《蜀都碎事》所云,即是《贤奕》卷4“闲抄”说的“人以为二郎挟弹者张仙”,都是民间讹传;一为《浙江通志》讲:“二郎神庙在忠清里,神姓邓,讳遐,字应远,陈郡人也。自幼勇力绝人,气盖当时,人方之樊哙。桓温以为参军,数从征伐,历冠军将军,数郡太守,成为名将。襄阳城北水中有蛟,数出害人,遐拔剑人水,蛟绕其足,遐挥剑截蛟数段而出。自是患息。乡人德之,为立祠祀之,以其尝为二郎将,故尊为二郎神。”按邓遐《晋书》有传,不云其为二郎将事,当是后人以二郎神事迹附会而成。
  二郎神挟弹弓拥猎犬的形象可能与孟旭有关,《贤奕》卷4“闲抄”云:“二郎神衣黄弹射拥猎犬,实蜀汉王孟旭像也,宋艺祖平蜀,得花蕊夫人,奉旭小像于宫中。艺祖怪问,对曰:‘此灌口二郎神也,乞灵者辄应’。因命传于京师,令供奉。盖不忘旭,以报之也。”是书虽是明代作品,但第四卷均是闲抄古人之作,此条极有可能是南宋作品。这一形象约在南宋后期至元代便已固定,元本《二郎神锁齐天大圣》就以金弹细犬的模样出场,《二郎神醉射锁魔镜》用的又是弓箭。
  综上所述,二郎神是晚唐或五代时由李冰治水的故事衍生而来,因得到统治者的提倡而在北宋中后期大盛,影响甚至超过他的父亲。二郎神的流行引起了道教徒众的注意,他们先是想把李二郎拉入自己的神道系统,继而又创造了一个叫赵昱的二郎神,希望以此与佛教中的二郎独健相对抗。由于古代戏曲的传播作用,赵昱的影响很快压倒了李二郎,并且将独健挤出了民间信仰的圣坛。然而到了明代中叶以后,随着百回本《西游记》及《封神演义》的先后出现,杨二郎杨戬又取代了赵显的地位,成为近代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二郎神。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古籍所 责任编辑:李方林)
 浏览:6867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6/4/3 21:21:26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一祯《天意或可夺》第二卷《约身奉仇雠》(二)(收藏于2007/11/21 7:46:20
一祯《天意或可夺》第二卷《约身奉仇雠》(一)(收藏于2007/11/21 7:38:06
一祯《天意或可夺》第一卷《归来隔山岳》(六)(收藏于2007/11/21 7:29:38
一祯《天意或可夺》第一卷《归来隔山岳》(五)(收藏于2007/11/21 7:25:37
一祯《天意或可夺》第一卷《归来隔山岳》(四)(收藏于2007/11/21 7:20:04
一祯《天意或可夺》第一卷《归来隔山岳》(三)(收藏于2007/11/21 7:16:43
一祯《天意或可夺》第一卷《归来隔山岳》(二)(收藏于2007/11/21 7:14:21
一祯《天意或可夺》第一卷《归来隔山岳》(一)(收藏于2007/11/21 7:11:29
焦杰灌口二郎神的演变(收藏于2006/4/3 21:21:26
李靖岩一枕残阳(二十五~二十六)(收藏于2006/3/26 20:03:40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易水客《封神演义》诸主要神仙妖怪列表(修改版)(访问12028次)
熊发恕《西游记》中的二郎神(访问9993次)
易水客各个影视版本的杨戬形象分析(访问7245次)
风中梦想《缘来是你》(四)(访问7161次)
焦杰灌口二郎神的演变(访问6868次)
风中梦想《缘来是你》(六)(访问5318次)
一祯《天意或可夺》第一卷《归来隔山岳》(三)(访问4929次)
易水客各个影视版本的杨戬形象分析(续篇)(访问4810次)
一祯《天意或可夺》第一卷《归来隔山岳》(一)(访问4185次)
干树德漫议杨二郎神话的演变(访问3901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4/10/31 0:18:11
77文选评论(评论于2014/1/12 17:14:37
最爱二郎文选评论(评论于2009/9/22 14:50:31
lfselfs文选评论(评论于2008/12/23 10:39:44
一祯点评37675号文选(评论于2007/9/9 21:17:14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天下英雄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