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明先生在《反思一个观念》(载《中华读书报》1998年12月 16日《文史天地·书品》)一文中,对于学界将中国近代史进程解释 为“传统社会在外力冲击下向现代社会变迁,对应于文化由表及里的 器物、制度、价值三层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五四运动构成该变 迁的三大阶段”的观点进行了反思,对由此概括开拓出的文化激进主 义在理论上的误区进行了分析,很有独到之处。三阶段说,只是对清 末民初中西文化冲撞和磨合的表面性描述,虽有其客观事实依据,但 不能构成中西文化关系的总结。所以,我们很赞成陈明先生的观点。 只是,陈明先生把中西文化关系回归到体用之间,将其文化观的基础 归结到张南皮曾湘乡的中体西用说上,这实在令人不敢苟同。在中西 文化关系上,今天的学者,如何阐述他们中体西用或西体中用的主张 的含义,这是一回事,对于历史上的中体西用说的内涵,则是另一回 事,不可混同。尤其是作为中体西用说的集大成者张之洞,他的学说 的意向,是十分明确的,难以抽象继承。 中体西用说是晚清一代知识精英们解决中学与西学之间关系问题 的一个主要思路。其特征是:一方面以中学为体,要求坚守传统的政 治秩序与伦理观念;在此前提下,另一方面以西学为用,主张采纳西 方的器械技术、生产方式,以实现国家富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中体西用说对于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思想观念无疑起了积极作用。 然而,在戊戌维新时期,中体西用说则是为了抵抗维新派对现存 政治体制的冲击而打出来的。孙家鼐为京师大学堂(现北京大学前身) 制定教学方针说:“今中国创立大学堂,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有未备者,以西学补之;中学失传者,以 西学还之。以中学包罗西学,不能以西学凌驾中学。此是立学宗旨。” 张之洞《劝学篇》是有关中体西用说的一部总结性著作,于戊戌 维新期间颁行全国。书中虽未使用“中体西用”这个概念,而代之以 “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外篇·设学第三》),但内涵是一致的。 该书分内外两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 也就是内篇解释中体,外篇则讲西用。而所谓旧学、中体,就是在 “保国”、“保教”、“保种”的大题目下,维护清朝的封建专制统 治。《内篇·教忠第二》列述清朝有仁政十五,强调“本朝德泽深厚”, 中外古今均无与伦比,因而薄海臣民都应对清王朝尽忠报国,杜绝一 切犯上作乱的邪说。在张之洞眼里,大清即是国家,“保清”就是 “保国”。《内篇·明纲第三》重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 纲”,强调三纲“为中国神圣相传之至教,礼政之原本,人禽之大防。” 抨击了民权学说和父子、男女平等的观念。在张之洞看来,“保种必 先保教,保教必先保国”,这些构成了旧学、中体的核心,也是中体 西用理论框架内中学相对于西学的最后防线,一旦它们被突破,中体 西用说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虽然在《劝学篇》问世后,尤其是康 梁等人的变法失败后,中体西用说曾一度成为文化思想界的时尚,达 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但它走到了顶点,也接近了终点。清末新政,承 认君主立宪政体的合理性,在政治思想上放弃了对传统政体的固守, 中体西用说从此暗淡下去。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起共和政体, “君为臣纲”的中体更是从根本上被推倒了。 当然,张之洞并非冥顽不化的顽固守旧派,在《外篇》中他提倡 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甚至有条件地学习西方的教育、文化、经济体 制,主张变革,抨击顽固守旧派盲目排斥西方文化,“固蔽傲慢”、 “自陷危亡”。但他所提倡的旧学、中体,有其具体特定的内涵,循 的却依然是守旧保守的思路。对此,我们一方面必须认识到这是特定 的历史条件造成的,不能对以往的历史强求完美;另一方面,历史发 展已对张之洞的思想遗产作了扬弃,我们今天如果还要归依张之洞的 中体西用说,从逻辑上讲,就等于是要承认清帝复辟,这显然极为荒 谬。至于陈寅恪先生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何兆武先生有十分 精辟的论述,兹引述如下: 他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源自张之洞,但其具体内涵却和 张之洞一辈人的大不相同。张之洞的“体”仍然是封建纲常,但陈先 生的体则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乡愁”或“怀乡病”(所谓 Nostalgia)。例如我们大概不会在陈先生思想里找到有一点张之洞所 极为重视的“君为臣纲”的影子。又如陈先生文章中几乎极少提到他 的尊人、名诗人陈三立,又如在他与夫人的唱和诗以及晚年精力荟萃 的《柳如是别传》所充分流露出来对女性的赞美和尊重,都可以看出 他和构成为传统中学主题的三纲,距离得何等之遥远。(《也谈“清 华学派”》,载《读书》1997年第8期)。 事实上,民国后建立起共和政体的框架,五四以后又从西方文化 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按照张之洞的理论推理,早已是以西学为体了。 当年的中体西用说与今天的现实显然是风马牛不相及了。 诚然,中体西用说,作为一种高度抽象的文化观,其出发点是为 了确保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是为了守住文化的“根”,文化 保守主义自有其存在的价值。然而,文化的发展是个动态过程,传统 文化只有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本着优选原则实现对自我的扬弃,才 能创造出新文化。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深厚的文化积累,这不仅是中 华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宝贵财富,其潜在价值是难以估量的。但在中 西文化仍存在着相当大差距的今天,中国本土文化只有以乐观、博大 的心态汇入到世界文化洪流之中去,对西方文化广收博取,才能在创 造世界新文化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到那时,由于文化隔阂而形 成的中、西文化“体”、“用”分割的分析法,也就失去其存在的价 值了。 |
浏览:1059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