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操对手下谋士感叹最多的就要数郭嘉郭奉孝了,并且出人意料的言道:“欲与后事相托”。这样的话,绝无仅有的只因郭嘉一人而发,对于喜欢郭嘉的人,这无疑是一句绝对的赞赏之情的流露,而对不喜欢他的人来说,不过是曹操狡诈的一个体现。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说说曹郭二人之间的感情。在所有的谋士武将里,曹操只说过郭嘉能了解他,“唯奉孝能知孤意”。两人之间竟然有着超越主臣的、升华至朋友的相知友情。 这点,我想可以从四个方面看吧: 第一,出身。 曹操的出身毋庸质疑的不好,父亲是宦官的养子,而且“未能审出本末”,很有来历不明的味道。曹操在这样的家中长大,虽然当时宦官横行朝野,但这样的出身来历肯定是很不光彩,被人所不屑的,所以后来陈琳的檄文中也以这一点来辱骂曹操。 郭嘉的出身没有丝毫记载,但还是能看出一些蛛丝马迹,《三国志》中对各人有来历的身世基本都有交代,比如荀彧、刘晔,郭嘉的一片空白恰恰可以说明他出身很平凡,没有一个惊人的来头,在荀彧传中,也曾说到荀彧不拘一格推荐人才,特别说到了郭嘉、戏志才,这,也是能看出些端倪的。 借用历史学家们的一个词来说,曹操与郭嘉同属于寒族地主,可见他们的出身很有些相同性。 第二,性格。 《三国志》曾经分别用四个字说过曹郭二人。 曹操“任侠放荡”,他少年时曾被叔父所斥责,不务正业。 郭嘉“不治行检”,也屡次被陈群指责。 很有意思的一点是,这两人居然都不约而同的没有理会这样的言论,而一如既往的坚持着自己的天性。 “任侠放荡”与“不治行检”,其实都在体现着一种生命的自然,一种超前的自我意识,不拘泥于小节,任意率性。这种个性,在曹操身上表现在他对人才的广泛追求,不拘一格的使用和军事上的灵活机变,而在郭嘉的身上,这种品质则是他一个个看似险不可当,却屡屡言中的奇谋产生的根本源泉。 曹操与郭嘉以其地位看是天生的主臣,配合得天衣无缝,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抛开世俗的眼光,他们注定是朋友。 第三,政治见解。 汉自建国,废除秦所奉行的法家观念,而实行老子的道家“无为”之念,自武帝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了儒家学说占统治地位的漫长时代,经两汉直至汉朝没落时期。 东汉末年,外戚、宦官的交替乱政,导致汉失其鹿,群雄并起。儒术渐渐没落,而法家开始抬头。这时,一批深受法家影响的人开始主宰政治舞台,尤其以曹操为代表,他的身边也同样聚集了这样的谋士,其中,正是以郭嘉最为彻底。 他们坚持的都是法家所奉行的法治,而非儒家的礼治。 第四,对比。 曹操为什么把郭嘉引为知交,而不是其他人,只要用这三点与其他人对比进可以看出来。 二荀。他们出身门第很高贵,其祖辈、父辈都是当世名士,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虽然机深智远,能准确把握时势,却不能不深受儒家思想的桎梏,在法与儒之间,他们当然属于前者,但后者的作祟却令他们有所徘徊。这一点,曹操当是十分清楚的。 贾诩。他与郭嘉一样没有二荀那样的顾虑,但是他最大的特点却是先求自保,明哲保身是他的原则。他不会与任何人相知,更何况是主臣之间的友谊。 程昱。不太会做人,脾气很不好,与人相处已是困难了。 刘晔。这位光武帝的子孙,他的出身已经注定了他不可能在曹操面前无所忌讳的出谋,他必须时刻留意自己的言行,哪里还有精力顾及其他。 相近的出身、相似的性格、同样的见解与理想,只有郭嘉,他可以不受任何羁绊,全心的辅助曹操,为他的雄心谋划每一个细节,同时,也做为朋友,与曹操相知,还有一点,也是曹操器重郭嘉的原因,就是他的忠诚,几乎是无所保留的一种忠诚。 这一切,都注定了、铸成了曹郭二人关系的特别性。 然后,就来说说“身后事相托”。 首先,曹操口中的“身后之事”与后来刘备在白帝城托与诸葛亮的“后世”是截然不同,有本质区别的。刘备的“后事”,是因为他知道刘禅根本不足以主宰一个国家,所有他所托的实际上是蜀汉帝国,某种程度上还有他不成器的儿子。 曹操所言的“身后事”绝非托孤,实际上是一个心愿,或者说是他想做而没有做的事——代汉。 曹操最终在离至高无上的尊荣只有一步之遥的地方停了下来,他没有用手中的权利废掉汉,结束两汉四百年的基业。因为他虽然有着叛逆的思想,却终究没有完全摆脱正统观念的束缚,但他很清醒的看到,汉家王朝即便不止于己手,也势必终结在自己后人的手中,他需要为自己的接班人寻觅可以辅佐的人才,这个人,曹操选的是郭嘉。 曹操很了解郭嘉,他知道,在自己所有的谋臣中只有郭嘉才能辅助他的继承者一步步实现这个愿望,决不仅仅因为他的年轻,更重要的是在相处的十一年中,这个天才谋士所表现出的通达、睿智、不拘成见实在与自己有着本质上的相通(前面已经说过了三个方面),有他的谋划,这个过程中的智计当然不在话下,必然是精彩而周到的,而且他相信郭嘉能以一种高处的姿态去看待江山更迭易主这样一个历史的进程。在曹操的内心中,也许还存着郭嘉能治理开国之后的纷乱局面的希望,从这一点上,也许可以猜测,郭嘉实在也是有着治国之能的,只不过历史没有给他这样一个表现的机会。 所以,曹操对郭嘉的追思与感叹实在没有虚假之情,他真心痛惜着失去这样一个谋臣、一个朋友,而有人觉得虚假,是因为曹操没有说出这样一个不能为外人所尽知的原因,继而显得这份伤痛有些莫明得过头。其实,在曹操内心中,失去郭嘉的遗憾永远是旁人所体味不到的。 结语:曹操没看到他的希望有一个结果,郭嘉以他三十八载的生命骤然离开,从此不会有人知道,他身后发生的那么多事件中,缺少了他的身影,是否让我这样的后来的看客们错过了精彩绝伦的风景。他的一生已是一个谜,而他身后所遗留下的所有猜测更是永远不可能料想之谜,只能长叹一声“若奉孝还在……”然后,去猜测…… |
浏览:2385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