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英年早逝 在远征马桓的进军途中,郭嘉已不服水土,卧病车上。等到他跟随曹操出征归来后,又因操劳过度,病情加重。曹操一再派从人询问病情,关怀备至。不料,如此才华横溢,风华正茂的谋士,竟在建安十二年(207)底,一病不起,与世长辞了。 郭嘉死时,年仅38岁,恰逢英年有为之时,实在令人痛惜!他去世后,曹操亲自前往吊丧,内心深为惋惜,悲痛不已,“上为朝廷掉借良臣,下自毒恨丧失奇佐。”忍不住发出“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的悲叹。这也难怪,此时恰逢曹操北征乌桓胜利返回,踌躇满志,正欲挥兵南下,一举统一中国之时,他正非常需要像郭嘉这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囊谋臣。而郭嘉在此时竟离他而去,这对曹操的雄心伟业不啻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恰在郭嘉去世不久,曹操失去有力辅佐,遭遇了平生最大的政治失败和军事失败——赤壁之战。无怪曹操哀叹说:“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郭嘉死后,曹操沉痛地对荀攸等人说:“诸君的年龄都和我差不多,唯独郭奉孝最小。战乱平定之后,我准备把身后的事业托付给他,不料他却在中年夭折,岂非命中注定的吗?”在写给荀彧的书信中,曹操又追念郭嘉说:“郭奉孝年不满40,相与周旋11年,艰难险阻,大家都同甘共苦。因他智虑变远,通达事理,欲托之以后事,岂料先我而去,情何以堪?奉孝是最了解我的人,天下真正相知的人本不多,因此更加痛惜。可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曹操不止一次地表示,欲将自己身后大事托交给郭嘉,可见他对郭嘉的重视和信赖。曹操又向汉献帝上书,请求给郭嘉追增封赏。表文说:“已故军祭酒招阳亭侯郭嘉,忠贞善良智高德美,体通性达。每逢讨论大事,众说纷经,他能一针见血,一语定音,处理恰当,动无遗策。自在军旅之间,随我一起东征西讨十有一年,擒目布,取眭固,斩袁谭,平定河北,踰越险塞,扫荡马丸,震威辽东,铲平袁尚,其功高盖世。正当要彰显其勋之时,他却不幸早亡。追念郭嘉之功勋,实在令人不可忘怀。应该增加其封邑,加上过去所封共1000户,以表彰死者,鼓励后人。”对郭嘉的忠诚与才干进行了热情的赞扬,对郭嘉的英年早逝表示深切的悼念。汉献帝阅过表文后,追话郭嘉为贞侯。 在曹操的智囊团中,郭嘉是一位年轻而又活跃的人物。曹操说他“体通性达”。可谓知人。郭嘉的确性格开朗,豪放,甚至不拘小节。陈群就曾多次向曹操诉说郭嘉“不治行检”,但郭嘉却不为所动,“意自若”,曹操因此而更加看重他。郭嘉才华横溢,锋芒外露,又不拘小节,按理来说,应该会招人忌怨。但事实却相反!这主要是因为他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与同僚能和睦相处,荣辱与共。尤其是同主帅曹操的关系,相当融洽,达到了“行同骑乘,坐共幄席”的程度,被曹操视为最能交心的知己。与曹操这样广有权谋的人物共事,时刻存在着危险,“伴君如伴虎”并非虚言,很多名臣谋士被曹操处死。而郭嘉同曹操的关系之所以能几乎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一方面大概是郭嘉对于曹氏大业的重要性所决定;另一方面也是他通达圆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结果,这也是他作为杰出的谋略家所具有的另外一个侧面。曹操最念念不忘的是郭嘉的忠诚和才干。自从弃袁投曹以来,郭嘉一直对曹氏集团忠心耿耿,有目共睹。因此,曹操一直对他的忠贤、忠良铭记在心,说他为人“忠厚”,“必欲立功分,弃命定。事人心乃尔,何得使人忘!”而郭嘉的智谋、才能,也令曹操非常欣赏。曹操称郭嘉“动无遗策”,“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又说郭嘉“其人见时事兵事,过绝于人”。能令曹操这位“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赞叹不绝,便可见郭嘉智谋实在卓绝不凡。郭嘉的忠与能,不但令曹操钦服,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郭嘉为曹操运筹帷幄11载,为曹氏集团发展壮大及统一北方的大业建立了杰出的功业,相应地也就为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郭嘉年轻有为,不但具有择去就之明智,而且可以纵览天下形势,知己知彼,有预见事态发展之神机。他不仅善于利用矛盾,“指挥”敌人,胸有奇谋妙策,而且高屋建领,目光深远,具有高超的战略意识。他不仅仅是东汉末年曹操麾下的“奇佐”高参,而且也以他在斗争中显露的高超艺术,在历史智慧宝库留下光辉的一笔。 最后,让我们以《三国演义》中对郭嘉的赞诗来结束本文吧!诗日: 天生郭奉学,豪杰冠群英。 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 运谋如范蠡,决策似陈平。 可惜身先丧,中原梁栋倾。 |
浏览:1305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