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这个在中国历史时间表上短暂的时代,从形成到灭亡不过60年,即使从黄巾之乱算起也不过90多年,然而就是这不足百年的光阴却给后世留下了最纷繁最广泛的话题.几乎每个人都能随口说出几位人物,几个典故,这固然是三国时代的辉煌所至,但最重要的还是一部《三国演义》所赐.没有这本小说的盛行流传,三国不会引起这么多业余爱好者的关注和喜爱. 
 我喜欢三国,应该说我更乐于了解三国的历史,但我从不曾轻视演义,因为没有演义,我不会爱上那段历史,爱上那群英雄.想起这些是因为在网上久了,看见很多事件和人物的争论都演变成了历史与演义的矛盾,变成偶像维护的偏激.记得有个贴子大意是:三国志也不是真实的历史,所以我不看.
 
 说到真实的历史,小时候学历史课,以为印在书上的铅字就是最正确最真实的,后来长大才发现,历史的撰写脱离不开政治的干扰,中国历史的规律对成功者的赞美,对失败者的诋毁都在偏离着历史本身的航道.唐太宗曾3次要求看他本人和李渊的记载,但根据惯例,皇帝本人是不能查看自己的记录,最后一次房玄龄不得以呈给了他,他对6月4日的事件重新做了基调的确定,《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都是根据修改后的实录撰写的,这在《唐会要》中有记载.《三国志》中对马超投刘备的记载在马超的本传和李恢传中分别记为"密书请降"和"结好马超"同一事件,两个过程,作者作为当时人也不能尽知每一个细节.可见我们奉为经典的"二十四史"也不是那么完美,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会遗留下缺憾.
 
 绝对真实的历史和绝对的真理一样不可能得到,但不可因史书的瑕疵而全部否定,因为历史研究的是过去,是不曾亲身经历的过程,唯一的了解途径就是当时的文字记载,没有史书,再辉煌的过往也是一片空白.虽然得不到完全真实的历史,却可以追求相对的真实,这就需要以史籍为根本,认真读过史书文字,透过墨迹去寻找真相,拨开迷雾.这就不是如我之流的业余人士所能做的了.
 
 我想说,演义与历史相辅相成,没有历史的记载,就没有小说的出现,而没有小说的广泛流传,三国历史也决不会如此受重视,虽然今天很多三国人物和事件因此而丧失了本来的面目,但历史是根基,小说为枝叶,构造了三国这棵大树,只不过是个人看到的方向和角度不同罢了.无须贬低旁人抬高自己喜欢的人,不必容不得一点批评,人无完人,我们喜欢的人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血肉之躯,是非褒贬冥冥中早已注定,毕竟三国英雄是人,不是神,既然喜欢,何不公正一些看待,岂不更亲切生动?
 
 我想,对于那段岁月、那些英雄,不防用最浪漫最奇特的想象来演绎小说,用平和的心态与理智的目光去看待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