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③ 虽然所有现存的成员名册上都有陈子龙的大名,但他自己从未提到过曾出席1629年的复社年会。不过他确实在南京参加了1630年的年会。艾维四:《陈子龙》,第49页,及其《复社》,第338页。 ④ 于是,功名利禄促使成千上万的生员要求拜复社领袖为师。“是时,复社声名达于穷乡,争趋张溥、周钟之门”。《张履祥传》,引自潘光旦:《嘉兴的望族》,第97页。 ⑤ 利玛窦在1615年首次刊行的日记中写道:“在中国人看来,南京比世上所有城市都更美丽、更宏伟,几乎没有任何城市能在这方面胜过南京,或与之相当。那里确实有许多宫殿、庙宇、城楼、桥梁,并且决不亚于欧洲的尖似建筑。在某些方面,它还胜过我们欧洲的城市。当地气候温暖,土地肥沃。人们精神愉快,彬彬有礼,谈吐文雅。各阶层的人们聚居一起,熙熙攘攘,有平民百姓,也有达官贵人。”利玛窦:《16世纪的中国》,第268—269页。 ① 有关贡院的描述,见宫崎市定:《科举——中华帝国的考试地狱》,第41页。 ② 宫崎市定:《科举》,第57—58页。 ③ 孔尚任:《桃花扇》,第63页。南京城内秦淮河畔这块专供人们寻欢作乐的去处,一到夜晚便生气盎然,雕梁画栋,丝障珠帘,花灯游艇,星星点点,人们饮酒狂欢,通宵达旦。彼得森:《苦果》,第26页;莫特:《南京的变化》,第151页。 ① 1630年赶考时,陈子龙寄住在南京的一座寺庙之中。关于这段生活,见陈子龙:《陈忠裕全集·年谱》上,第12页。 ② 1622—1624年间,白莲教也曾试图在江南的太湖一带煽动起义。滨岛敦俊:《明代江南的农村社会》,第14页。 ③ 在此期间,万寿祺还成了家,1625年便得了一个女儿。 ④ 罗振玉《万年少先生年谱》对这段历史作了精彩叙述。万寿祺(字年少)在其《隰西草堂集》中(第三卷第27—30页)留下一部未完成的自传。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8O0—801页有一篇万寿祺的小传;米歇尔·彼拉佐利等《万寿祺之画卷》也对万寿祺的一生做了很好的概括性研究。不过,万寿祺在徐州地方志(刘痒《徐州府志》)中无传,在其原籍南昌的地方志(魏元旷《南昌县志》)中也无传。 ① 艾维四:《复社》,第341页。 ② 宋如林:《松江府志》,第976页(第四十五卷)。 ③ 温睿临:《南疆绎史》,第230页;吴伟业:《吴诗集览》,第17页;邓尔麟:《达官贵人》,第102页,及其《嘉定忠臣》,第34页;吴山嘉:《复社姓氏传略》第二卷,第15页。南京乡试的主考官是姜曰广。他曾作为东林党人被魏忠贤革职。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143页。 ④ “这里的人们比我们西方人更喜欢乘船旅行,他们的船也比我们的更华丽、更宽敞。例如,一个地方官的游艇常常大得足以容纳全家人口,并能生活得像在家里一样自由自在。这些船都是官家修造的,配有厨房、卧室、起居室,并且装饰的富丽堂皇,看上去更像一个富翁的宅第,而不像一只船。有时,他们在自己的游艇中摆上豪华的宴席,在湖泊或江河中尽情巡游。这些游艇通常都用各种颜色的极为光亮的油漆(葡萄牙人称为Ciara)作最后的加工。这种装饰所带来的视觉快感,就如同各种香气混在一起所带来的嗅觉感受一样。”利玛窦:《16世纪的中国》,第80页。 ⑤ 彼拉佐利等:《万寿祺之画卷》,第155页;罗振王:《万年少先生年谱》,第4页;万寿祺:《隰西草堂集》第一卷,第5页;第三卷,第28页。 ⑥ 明朝末年,赴北京参加会试和殿试的费用,包括送礼,平均大约需要银600两。宫崎市定:《科举》,第118页;詹姆斯·彼得·吉斯:《明代的北京》,第198页。 ⑦ “张公为诸生,以天下为己任,追念东林先贤,慨然欲复之。”侯方域:《回忆堂诗集》第五卷,第7页。“小东林”一词所反映的不只是复社的规模,也包括复社成员的社会地位。东林党人都是朝中高官和名士,复社成员则多是地位较低的乡绅、秀才和生员。宫崎市定:《张溥及其时代》,第334页。 ① 邓尔麟:《科举政治》。 ② 陆世仪:《复社纪略》,第65—67页;马导源:《吴梅村年谱》,第22页;吴伟业:《吴诗集览》,第17页;艾维四:《复社》,第341页;邓尔麟:《科举政治》。宋太祖(960—976年在位)创设殿试之制,原是为了对定期举行的会试进行检查,防止考官与考生之间形成师徒关系。但到明朝末年,这种制度也成了排斥异己、拔擢亲党的一条途径。当时的考生一般都是先写出考卷中纯属套语的前14行——这是可以事先准备的——然后便表明自己渴望得到考官的宠爱和庇护。考官能很容易地记住那份答卷属于哪个考生,从而在评卷时有意给他较高的评价。宫崎市定:《科举》,第74—75、93—94页。 ③ 因为周延儒是吴伟业父亲的好友,周延儒的政敌便上疏皇上劾其作弊。周延儒将吴伟业的试卷送皇上御览,从而驳回了这项弹劾。但此事仍使其他考生受到了损害。例如,陈子龙就没能及第。当时周延儒上疏皇上,要求令所有考官对未及第的考卷进行复审,以防漏选人才。陈子龙的试卷得到倪元璐等考官的高度评价。但周延儒害怕其政敌抓住更多口实,终于将陈子龙拉了下来。艾维四:《陈子龙》,第52—55页。应当注意的是,在1631年周延儒任殿试主考官时,349名进士中至少有62人是复社成员,约占总数的18%。而1634年温体仁任主考官时,302名进士中只有22人是复社成员,占总数的7%。同上书,第71页。 ④ 谢国桢:《党社运动》,第164页。翰林院为会试及六个重要省份的乡试派任主考官。负责监督考官的礼部尚书和侍郎都是由翰林院出身。两吏部尚书中必须有一位出自翰林院庶吉士;所有品官的升迁,皆须经该吏部尚书和也是由庶吉士出身的都察院都御史共同推荐。邓尔麟:《达官贵人》,第22—25页,及其《嘉定忠臣》,第18—23页。 ① 关于东林党利用清议的问题,见魏斐德:《自主的代价》,第50—55页。 ② 崇祯登基后,曾以抽签法决定大学士的人选。先责令吏部推荐,将被荐人名放入一只银瓶,然后当众用筷子将其夹出。有三名大学士就是这样被选出的。但这只是权宜之计。马米兹:《魏忠贤》,第283—284页。 ③ 周延儒成为崇祯帝的宠臣是在1628年。当时,锦州的明军因朝廷拖欠军饷而发生兵变。袁崇焕上疏催饷,朝臣以国库空虚,多主张发内廷大库储银充饷。周延儒时为礼部侍郎。他看出此事必令皇上不快,遂极力反对,从而赢得了皇上的宠信。《明代人名辞典》,第277页;李清:《三垣笔记》上,第22页。 ④ 谢国桢:《党社运动》,第74—75页。 ⑤ 后世评论家称钱谦益、吴伟业、王世贞和未彝尊为17世纪诗坛四杰。吉川幸次郎:《不问国事》,第3—4页。关于钱谦益的文学成就,见罗炳锦:《清代学术论集》,第252—254页。 ⑥ 钱谦益将诗歌视为人类“性灵”的自由抒发。他赞赏祝颢、李应桢等16世纪的“风流”诗人,说:“诗者,志之所之也。陶冶性灵,流连景物,各言其所欲言者而已”。林恩:《正统与启蒙》,第239页;又见克里斯琴·默克:《祝允明与苏州的文化贡献》,第87—89页。 ① 以上关于钱谦益的材料,引自胡山源:《嘉定义民别传》第十卷,第12—16页;又见《明史》,第3492页;《国榷》,第5460及5464页;《明史纪事本末》第六十六卷,第16—17页;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148—149页;邓尔麟:《达官贵人》,第219—220页;傅路德:《乾隆时的文字狱》,第100页。 ② 《国榷》,第5460页;《明代人名辞典》,第277页。钱谦益获得首辅提名,是在1628年11月28日。 ③ 温体仁得宠时间较长的原因之一,是他巧妙地利用了继天启朝政治危机之后继续威胁着朝廷的党争。他曾自告奋勇地向崇祯皇帝表示,愿意彻底清查并根除一切党派活动,以防党争再次爆发。其实,他的目的是打击东林党人。温体仁有时也要冒些风险,尤其是他曾将原魏忠贤同党霍维华等人召回朝廷作官,这便很容易使自己受到结党的指责。然而他总能成功地在皇上面前将自己描绘成反对东林党和复社等“清议”党派的英雄。曹溶:《崇祯五十宰相传》第五卷;艾维四:《晚明的复社》,第26—27页。 ① 《明史纪事本末》第六十六卷,第16页。 ② 《国榷》,第5461页;李清:《三垣笔记》“附识”上,第4—5页。《明史》亦载此事,但日期稍有不同。《明史》,第3492页。 ③ 1629年1月2日,钱谦益被革职,被指责向他行贿的考生也被投入监狱。《国榷》,第5464页;又见顾颉刚:《明朝文字狱研究》,第291—293页;《明代人名辞典》,第484、1474页。 ④ 黄宗羲认为,这一事件促进了复社的形成。黄宗羲:《南雷文定·前集》第五卷,第11页。 |
原文 发表于《洪业——清朝开国史》 浏览:347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