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崇祯做事要显出立事的恩怨分明, 崇祯不善不愿掩饰自己的意图,把自己的判断轻易的昭于人前,为老于事故者所笑,为关心他之人所忧,在我看来,这都是他责任心太强使然。他不肯推卸责任,不愿事情暧昧不清,在那个颠倒的年代里,他做了无奈的不合时宜的明亡第一责任人,在红阁自尽,以谢天下。我相信,就算他逃出北京城,埋名偷生乃至出家为僧都不会是他的选择,因为他的责任感实在太强,他的那句:“国君死社稷,朕想往那里去”,出语时绝无一丝勉强,他认定他要为明朝灭亡付出最大的代价,他不欺自己的心。 我爱唐涤生的《帝女花》很大程度上的原因即是为此剧中长平那句“我不死无以对先皇,偷生更难谢黎民百姓,不孝已难容,欺世更无可恕,我虽生人世上,但鬼录都已登名”,此便是崇祯心意。 感叹唐是才子,不为唐词藻华美典雅,而为唐眼光独到,为唐之至情至性。《帝女花》在戏剧上是长平的挽歌,其实更是对崇祯的哀悼纪念,只是没象《明末遗恨》这出京戏一样,用崇祯直接做主角,而是换了一位女性。不过长平在明亡二年后思国思亲,先是上表请出家,后是带着五个月身孕抑郁而终,其多情善感实肖乃父,崇祯有子女若此夫复何憾,《帝女花》是对末代朱明皇室的挽歌。 至于崇祯的责任感,我想是由于多情。因自身幼年不幸,对家人的照顾便无微不至,不愿其再受当年之苦楚,将心比心罢了。所以他怜失学的太监宫女,体谅杨嗣昌的“须发尽白“,同样杨、长平必为国事尽力,最终一死以酬,都是一个情字使然。 |
浏览:282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