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01年7月10日清晨,我那患颈椎增生病而陷入极大痛苦的爱人,突然惊呼:“润润去世了!”手中挥动着她每早必读的《福州晚报》。我立即抢过那张隔夜的晚报,证实润润确于7月7日逝世了!禁不住泪盈双眼,夺眶而出。我已83岁高龄,离休在家,一般不问窗外事,想不到在伬艺工作中建有殊功、誉遍八闽的陈润春竟先我而去!紧接着我爱人也慨叹:“像我这样双手双脚都麻痹难动,什么事都做不成,这样艰难地生活,有何意义,而像陈润春这样有价值、有用的人却又不幸地死去,换一下不可以吗!” 我和老伴40多年前就是陈润春的钦慕听众。在我们家处于逆境时,老伴央请市有线广播电台在小厅堂安一个小喇叭,按时收听润润的伬唱,以暂时忘却心灵的刺痛。我也倾倒于她的革新精神和艺术魅力。想到这,我当即打电话找润春的爱人陈竹曦,我说:“我刚从报纸上得知润春的噩耗,你为什么没在她病的时候告诉我,现在,我无论如何要到她遗像前向她告别!我要写文章表示对她的敬重和悼念!”竹曦顾念我年老多病,再三劝阻婉辞我的要求。但,我还是去了! 润春,非常的热爱生活。她拥有各级领导的关怀和照顾,有一个十分温馨的“曲艺之家”,以她现有的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不能才 70岁就撒手啊!然而,她突发了不治之症,她的家人、亲友、包括国外友人,想尽一切办法,最终还是无法挽留住她的生命!给太多的人留下了痛惜和思念!中国曲艺家协会和福州市文化局领导在唁电悼词中高度评价陈润春在伬艺艺术革新中的贡献,肯定她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她毕生奉献于促唱艺术,开创了整整一代伬艺的新风格和新面貌。” “伬唱”,是福州的土特产,福州一种特有的曲艺演唱艺术形式,“伬”,以唱为主,所以这种曲艺也叫做“伬唱”或“唱伬”,以后被定名为“伬艺”。它的音乐曲牌,和闽剧所有的逗腔、洋歌、江湖、小调等四大声腔一样,然而它的表现形式和演唱,却与闽剧风格互不相同,但又互为影响,凡是闽剧流行的地区,也必定有“伬唱”。伬唱在福州也是源远流长,然而在解放前夕,它渐趋式微,许多女演员便纷纷改唱闽剧、改演闽剧。唯独陈润春,坚持伬唱演出,毫不动摇,为此她大胆地对促唱进行探索性的艺术革新,成为当时独一无二的伬艺革新家。经过她的艺术革新,她的新的唱腔、新的演唱形式成为当时伬艺的脱胎换骨式的面目全新的精品。许多观众喜爱她,不叫她的正名陈润春,而是亲切地叫她“润润”。“润润”是福州人民喜爱的艺术家! 我对“润润”和“润润伬唱”是先闻其名,后识其人的。当年我第一次怀着好奇心,端着小板凳,随着老家邻里乡亲一起到村头“高台”下听她演唱时,意外地大吃一惊,想不到一度销声匿迹的伬唱,竟出现如此水平。以后的接触,更把她深刻地印在我的脑际。 现在,她匆匆地走了。她对伬艺革新的未竟之志,我希望有新人起来传承。但陈润春对自己的艺术,有句前无古人的名句,那便是:“不蹈袭前人,又令后人难以蹈袭”,经过她毕生磨练形成的个人演唱特色,后人是无法原原本本地承继的。因此,我后悔过去与她的过从太少了,我还没有脱尽旧知识分子的自高感,太少去听她的演唱了,以致现在还不能深入剖析她的革新后的唱腔特色和形式机制,留下深深的愧疚与痛惜之情。 因此,在她逝世之后,我产生了更深入了解她的愿望,才知道她是内内外外双料的女强人。她除了在伬艺艺术革新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被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新中国50年特别贡献曲艺家”称号之外,就是在家庭,也是贤妻良母的典型。“文化大革命”期中,在那样暴雨骤雨的年代,她也敢挺身而出,义正词严地呵护她的也是从事曲艺创作的丈夫陈竹曦,压下了当时所谓造反派的嚣张气焰。 因此种种,我在斯人远逝的时刻,一定要写下我的悼念,但就在动笔之中,钦仰痛惜的情感波澜,不能自己,抚纸停笔,泪涌双眼,呜呼“润润”“润润”!魂兮归来! (作者系著名戏曲理论家,福建省文化厅艺术指导委员会成员本文首发于《福建文化报》2001.8.20) |
| 原文2001.8.20 发表于《福建文化报》 浏览:1362 |
| ||
|
| ||
| 新增文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