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8月11日,闽侯县南通镇陈厝村的群众,按照当地民俗惯例,定请一台伬唱“高台演出”,这在福州市区及闽侯、长乐一带极为常见,平常得很。
然而,当我随福州市曲艺团陈润春伬艺演出队来到村头时,只见树荫下已经摆好一个小平台,黑压压的听众从自己家里搬来各式座椅、板凳端坐在平台前。见我到来,大婶阿婆们纷纷围过来表示对“润润姐”——我那刚刚逝去的老伴的悼念。一位大婶说:“上个月从报纸上看到润姐走了的消息,我们都惊呆了,她唱得真好,太可惜了!听说润润走后她的演出队还在,我们决定今年仍然要请来演出!”朴素的话语,亲切的目光,使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说:“润润临终时,还惦念着她的演出队,徒弟们也向她表示还要继续唱,还叫‘陈润春亻尺艺队’!所以,今天,你们特地请我们来演出,我感到特别激动,特别安慰!” 大家都知道,润春革新伬艺艺术,开创了“润润伬唱”,她曾唱到天安门,见过周总理,还唱到美国、新加坡和港台地区。退休之后,仍然一茬一茬地传授徒弟,把徒弟们组织成“陈润春伬艺队”,拿出自己拿手的伬本,一字一腔、一招一式地教他们。然后肩挎道具,带领队员们为乡亲们唱伬。分配时,她只拿比徒弟们多一点点的出场费。 那天,上演的是伬本《金莲花》,这是以前润春找来的一个本子,让我作了文字整理。在传授排练过程中,她又丰富了细节和台词,按照她的表演风格说表、对白,连场次都采用群众的语言,生动、俏皮,加上模拟动作,充满生活情趣,台下不时响起笑声。旁边的大婶跟我耳语:“润姐的唱,不但好听,而且听得明白,一字一句都听得有趣,舒!”《金莲花》演完了,乡亲们还不愿散去,演员们说,要是能把师傅的艺术留下“半角”,把她对艺术和对听众的爱心留下,我们的伬艺就会永远保留下来。 |
| 原文2001.8.31 发表于《福建日报》 浏览:627 |
| ||
|
| ||
| 新增文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