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凡有头脑的人,就有自己的原则。原则存在于内心,不会因别人说什么而轻易改变。
但是,是否或者怎样表达出自己的立场,也需要动动脑子,预先判断一番。 比如对于和你思想有相通之处或共同基础之人,交流很必要, 思想互动会产生收益,激发灵感。有些话即使不说出来,心灵上也自有默契或共识。 但是人和人之间也有根本无法交流或沟通的情形,是据理力争还是保持沉默,需要有所考虑。 你的目的是什么?表达的对象是谁?是否只能“狠狠反对”,必须选择据理力争? 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虽然痛快,但往往白费力气,浪费时间而已。 特别在有更重要的事情,或者在具体事件的实际操作中,更须自律。 最近翻些关于明末崇祯的书,我有点小小的感触。 崇祯是一位较为清醒和明白的皇帝,有原则性,也爱憎分明,更不乏果断和严厉。 这使他即位之初就能够迅速铲除阉党,也使他有魄力起用有能力的官员。 但是,对于他人的过于求全责备,过于明辨是非,反而使他陷入了困境。 在危机时刻,能够调动起一切可以调动的人的积极性,是政治家必备的手段和能力, 哪怕是对骗饭吃的贪鼠和只会动嘴巴的鸟儿也必须讲策略,免得他们故意捣乱坏事, 事情是大家干的,要操作好就必须有妥协,何况他们势力很大。 有时需要装装糊涂,需要视而不见,甚至需要安抚奖励才行。 看到不合己意,违反原则之事,或者厌恶反感之人,动不动就大发脾气教训人,什么事都非要弄个对错清浊才罢休。 这样做,使得本不心齐的人众更加离心离德,最终于事无补,导致用人上的失败。 不止崇祯,当时的士气民意都存在这个问题(所谓戾气、躁竞、气矜、气激等等描述)。 这使真正做事的人,几方面都不讨好,最终难逃被绞杀的命运。 再说大点,中国落后的原因,就在于只重争辩而缺乏干实事的环境和激励机制。至今依然如此。 我的看法是否与史实有误,欢迎你的批评。 再说说冯道,从表现看,他并非是一个没有原则,只贪图个人利益名望的“不倒翁”,但他只是按照自己内心的立场和原则,尽心尽力去做而已。 什么地方该说该管,什么时候只能选择沉默,他很明白,所谓“知道进退”。 面对祸害百姓的兵痞,谋权篡位的小人,面对异族强大的势力,并没去批判揭露、破口大骂。 只在默默做着自己该做、能做的事情。既有大事,也有小事。保全了自己,也有益于百姓。 欧阳修的逻辑已没有批驳的必要了,今人是对他的观点还是对冯道的行为不齿,应无异议。 你说某些“异”的绝对可杀!让我感觉恐怖!脖子后面直冒凉气:) 如果相信在自由开放的社会里,多数人会选择理性,那么“异”的存在也会起到积极的意义。 即使存在错的东西,也会被理性用正确的方面进行补救、修正。 更何况“异”的辨别,往往不是当时就能认识到价值,真正起到作用的,这与科学探索很相似。 如果连言论的自由都没有,那还有什么样的自由可能存在呢? 你可以不同意别人的观点,但是必须捍卫别人表达的权利。只要不违法,哪怕是谬误! 而杀,又依靠谁的标准呢?要知道历史上,可没有哪一个动了杀心的人曾认为自己是不正确的。 为学术而学术,正是摆脱利益的干涉,坚持自身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当然也只有“真正的人”才能做到。有些学问与现实有联系,也有很多关系不大。 社会的进步,使人们认识到保持学者个人的独立性的必要,自会建立起机制予以保护。 当然完美的事情,就如同绝对的真理和完美的人一样,现实里并不存在。 特别是当你思考与现实有关的问题时,过于理想和完满的追求,也有可能导致偏激走入迷途。 |
浏览:316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