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翌日,我们骑着自行车,在乡村的土路上又飞转了足足有一个小时,便来到一个叫陌的人民公社。在公社机关所在地的高陌村,刘君领着我走进一个门口挂有"燕下都文物保管所"牌子的墙院。 在说明来意后,我们受到该文物保管所热情的接待。工作人员王君,在一幅"燕政都布局示意图"的前面,为我们对该所的工作作了详尽的讲解。
燕下都遗址的发掘工作,早在一十年代就开始了,不过那时的规模很小。十年内乱中断了一个时期。一九七八年,正式成立了"燕政都文物保管所",并拨款新建了这座遍植花木的院落建筑。经过近两年的大力发掘,古都的历史百目已大致探测清楚了。 根据出土实物的证明,并参考历史文献的记载,燕下都的营建年代不晚于燕昭王(公元前311-前279年)的战国中期。古都平面布局略呈长方形,东约八公里,南北约四公里。中部并有一道南北流贯的"运粮河"及河东的一与河平行的城墙,将都城分为东城与西城两部分。整座古都建在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城外绕以沟通北、中易水的护城河和高大的城墙,形成一座坚固而完整的城堡。 城是皇宫的所在,近似方形,城周长约三十七华里。城内分布着宫殿区、王室军事手工业作坊区、王室其他手工业作坊区和居民区。北部还有一个沟通运粮河的停泊巨大木船的港口。 西城发现的遗址较少,估计可能是当时用以保卫都城的军营驻地。 王君说,经过发掘,在沿东城内城墙的西北部,还发现两个皇室的墓葬群。 我问何以墓地要设在城里呢?王君说,这恐怕是战国时代帝王们的陵墓和乎民一样都是葬在郊野的。据说,燕国有一次发兵功打邻国的一座城堡,久功不下。有一个谋士就献计用刨祖坟的办法把敌人从城中引出来,才取得了胜利。从此,燕国就接受教训把皇室的陵墓移到城里了。 在文物陈列室里,我们仔细地观赏了他们所收藏的一部分出土文物,其中有大量的陶器、青铜器和骨器。一些造型堂皇而精致的上釉的瓦当,和陶制大型的地下引水建筑器材,足以证明这里确是一卒一度繁华过的古都遗址无疑。 我们在文保管所吃过午饭,稍事休息以后,在王君的导引下,一行三人骑着自行车在这已湮没了两千多年的古都里漫游。整个古都现在散布着数十个村,分属高陌和百福两个人民公社。这里是易县的粮食高产区。近几年来粮食亩产均超过千斤。土地都已园田化,每方田块面积八百至一千亩,四周绕以通行拖拉机和车辆的土路、水渠和行道树。 我们在开阳台村登上了宫殿区最高最大的主殿的遗址――"武阳台",在燕子村观看了可能是为了纪念燕子丹而建的燕子塔,在城角村踏访了经历两千多年人世和自然的风雨侵蚀而残布下来的一段用黄土夯实的古都城基……还没走完古城二分之一的范围,就花去了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 途中,王君指着一块刚收割过玉米的田地说,不久前村民们耕地时从这里挖出了几块铜镜及许多熔铸过的金属残片,说明这里曾经是皇室的一个烘炉作坊。 历代诗人吟咏不绝 对于两千多年前在易水之滨演出地的这段有关荆轲和太子丹的历史故事,历代诗人多有吟咏。 早唐诗人骆宾王(约公元640-?)的《易水送别》: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与骆同代的陈子昂(公元661-702)也写过《燕太子》: 秦王日无道,太子怨已深。 一闻田光义,匕首赠千金。 其事虽不立,千载为伤心。 十年内乱中,在"四人帮"控制下的中国思想学术界曾掀起过一个所谓的"评法批儒"运动。他们用一种极其荒廖混乱的反历史观点,把中国的历史人物简单地分为法、儒两大派。秦始皇被封为"大法家",因此凡是反对他的人都被贬为儒家:荆轲被斥为"跳梁小丑",甚至连民间传说中的哭倒长城的孟姜女也被列为反动人物。最公正最有判断能力的,还是历代参加实践斗争的人民群众。 历史人和理应用历史眼光加以评价。作为兼并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的"千古一帝"的秦始皇自有他的过失,终日与狗屠为伍、狂饮高歌于市的荆轲也有他的值得歌颂的好品质 |
浏览:793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