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我们不能要求它完全与历史典籍相符。但戏说是戏说,新编是新编,如果是以“尊重历史”的面目出现的历史题材剧,就应在大框架上与史实相符。
在《史记》与《燕丹子》等古代典籍中,尽管有些记载互有异同,但对荆轲最后表现的记载都是一致的:荆轲在刺秦不成甚至负伤的情况下,“倚柱而笑”,完全是一副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形象。如果电视剧中把荆轲受制后表现成有些畏缩,甚至浑身发抖,匕首落地,这就与我们传统的说法相去甚远。匕首落地的瞬间,荆轲“天下第一义士”的头衔也就保不住了。 原有的荆轲形象已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定型的人物群像中重要的一员,《史记》中有他的记载,后世也有许多对他的歌颂,荆轲已成为慷慨赴死的义士典型。不知编导者出于什么考虑做了这样的改动,如果是为了突出荆轲也有作为普通人的人之常性,他也有畏惧,是为了发掘一个真实可信的人,这种意图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固然每个时代都有对历史的不同反思,可对一个已被作为典型定格在历史上的特殊人物,做这样的处理还是不妥当的。 前些年“高、大、全”是人们非常反感的,但为了突破这一点而故意去表现英雄人物软弱或是放纵的一面,其实也没必要。不同人的人性有其不同的闪光点,荆轲身上人性的真实恰恰就是他悲壮的色彩,如果淡化这一点,就非常遗憾了。 历史是有不同层次的。一是历史上客观存在的真实,但这一过程已无法完全真实重现;第二个层次是历史学家在史学著作中留下的历史记载,难免带有史学家主观意识的色彩,但却是后人了解历史时必须凭借的依据,否则整个历史无从研究起;三是同一部历史作品,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历史结论,得到不同的情操陶冶,感悟也有所不同。 优秀的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允许而且必须有现代人对历史的反思和理性升华。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完全走历史的路子不成,但也应遵循人物性格的一以贯之。荆轲作为视死如归的义士,有他敢作敢为的一面,也有他目空一切,甚至残忍的一面,这些不完美的禀性都可以理解。如果他和常人一样,就干不了常人无法承担的大事。当平素也有些勇烈之气的五羊在秦庭行为失常时,荆轲并未失常,还能以轻松口吻化解秦王疑虑,由此可见他保留了士人那种独立人格意识,并未被权威吓倒。前面的铺垫都在强调他不是个一般人物,怎么最后竟会吓得浑身哆嗦呢?这种突变在艺术塑造上是失败的。 一个人政治上的品格高低并不与政治地位高低有必然联系,真正视死如归的人在拥有权势的帝王面前不会低下自己的头。布衣之怒,并不减于帝王之威。 |
原文1999年5月16日 发表于《北京青年报》 浏览:672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