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郑克成纪念馆

思与情(下)

严向群

  八、“夫妻情”
  
  岳父与岳母的一往情深,是我们亲眼目睹,感触尤深的。对此,我借女儿之口,在《翻开外公外婆这本书》中直抒胸臆:
  “当我亲眼看到他们一起闻鸡起舞,同练太极拳;携手同行,到菜场买菜;同为校友期刊写稿、编辑;同赴海内外,探亲访友、游览观光,就仿佛看到这风云变幻的50年,他们是怎样同甘共苦,风雨兼程的 。相濡以沫50年,恩爱如初情意绵绵,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而这个奇迹,却是朴实无华、多思少言的外公和毫无城府、心直口快的外婆,用他们平凡的一天天积累、创造出来的。爱情,这个千古之谜,在外公和外婆的身上却变得这么浅显易懂,完全无须高深的理论和强词的雄辩。我有时觉得,外公和外婆已是身体力行为我上完了爱情这一课;有时又觉得,这一课需要用一生去亲身体验........”
  现在人们提到婚姻,总会联用到“七年之痒”这个词。可我在认识岳父时,他与岳母的婚姻已过三十年了。有三个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镜头,足以说明他们之间无“痒”可言。
  其一:我们婚后,岳父和岳母第一次去北京探亲。其间岳父要到青岛参加一个老年大学的会议,我送他去机场。岳母恋恋不舍地送到家门口,已经让我很是意外,可更意外的是即将分手之际,一向感情内敛的岳父忽然拥过岳母,唇吻了一下,让我这个自以为还很开放的年轻人也不禁面红耳赤。
  其二:有一次我陪岳父岳母去北京观象台游览,见景色不错,提议给他们两人合影。岳父挺直腰板、正襟危立;岳母却是满面笑容,身体倾向岳父,并且把手搭在岳父的一侧肩头,做出非常依恋的样子。基于我对岳母的了解,这一定是她又想起了年轻时和岳父相恋时的情景,所以眼疾手快地抓住了这个镜头。
  其三:这个镜头是妻子的同学为我们描述的——她每天早上都能看到我岳父和岳母形影不离地去公园早锻炼,他们光鲜的衣着,纹丝不乱的发型,特别是饱满的精神状态,都让观者羡慕不已,一定要目送他们走出自己的视野。谁能想到,这时的岳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耄耋老人了呢?
  岳父对岳母的一往情深多是藏而不露的深沉,即使写在纸上也是淡淡的。而性情豪放的岳母大约并不都能看到和感受到,希望她读到下面这个游记片断:
   “4月20日(周日)傍晚,淑英(即岳母)又头晕、心跳加速、血压升高,感到难受,早早就卧床了,我心中忐忑不安。10时许,昭东、昭红从北京打来电话,我不敢将淑英病情告诉孩子们,怕引起他们耽心。
  4月21日(周一)上午,淑英病情转缓,但仍显得很疲倦,她自觉症状不轻,恐再次发作会更严重,东儿又不在身边,终觉无援,提出及早返厦。我也觉得应该这样,以防万一。乃请德丰托他女儿代买周三的机票。
  晚上,昭东从东京来电话,我把情况告诉他,他甚感突然,要求我们把日期推后,先去看医生,他将于周六赶回香港。我们费了许多唇舌才终于说服了他。今晚,我的心情很不安宁,料想东儿也分心了。”
  淡淡几笔,岳父忧思重重、深情款款的形象跃然纸上。
  
  
   九、“兄弟情”
  
  岳父的兄弟情谊被窄窄的台湾海峡隔断了近四十年,但时间并未平息岳父心底的感情波澜。当台湾开放大陆探亲旅游之后,我们称为“八伯”的岳父的哥哥,终于踏上祖国大陆。当他第一次在厦门机场与岳父相见时,一向沉稳内敛的岳父,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几乎是与“八伯”抱头痛哭。恰逢《厦门日报》记者在机场采访,用手中的相机抓拍到了当时的情景。只见画面中岳父在给手拿护照的“八伯”指点着通关的路径,哭红的眼睛和泪痕还清晰可见。这是我见到的唯一一个岳父流泪的镜头。常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缘未到伤心处”,岳父蕴藏心底已久的兄弟深情此时爆发,不正说明岳父是一个把亲情看得比什么都重的真君子吗?
  后来八伯几次京来旅游,我亲眼看到岳父几乎是日夜相伴,形影不离。岳父让我给八伯代订离我们居所最近的酒店,以便最近距离地给八伯以照应。每天早餐后就匆匆赶往酒店,以实现与八伯能多朝夕相处一些时日的愿望。尽管两人都不是善于辞令的老人,但能坐在一起随意话家常,显然是岳父最大的心理满足。岳父还陪八伯到青岛、桂林等地去旅游,留下了一张张他们兄弟紧紧相依的合影。还有一年冬天,八伯和他的朋友来旅游,岳父不顾天冷风大,毅然陪八伯登上了比城里温度低许多的八达长城,看着岳父冻红的脸庞和高昂的情绪,我只能归结为兄弟深情带来的强大动力。
  八伯辞世后,岳父又飞跃台湾海峡,去台湾为亲兄弟奔丧。岳父对血脉亲情的看重,不言自明。
  
  十、“儿女情”
  
  岳父对儿女、包括我这个女婿的感情是深沉的、理性的、博大的、无私的,这在前面已经多次涉及。
  1987年妻弟去美国留学前夕,向来不为物质问题求人的岳父,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开口向外人请求物质援助,向他当年在山打根的学生借了一笔外汇,以供我妻弟远赴大洋彼岸应不时之需。我不难推断,岳父为了这一求援,一定是很长一段时间心神不安。但为了子女的终身前途,做父亲的即使做出自己最大的牺牲,也在所不惜。
  记得岳父母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来北京旅游,看到我们刚生女儿,经济拮据。而他们自己也是拿着微薄的退休金,并无积蓄。最后岳父毅然将自己带了三十多年的劳力士手表,卖给了街头收购名表的人。用换来的钱资助我们的日常生活开销。这件事一直让我铭记了二十多年,也感动了二十多年。
  当我们在购买住房时,岳父知道我们要用外汇兑换人民币付首付时,一定要拿出自己的积蓄,让我们把外汇留着准备女儿出国留学之用。女儿留学前后,岳父又拿出大量积蓄全力支援,让我们无法拒绝,感动不已。可他自己却是个克勤克俭、艰苦朴素的人,曾经有一个月自称只花了7元钱。岳母问他花在哪了,他说理了个发,花了7元钱。这样鲜明对比的“大气”和“小气”,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
  岳父在他第一份遗嘱中就明确写道:姐妹姐弟要互敬互爱,谁的条件好一些,就要多帮助些。他自己确确实实就是这么做的,同时也春雨无声、潜移默化地感染着自己的子女。特别是岳父学成归国的儿子,对他的姐姐和姐姐们的子女,真可谓是倾囊相助,呵护周全。从妻弟身上,我看到了他身后的岳父,看到了人格和榜样的力量。
  
  十一、“亲友情”
  
  本来这一句我是写成“校友情”的。但是女儿妻子都认为校友的范围太窄,还是亲友更好。其实,“校友情”的展开,才更能真切地反映岳父独特的晚年心境和情义在他心目中的无价。因为在岳父晚年中的15年里,他都以极大地热情投入到校友的各种活动中去,特别是主编了校友通讯刊物《248友谊之窗》,坚持15年,连续150期,说是“奇刊”毫不为过,答案也可以在岳父的文章中找到:
  它,究竟“奇”在何处?
   “奇”在从集稿、编辑、批注、校对、出版到发行,都由一个人独自包办,即都是由郑克成校友一人干的,这可能可以这样说,“它是全国第一”。
   “奇”在文字洗练、生动、幽默。在文章里同学称主编是“独裁者”(这是对郑克成的昵称)。称郑主编的夫人为“拐来的”(她是归国侨生)。称林邦模为“福州瘦猴”,称黄柏龄教授为“教瘦”、“黄牛”。从这里可以看出该班同学亲密无间的关系……
  “奇”在内容丰富多彩。有同学的信息,有学友的来鸿选登,有同学的真情实话,有趣味横溢的文章,有妙联对子,有健身经验和益寿知识,还有百吟不厌的诗词。
   另一位同学说:《友谊之窗》“奇”在“内容丰富、充实、离奇、多样性”,“虽然尽情地放浪形骸,胡说八道,取笑戏噱,但始终围绕着‘友谊’二字”;“奇”在“从中可以‘得天性、得真情、得生趣、得同心、得文墨。’”;它还‘奇’在这份期刊,从组稿、修稿、编稿、打字、印刷、发行只有主编一人包揽,以后才发展到全家人,称之谓“家庭出版社”。
  (摘自1904年2月《七八十年风雨 五十春秋恩爱》)
  为了报道这个刊物特有的形式和内容,我在该刊发行50期的一九九四年,曾两度分别投稿《中国老年》杂志和《中华老年报》,都引起了报刊总编的极大兴趣。《中国老年》杂志的主编甚至把已经发排的稿件拿下,让我的稿件优先刊出。我自知并不是我的报道写得有多好,而是岳父的心血和深情得到了应有的回报。编辑把我原来的题目《人间重晚情》改为《深情寄于小刊中》,更鲜明地勾勒出岳父日夜笔耕的鲜明形象:
  “在一席香喷喷的饭桌前,爷爷无动于衷,却在津津有味地翻阅着一份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刊物,刊头赫然印着《248友谊之窗》几个大字。小孙子不解地问:什么叫‘248’呀?
  原来这‘248’三个普通的阿拉伯数字,是40多年前福建集美高级商业学校24组和高8组两个班号的缩写。如今已是满鬓银霜的当年莘莘学子,虽然分散在海内外,共同的怀旧心情又把分别近半个世纪的童心维系在一起。尤其是台湾海峡那边的当年同窗,一旦回到大陆,就迫不及待地寻访昔日的师兄学弟,结果促成了1989年金秋时节集美商校24组、高8组校友在母校的联谊活动。在首次座谈会上,著名蓝坛骁将黄柏龄即席赋诗:‘重逢细认陌生颜,脱口呼名旧貌还。且透皱纹霜鬓视,深情四十五年前。’由此可见当时动人情景之一斑。倾心筹划联谊活动的前厦门鹭江大学副校长郑克成,怀着久久不能平静的心情写下了《同窗欢聚叙旧情》等三篇纪实文章,分寄给各位校友。诸同学受到郑克成的文章后,纷纷致信,感谢他为大家留下了珍贵的资料,赞扬他‘写出了事、情、意、境融为一体的情真意切的好文章’。郑克成又将同学来函油印成‘来信摘录’再次分寄给大家,不料此举的反映更加强烈。老同学们赞‘通邮大家见面是沟通友谊的一种好形式,既有益老年身心健康,又丰富晚年生活’,并建议办一份内部小刊物,‘每人只写一封信即可交流到几十位同学的信息’,‘人人执笔人人写文,很有意思’。就这样,一份旨在‘交流同学们的工作、生活动态,加强联系,沟通思想,增进友谊,促进同学身心健康,只叙友情不议政事’的《248友谊之窗》在九十年代第一春问世了。
   时至今日,这份独特的刊物已经出版发行了50多期。撰稿人已从‘248’同学中间发展到他们的夫人(被戏称为‘第二梯队’)和他们的子女和学生(被戏称为‘第三梯队’),发行范围也逐渐从福建、上海、北京拓展到深圳、台湾乃至东南亚、欧洲和北美。刊物的栏目也不限于同学来信的‘信息窗’,还有以刊登记载老夫老妻外出重度‘蜜月’的游记等文学体裁为主‘沁心园’,‘窗友’们互相对话的场所‘蓬莱阁’,新旧体诗争奇斗艳的沃土‘诗词苑’和互相传经送宝的‘益寿篇’。每月下旬,《248友谊之窗》的‘窗友’们就在翘首以待‘绿衣天使’的降临。有的能连读三遍,不思寝食;还有的把刊物精装成合订本,茶余饭后,手不释卷,让自己沉浸在温馨的友情氛围之中。侨居海外的年轻学子,则把它当成乡情国情的良师益友。
  翻开每期《248友谊之窗》的第一页,那‘讯息窗’一栏就像一面挤满人物形象的大窗,大家畅所欲言,倾心交谈。更可喜的是这面大窗把许多失去音讯的多年的老同学唤了回来。其中较为知名的,要数当年高8组的同学、如今集美学校十大国际级学者之一的王友钊了。这位农业经济专家在台湾读到几经转递的《248友谊之窗》后激动不已,不仅提笔加入‘特约撰稿人’的行列,更令‘窗友’们感动的是他多次利用回大陆考察农业之机,不辞辛劳地专程与同窗学友会面、交谈,甚至宴请‘窗友’的子女们,一叙旷年友情。
  走出‘讯息窗’,你又会在散发着芬芳的‘沁心园’中流连忘返。那里一篇篇精采的散文、游记,就好像是一朵朵久开不败的幽幽兰花,沁润着读者的心脾。晚年意外当上‘主编’的郑克成,不仅兢兢业业地负责着每期稿件的摘编、校对、邮寄等大量在正规出版单位中分属编辑、编务、校对、发行各部门的繁重工作,还毫不保留地将自己年轻时代的婚恋生活和晚年几度补度‘蜜月’的经历写成一篇篇情深意长的精美文字,或独立成篇,或多期连载。特别是他的《四度‘蜜月’散记》,使许多足难出户的老同学身临其境般地领略到了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异国风光和风土人情,以及他们老夫妻相濡以沫、一往情深、携手同游的无限乐趣。
  如果说‘沁心园’中是一朵朵幽香的兰花,那‘诗词苑’就是竞相吐艳的玫瑰和牡丹了。前面提到的中文系毕业、新中国第一任国家男篮队长黄柏龄,如今也是《248友谊之窗》中的最活跃分子之一。他不仅文字奇崛,常令人捧腹不已,更以‘诗词记游’而见长。他爱旅游,足迹几乎遍及神州每一处名胜,而且游必有诗。由此而集成的《神州行吟草》即将付梓出版。《248友谊之窗》的‘诗词苑’自然成了他一展诗才的绝好空间。以古稀高龄跋山涉水、寻幽览胜;以诗记游,抒性情于山水,记情景于游踪,这种豪迈的气概不能不令人叹服。他早年的老师、年已八十有六的林耀华老先生有诗赞他:‘为痴实爱两相浑,揽胜寻幽雪爪痕。辛苦半生吟不綴,全抛心血铸诗魂。’
   在《248友谊之窗》里,还有一生廉洁、却与家中老猫情深意笃、被称为‘猫痴’的郑天海;人到老年余热不尽又开办家庭旅馆的‘画像奇才’叶铁枪;老当益壮、积极参与写诗撰稿的林耀华老师;擅长写白话诗的‘杂才’王水泉;有‘专论撰稿人’美誉的新加坡中学老校长周炳麟……,那几十位‘老顽童’(他们的自称)不可能在此一一介绍了。祝愿他们在温暖的‘友谊之窗’内,共享人间的晚情。”(《中国老年》1994年第9期)
  《中华老年报》的标题则是《风格独特的老年刊物》,内容是《中国老年》所刊文章的压缩版,也算是变相的一稿两投吧。
  十二、“深情不言情情感古今”
  这是我所写挽联的最后一句。也是想用岳父看似普通的种种情感来证明:真正惊天地泣鬼神的,既不是荣华富贵、附庸风雅,也不是高官厚禄、显赫人前,而是与岳父血脉相连的丰富、高尚的情感,正应了古人的那句名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前面提到的那个在为岳父挽联上题写“教育家”的老画家,在其后还题写了“真共产党员、普通人”。他在给我的信中特别诠释了其中的含义。“真共产党员”——“是感于他从不说教,无党气”;“普通人”——“最贴近他安于平常。他对我,就诚如一个普通人。他对我可算厚待。”
  这个老画家大概不知道,岳父不仅是对他一个人厚待,而是对所有熟识、不熟识、甚至是不认识的人都厚待有加。
  当我看到岳父为他的挚友周鹏南老先生和同窗好友郑天海老先生写的祭文,就好像看到灯下执笔、悲痛异常的岳父,就好像看到了他藏而不露的深厚情感喷薄而出:
  《鹏南 你走好》
  
  我们彼此都知道会有永诀的这么一天,但它来得也早了些。虽然肺气肿已折磨你多年了,但我总认为你的心血管系统比我还健全,可能会“步我后尘”,而你却先我而去。那天早晨,得知你已送到第一医院太平间,我赶到时,你额上尚有微温,神态安详,我知道你是毫无牵挂地走的。当然,你无须任何牵挂,因为你尽了你应尽的责任,而且一切顺当而有成效。子女都事业有成,内外孙儿孙女这一代的前途必然将更辉煌;老伴也有子女尽孝陪伴侍奉,你没有什么放心不了的,而且,儿女们也把后事办得十分完满,你尽可安心上路!
   1956年秋,我俩同时调到市教育局,又任职于同一科室,由于习性相近,交往较多。你工作尽力,为人正直、善良,重情义,关心同事、朋友,群众关系好。但我们友情的升华和质变却是在经历文化大革命之后。在文革初期,你被隔离批判,文革后期我被立案审查,由于你我平时关系比较密切,因而都遭遇到种种压力,但彼此都坚持实事求是,不但没有给对方造成什么伤害,而且在精神上互相鼓励支持。这种经历使得我们成为彼此可以推心置腹相互信赖的朋友,因为交友贵在知心。长此以后,我们两家两代人,过往更加密切,都成为相知、相熟的朋友,似是没有血缘的亲戚。
  多年来,虽然都年老体衰,但彼此始终保持着经常联系,你这一走,我的生活圈子又缩小了一大圈,心中难免失落。看到你安详地走了,我觉得也该准备上路,以后,你长卧在天马山麓,我则将沉游于厦门海域,又可彼此为邻相伴。
  我已“死”过两次了,对于“死”已不觉得什么可怕。一次是前几年,因一过性的脑梗塞,昏迷长达两小时,任凭亲人把我背下楼,塞进汽车,推进急诊室,我什么都不知晓;一次是今年初,我做脑血管造影,当药物进入后,眼前一片漆黑,知觉全失,万念具消,彻底解放,虽然只有几秒钟,但我却体验了脑死亡就是这么一回事。我和你一样,家庭都幸福,没有什么可牵挂的,身后事如何安排都无关紧要,只求亲朋们早早淡化哀伤就好。如今,我站在生命的终端望这余生的路程,心情显得宁静、平和。只期望在宇宙的某一角落,留有不受宇宙飞船干扰的“乐园”,让我们的“魂灵”和至爱的亲朋们永远相聚,这是唯一的、最后的、也是最大的愿望呀!
  2002年10月6日
  《和天海再聊聊》
  海阿,你和我们诀别已经三周年了,小衍给你写了信,表达了女儿对你的无限思念,我也想和你再聊聊。我很想知道,三年来你是怎样安排生活的,怎样过日子的?我猜想,你一定是设法先找到老母亲,然后通过她找到你父亲、哥哥,亲人团聚了,倾诉多年来别离之情,享受以往没法得到的亲情温暖。然后,你会惦记着我们已经升天的248窗友们,你会设法找到他们的,如:龚赛疆、李宗仪、郑蔡勇、林夺锦、邓金祥、郑金锭、郑玉皆 、陈光祖、林邦模、李仲艾还有王宝性、叶式亮、王水泉、叶水、施至良等人。如果他们也和你住在同一区域那就太好了,你们不但可以经常见面聊天,还可以由你任主编,也办起天界248《友谊之窗》,一份在天,一份在地,两份奇刊如能互相交流真是奇上加奇,我们都会感到异常兴奋的!
  是了,我还想问你,你上天之后,如何取得“国籍”和住民资格?听说那里有耶稣、天主、上帝、释加牟尼、穆罕默德和玉皇大帝等,他们都建立自己的“天国”,你何去何从?我估计,你是中国人当然会向玉皇大帝报到的,大概属于“中央天国”的国民了,但不知住在何省、何市?哪一条街,门牌几号?所有这些,你要告诉我们,以便取得联系。可是,我又有些困惑,自从你加入共产党之后,就属于无神论者,玉皇大帝也是神,而且是“中央天国”最大的神,他的“中央天国”又是封建专制的国家(从《西游记》中可以了解),你难道会向他报到吗?对了,还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也还有毛泽东,前两位没有当过总统或主席,当然没有“建国”的资格,后两位又是外国人,而毛泽东如果仍然建有自己的天国,你只好向他报到了。不过,他晚年思想僵化,没有与时俱进,那套思想、理论是否适用于“天国”?如果他还实行“以阶级斗争为纲”你能够接受吗?要不然,我建议你还是另立一个“乌托邦”天国,以你的为人品质、人格、学识、风范、组织能力,大家一定会推举你为领袖,可以不称总统或主席,就叫“邦主”吧。这样,你在世时曾经为之奋斗而终究未能实现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孙中山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主张,如今可以如愿了。我们将陆续地向你报到,你这个天国的国民将会越来越多,绝对可以胜过其他“天国”而成为天国中的超级天国。果真如此,你一定会忙得不可开交。即使国民们都拥护你,都自觉地遵守国家法律以及各种规章制度,勤劳致富,但作为“天国”仍然有许多管理职能,而且在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方面,也有许多事务工作要料理的。到时,你可请黄牛点子哥当“宰相”,铁齿老先生当“军师”、“太傅”,仲艾当联络部长、式亮兄任“财政部长”,张飞哥当“公安部长”,诗人水泉兄可以担当“文化、卫生部长”,而不管部部长则非水兄莫属,友钊当然还是当他的“农业部长”,本主编愿自荐当你的“办公厅主任”,如何?(以上这些职务是我临时设想的,以后再根据国情商定)我知道,你是厌恶当官的,或许会笑我是“官”迷心窍,到处送乌纱帽,其实,上面所说的各种官衔,不过是一种符号而已,正像“郑天海”只是你的符号一样,不具有什么权势。我们这帮人,也和你一样,“当官不像官”,是全心全意为“乌托邦”国民服务的公仆,比张思德、雷锋、焦裕禄、孔繁森还“纯粹”,而且是绝对诚恳、敬业、廉洁、奉公。一定尽心尽力匡助你这位“邦主”。让我们这个“乌托邦”天国成为一个安居乐业、歌舞升平、生活富足、政通人和的理想国度。可是,我又有点担心,现在一些地球上的大国,都向宇宙发射成千上百颗人造卫星,他们都在争夺制空权,美国还扬言要打宇宙战争,将来你们还会安宁吗?看来,人类的造孽也会殃及天国,真是无可奈何呀!对于地球上这些制造争端的无赖,你们可不能袖手旁观呀!
  海阿,我们还有许多说不完的事情要商量的,希望你能够通过小衍所指出的“连接人类与灵界的信息通道”给我回应,让我们的谈话能够继续下去。今天就先谈这些,祝你安宁!
  2003年1月24日
  还记得我们全家那年去马来西亚旅游,对于萍水相逢的女导游,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过多的留意,唯有岳父在回国后与她保持了相当长时间的通信联系,甚至把我对她不经意的评价都写信告诉她,勉励她加倍努力。
  岳父对家中的历任保姆更是待若家人。不论是平时家中吃饭,还是酒店里盛大的生日家宴,保姆就像家中平等的一员安坐席间。不知道的人都会以为她就是我们家的亲人。岳父不仅待保姆如亲人,就是保姆子女的学业,岳父也是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直到上了大学还要给予经济上的援助。难怪已经离开家的前任保姆听到岳父去世的消息,也要远道赶来,洒泪祭奠。
  
  十三、结语
  
  我用为岳父写的挽联开篇,结构祭文全篇,最后依然用它来做结语。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岳父,是我最崇尚的人格:
  静思千缜 天下思国家思家庭思子孙思幽思在心 思思动天地
  倾情四方 夫妻情兄弟情儿女情亲友情深情不言 情情感古今
  
 浏览:2316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10/11/27 16:12:21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女儿阿红清明祭奠(收藏于2011/4/4 11:29:44
郑小衍七律 心香一瓣祭世叔(收藏于2010/12/19 14:02:32
严向群思与情(下)(收藏于2010/11/27 16:12:21
严向群思与情(收藏于2010/10/10 7:59:14
女儿昭红父亲,在我心中(收藏于2010/9/28 19:15:11
阿东在父亲送别仪式上的讲话(收藏于2010/9/25 9:47:13
严向群人生最悲时(收藏于2010/9/25 9:07:09
吴佳丹郑爷爷(收藏于2010/9/24 21:24:21
纪华盛君子之交淡如水(收藏于2010/9/24 21:21:18
王友釗憶克成(收藏于2010/9/24 21:19:56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严向群思与情(下)(访问2317次)
郑克成我手写我心(十九)(访问1839次)
郑克成我手写我心(二十八)(访问1629次)
阿东在父亲送别仪式上的讲话(访问1456次)
女儿昭红父亲,在我心中(访问1439次)
吴佳丹郑爷爷(访问1395次)
郑小衍七律 心香一瓣祭世叔(访问1371次)
严向群思与情(访问1318次)
郑克成我手写我心(之十)(访问1230次)
王友釗憶克成(访问1152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4 16:33:20
zhangzhi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4 11:47:23
丹丹文选评论(评论于2010/10/18 12:59:20
berberxd文选评论(评论于2010/10/9 0:42:15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