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郑克成纪念馆

思与情

严向群

  2010年9月6日20时57分,我在厦门第一医院ICU病房86号床前,看着岳父的心电图显示仪由波线到直线。一颗平凡、但在我看来太不平凡的心脏停跳。次日凌晨,我平生第一次写下了挽联,泪水也随之涌出。
  
  一、“静思千缜”
  
  在家人讨论治丧的形式时,我就在想要为岳父写一对能刻画出他人格的挽联。如何起笔呢?往日他的音容笑貌一幕幕闪现在我的眼前。岳父是一位沉静内敛、不善言辞的人,更多的时间是看到他在静静的思考。初识他时,我还真有点害怕,觉得未来的岳父大人可能不太好相处。
  
  第一次见岳父,是在84年秋的一个下午,岳父来京出差。当时的未婚妻、现在的太太把抵达的时间搞错了,岳父和他的同事直接找到妇联的招待所。我们闻讯后慌忙下楼来迎,岳父随我们上楼来到当时未婚妻的集体宿舍。只记得未婚妻忙着做饭时,岳父问了我一句:“会做饭吗?”得到我肯定的回答后,他满意地颔首微笑。现在想来,这看似轻描淡写的问答,用意可是不浅啊!
  
   那时我与妻子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光,岳父也与我父母见了面。但话语很少,更多的是在沉思。我父母颇有些不解,我却已经能感到他对长女远嫁千里之外的不舍心情。
  
  岳父还随我们去看了我们布置的、现在看来十分简陋的新房。他依然是沉默少语,但其实他当时就已经暗暗记下了我们缺少什么,次年初就利用他第一次去香港的机会,为我们买了21吋的日本彩电。这在当时绝对属于超级的“奢侈品”,价格远远超过我们当时结婚的全套家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走进岳父的内心世界,才发现岳父“静思”的缜密程度超乎想象。时间还在1989年,岳父还仅有64岁,就为子女郑重地写下了“遗嘱”。其中有一条我记忆尤深:我死后不要通知远在外地的子女前来奔丧。那种冷静和缜密,实在是我不能想象的。2008年岳父又写了补充的“遗嘱”,从去世后的每一个细节,到骨灰的存放,直至最后的海葬,都交代的一清二楚。能够这么对待自己身后事的老一辈,有几个能这么豁达,又这么细致 ?
  
   二、“天下思”
  
  在岳父的千思百虑中,要理出个线索来也不是件易事。但是首先想到的是他的开阔的胸襟和博大的情怀。岳父真是个貌似极为平凡的人。他退休时虽然已是一所职业大学的副校长,但行政级别也不过正处级。按照世俗的眼光,这个我在40岁就混到的官职,对于一个60岁的老人不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吗?但是,岳父却不是一个能用世俗眼光来衡量的人。他的胸襟,他的眼界,可不是一个处级干部所可能拥有的。在我与他最后一个回合的电子邮件往来中,我还在为国内的政治体制改革耿耿于怀,他的眼光却远远超过了国度,姑且原信照录,来看他是怎样“天下思”的:
  
  向群:估计你应该回家了。希望有时间让你好好地休整一下,使体力恢复。目前中国是内外交困,压力很大。我们这个国家确实是底子太薄,包袱很重。官员腐败、社会风气不好、分配不公等等问题成堆暂且不说。单就今年来连续不断的自然灾害已让搞得大家焦头烂额。近来,美国又变本加厉地联络韩、日、越南等国南北围堵,现在最需要先解决的还是外交解围的问题。国内的体制改革只能慢慢来。美国人说,你中国没有盟友。算一算的确如此。只有朝鲜可算是,但又是一个经常给我们人惹麻烦和增加负担的盟友。地理环境复杂和历史遗留下来的周边边界纠纷问题,也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我们这一两代人。还要经历诸多苦难呢!只能耐心接受磨难。
  
   这是岳父8月26日写给我的最后一封电子邮件,距离他去世只有十天!岳父就像个睿智、先觉的预言家,已经洞悉了我们马上要接受的苦难,那就是他的离去。
  
  
  
  
  三、“国家思”
  
  在岳父的思虑中,对国家的忧思和惦念更为深沉,这从上面那封信已可略见一斑。更可从他归国前后的心态来追寻。在岳父06年写的《我的生命历程》中可以看到他归国前——
  
   “我发现订购的几批香港三联书店的书刊被邮局检查了,没多久,县政府的督学就来学校检查,并特地对我经历和到山打根后的活动情况进行了查问。我预感事态还会发展,隔了不久,果然县政府下达通知,取消我的教师执照并勒令我出境,同时要我到县政府去。一位华人职员拿出一本英国政府的法令书,指着其中的一条条文对我说,我因触犯社会治安条例,县政府才作出这样的处罚。我二话没说就离开了。当时,我姐姐、姐夫以及一些家长和校董还极力劝说我不要回国,要帮我转移到菲律宾或印尼,但我还是坚持回国。
  
  也可以看到他归国后——
  
  “当时,我思想很单纯,政治上也毫无保留地相信组织,因为我认为在山打根期间我的所作所为都是爱国爱党的,没有违背组织原则的行为。但没有想到组织上对我这段海外政治历史始终存疑,没有作出结论,于是要我办理重新入党手续,党龄只能从1954年算起。在当时极左路线思想指导下,由于海外工作经历没有结论和海外关系较多的缘故,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难免要接受审查,文化大革命中还被作为特嫌,正式立案审查。这段政治历史悬案,到了1979年才得到平反,有了明确的结论,随后,组织上才追认我1948-1954年这一段时间的党龄。
  
  作为一个归侨,岳父历经磨难,却没有“你爱祖国,可祖国爱你吗”这样的疑问,真正做到了“一百年不动摇”。
  
  岳父对国家的思虑是朴实无华的。岳父去世后,我从他的“已发邮件”中惊讶地发现,几乎是每隔四五封信,就有一封是岳父写给《厦门晚报》的,内容都是“市民建言”,从环境到交通,从教育到医疗,事无巨细,却与百姓息息相关。这使我想起电影《五朵金花》中的“管闲事老叔”,可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呀!如今都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样的“管闲事老叔”真可谓绝无仅有。
  
  岳父对国家的思虑,还表现在他自己的身体力行上。记得86年春节我回厦门探亲,时任鹭江职业大学副校长的岳父在家接待正校长。后来才知道那位叫“肖峰”(谐音)的正校长是市领导兼职,岳父是名副实正的常务校长。这位同样平易近人的正校长在家里谈论最多的是挽留岳父不要马上退休,可一向谦和的岳父在这个问题上却是态度异常坚决。这和当年各级干部“恋栈”、到了年龄不退形成鲜明对照。或许岳父早就看到干部终身制对国家的危害,坚决响应当时最高层人物提出的废除终身制的号召,一过60岁坚决退休。尽管那倡导者和他选中的接班人都没能身体力行。
  
  四、“家庭思”
  
  
  
  岳父对于家庭的深思熟虑,是我在他的万千思虑中感触最多的。在他还没有建立自己的小家庭之前,就已有了对家庭的重负和忧思——
  
  “按当时政策规定,我在山打根工作期间因为是私立学校,不能算工龄,须当作刚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计算工资,每月人民币49元。这么低微的工资要养活六口人(父母亲、两个侄女、淑英和我),谈何容易。而我回国剩下的钱又不多了,过了几个月后,我就开始变卖带回来的东西,如:手风琴、车胎等。这样可以补贴一阵子。”(摘自岳父《我的生命历程》)
  
  这显然是在1952年岳父回国后的日子里。1954年岳父在这种经济状况下建立自己的小家庭,其窘迫程度可想而知。但是岳父留给我的印象却是昂扬的精神。岳父晚年时,我曾和他在电子邮件中反复讨论“精神人与物质人”、“物质的负面作用”之类的话题,岳父虽然奉行“中庸之道”,但从他的身体力行,我却感到他是一个非常之极的“精神人”。所谓“精神人”并非不食人间烟火,而是重精神而轻物质,这体现在他对家庭的每一个思考之中。在94国际家庭年时岳父用平实的文字写下了他的切身感受:
  
   “我们收入不丰,财产共有,就使现在有点储蓄,也都是通存通兑自由支取,没有“私房钱”,也从未因为花钱的问题产生龃龉。一直到现在两人都离退休了,就越是感受到“老来伴”相依为命的可贵,谁也离不开谁。”(摘自岳父《我的家庭》)
  
  很显然,岳父对家庭的思考更多地偏重于精神生活,对于家庭成员的精神世界尤为重视:
  
  “我们对孩子说教不多,但我们对待工作,对待亲友、同事、邻里,对国家、社会的态度,都问心无愧地给孩子们留下较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她(他)们品德、思想、性格上的形成过程中,打下较深的烙印。我们并不刻求儿女成龙成凤,只要求她(他)们能做一个为人正直,身心健康的公民。
  
  在家庭物质生活得到逐步改善的同时,应该更要重视提高精神生活质量。
  
   (摘自岳父《我的家庭》)
  
  从岳父晚年多次出境旅游的游记中,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岳父更欣慰的是那些有家人、子女相伴的行程。一向内敛的岳父在游记中毫不掩饰自己的思儿之情。虽然寥寥几笔,已足以使读者感受到他与儿子同游的快乐,与儿子分别时的怅然若失。如果没有文字,这样的精神世界外人是无从知晓的。
  五、“子孙思”
  岳父不善言辞,他对子女的思念大都寄托于书信之中了。我最早看到的岳父家信是写给妻子的,字如其人的工整端庄,字里行间没有任何官话、套话,但是从思想到生活的关心却是无微不至的。
  岳父的这种思念是毫无偏袒地分派给每一个子女。我的妻弟《在父亲送别仪式上的讲话》中讲到:
  “我二十岁时独自一人到美国留学,虽然那个时候家里在经济上不能给我很大的支持,但父亲是我巨大的精神支柱。我在美国的七年时间里,父亲坚持一、两周给我写一封信,可我却偷懒,一两个月才回一封。让我无比感动的是,事隔十几年后,父亲仍然保留着我的每一封回信,并将六十多封信输入电脑刻入光盘送给了我。他说从这些回信中,可以看到我自己的成长。”
  自从我从1985年走进妻子的家庭,岳父就没有把我当外人,引用他后来的文字是“视如己出”。无论我在逆境时,还是在顺境中,他都一如既往地关心我,用同样工整的家书感化我、帮助我。在诸多的来信中,我记忆最深的一句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把我从偏执的心态中,带到一个可以自我调节的宽广世界;也使我终于理解了岳父的宽宏和豁达来自何处,这不就是被说的神乎其神的“世界观”吗?岳父却是在劝导我度过心理难关时平易地道出,大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自从岳父学会了电脑打字后,我和他的通信似乎更加频繁了,交流的话题也就越发广泛起来。在岳父走后我打开他的“已发邮件”,虽然信箱遗憾的只保留了他2004年以后写给我的邮件,但数量却可数以百计,字数近十万字。内容大到前面提及的天下大事,小到一个电影的主题思想,我们都能倾心交流,毫无长幼之分:
  “向群:我下载了《和你在一起》的片子看了,它的确是一部好片子,但主题是启发人们如何去对待和培养有天赋的人才。小春是一个富有音乐天赋而且感情极其丰富的孩子,秉性朴实。他爱音乐,而且是为爱好而拉琴,不追求名利。他同情莉莉的遭遇而又非常感激莉莉对他的关爱,出自真情的感激,所以他卖掉提琴买了大衣给莉莉,这样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不应苛责。他最后舍弃参加比赛可能获得成名的机会而追到火车站为他爸爸演出,可见他是如何理解音乐的,是如何富有人性和亲情的。这样的孩子,如果有名师指导,将是个极其纯粹和出色的音乐家。当然,这个讲法是太理想化了,在当今的商品经济社会,要摈弃一切功利是很难的。目前许多家长之所以拼命、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能够成龙成凤,说穿了,就是希望借此达到改善家庭命运的目的。当然,这也无可厚非,只是,必须采取正确的办法和途径。”
   我不同意岳父对影片主题的理解,回信中直言我的理解(信略),岳父再次回信:
   “向群:你对这部片子的理解比我深刻,“强调精神世界的无价”和珍视亲情应该是它的主题。至于独生子女普遍缺乏“感恩”的意识,我也同意这个看法,但其主要根源还是在于父母身上。父母的过度关心、过度照顾,造成了孩子以为生活就是这么容易,应该这样享受的错觉。在尽量给予物质照顾时,缺少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因此,不但养成孩子们追求享受,大手大脚花钱的坏习性,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因而,也就不会“感恩”,甚至不体谅父母的艰辛和不知孝顺双亲了。我们说,再穷也不要穷了孩子,那是从孩子需要呵护的角度来说的,现在的问题是应该强调:再富也不能富了孩子,这是从培养孩子健康发展的需要来说的。孩子各方面都不成熟,的确需要呵护照顾,但必须让他们能体察到生活来之不易的现实,培养善于珍惜一切的思想。”
  一个长辈,能在晚辈面前这样坦诚自己的短处,这种胸怀的坦荡,毫无颜面和虚荣的顾及,是年过半百的我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
  岳父对我的偏袒也是让我铭记心底的。记得还是在女儿出生的1986年春节,我回厦门探亲。恰逢岳父的几个老同学也到厦门聚会。年三十那天,岳父按照传统的习俗,要在家中宴请亲朋好友,一同“围炉”,准备年夜饭的任务自然十分艰巨。但是那天白天,岳父又要陪老同学去鼓浪屿游览聚餐,还特别提出要我也一起去。岳母提出要我留下帮助准备年夜饭,我也表示要留在家中帮忙,岳父却坚持说我来厦门一次不容易,要我和他们一起去游览鼓浪屿。最后以岳母的不情愿妥协促成了我的那次鼓浪屿之行。这件看似很小的一件事,却充分体现了岳父对我的偏袒,因为家中所有的子女,包括产后不久的妻子,都忙了一整天,帮我岳母准备年夜饭,而我这个“外姓旁人”,却优哉游哉地和长辈们一起游览了美丽的鼓浪屿。每当我与妻子发生冲突时,即使是明显的我的不是,岳父也从不责怪我,而且是公开地偏袒我,为我的错误找种种理由,对妻子反而是责之越切。岳父的无私和为别人着想,让我每每想起都感动不已。
  岳父的惦念,不限于子辈,更甚于孙辈。特别是对远在千里之外的外孙女,关怀之情真是润物细无声。他们之间的交流,已经完全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充分达到了心灵的默契。女儿对外公的依恋,正像她在《翻开外公外婆这本书》中说的那样:
  “我和外公外婆虽然是隔代人,但却能无话不谈。我的许多“秘密”都能向他们倾诉。追根溯源,只能归结于外公外婆的人格魅力,就像灿烂的夕阳,“温馨又从容”。
  所以当女儿听到外公病危的消息时,不顾我们的劝阻以及学业的紧张和旅途的周折劳顿,坚持从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赶回了厦门,为她最敬爱的外公送上最后的一程。
  六、“幽思在心 思思动天地”
  岳父的万千思虑,在绝大多数时间里都是萦绕于心底,盘旋于脑际。从宏观到微观,事无巨细,从质量到质量,跨越天地。直到他最后发病、去世,主治医生告诉我是心因性的大面积脑梗,我都认为是与他的“幽思”性格完全吻合。无论是天下风云大事,还是子孙生活小事,岳父都用他平和的心态、严谨的逻辑、睿智的方式和朴实的情感去思索,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足以感天动地,更不用说思索的内容和结论了。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多年前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个故事。那是岳父的外孙履行成人礼之际,外孙写给他父母和外公外婆一封信,字里行间不乏对自己少不更事、顽皮贪玩的忏悔。一直对这个外孙忧思在心的岳父,抓住这个机会,让我们每一个与这外孙同辈或上辈的亲戚,给这个外孙写了一封信:
  “今天,我们都要去参加XX的成人宣誓仪式,他为此写了一封向我们表态的信,写得很动情,可能有些触动了,但这只是感性的,还没有上升到理性,希望你们三人(指妻子、女儿和我)也在今明天给他写些祝贺和勉励的话,再促他一下。”
  岳父自己并不出面,他或许感到自己这个隔代人的说教不会奏效,而是以这种巧妙、自然的方式,去感化教育自己的外孙。这些信件岳父一直保留在他电脑专门的文件夹中,而我们这些当事人却都早已淡忘了。当我在岳父去世后又检出这些信件时,深深地为岳父的忧思所震撼:
   “向群:你给XX的信会给他有所触动的。的确,澳洲对成年人那种约定俗成的做法,很有独特的好处,这是向动物学习的。动物为了求生存,为了增强自身抗拒自然侵害的能力,逼得它们非这样不可。而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今天。因为生产能力和抗拒天灾的能力大大增强了,因此也就渐渐地使自身的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消失了。更不值得称赞的是作为父母的,对子女的爱护走进了误区,爱得过头了,结果适得其反,过犹不及。xx的出现众多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此。这次,那么多亲人都来关心他,触动他,……xx的本质和智力并不差,但做长辈的总是想以自己的愿望和意志来塑造他,加上目前应试教育的疯狂,使他成为“牺牲品”。我觉得他生活得很压抑,过多的压力,使他逆反的心理更强烈,什么话都听不进去。今后,他走进社会,一定要经受一番艰苦的蜕变过程,如果能经受得住,就会有所成就,否则也可能沉沦。”
  我想岳父的外孙如果能够重温这些信件,再次感受一下他外公的良苦用心,实在没有不发奋努力、拼搏人生的理由。
  还有对他们爷爷全无印象的孙女和孙子,他们的的名字全是爷爷起的。开始我们都对这两个名字百思不解,后来才知道这看似平常的名字“于飞”、“于铭”,是他们的爷爷从《诗经》中选出的。且不说爷爷对孙子孙女寄托了多么深厚的期望,单就是这份寻觅与思索,就足以感动几代人。只可惜岳父没有了却看到自己孙子出世后样子的愿望,时间仅仅差了一个月!
  七、“倾情四方”
  岳父虽然是一个幽思在心的人,但却完全不妨碍他把朴实饱满的情感毫无保留的洒向四方。作为一个卓有成效的教育专家,受惠于他的学生究竟有多少,我想他自己也数不清。一位在岳父早已退休后才结识的老画家,在为岳父写的挽联上,第一句就是“教育家”。我问其缘由,他说我第一次到厦门和你岳父逛街,不知有多少他的学生和学生的子女尊敬地向他打招呼。只这一个细节,就足以说明他真是“桃李满天下”。
  岳父对学生的深情,真可谓从他执教的第一天,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从他退休后重返曾经执教过的山打根所受到的隆重欢迎,以及退休后私下寄钱捐助贫困地区学生足以印证。
  前者有岳父自己写的游记:
   “越靠近山打根,我的心情就越复杂,有如影视上看到的首次回大陆探亲的台胞所表现的心情,心想不知展现在我面前的将是什么景象。经过45分钟的航程,进入候机楼大厅后,朱迪告诉我出口处已有学生来接机了,我大步跨出门厅,完全出乎意料的竟有20多位学生拉着一幅写着“热烈欢迎郑克成老师莅临山打根访问”的大红布条列队等在大门口,面对着这些既陌生又熟悉的面孔,听到众多亲切的问候,热情地握手,我激动得热泪涌流,思绪万千,不知该说些什么好。”
  后者有《厦门日报》记者的报道:
   “5年前家里突然收到一张800元的退款单,上面写着‘查无此人’。只有郑老先生明白其中缘由,收起退款单,忧心忡忡,‘没收到,也不知孩子现在怎么样了。’
  原来,郑老先生读报时,看到一对云南的小女孩,父母相继离去,姐姐面临辍学,妹妹也上不成学。郑老先生照着报纸上说的地址,给那对小女孩汇钱。
  退款单出现,家人才知道父亲私下资助孩子,至于资助了多少孩子,家里人都不很清楚。家里保姆的女儿从初中到高中直至考上大学,每学期郑老先生都会给一笔额外的助学费。
  还有一次,郑老先生从电视上看见,山西左权县革命老区的一些孩子因家庭生活困难没有上学读书。他和老伴买来书包,带上助学金,徒步送到红十字会。后来受助孩子回信说:寄来的书包是全村最好看的。他只是希望孩子们能读上书,这也是一个以教育为终身事业的老人心中,最简单的信念。”
  八、“夫妻情”
  岳父与岳母的一往情深,是我们亲眼目睹,感触尤深的。对此,我借女儿之口,在《翻开外公外婆这本书》中直抒胸臆:
  “当我亲眼看到他们一起闻鸡起舞,同练太极拳;携手同行,到菜场买菜;同为校友期刊写稿、编辑;同赴海内外,探亲访友、游览观光,就仿佛看到这风云变幻的50年,他们是怎样同甘共苦,风雨兼程的 。相濡以沫50年,恩爱如初情意绵绵,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而这个奇迹,却是朴实无华、多思少言的外公和毫无城府、心直口快的外婆,用他们平凡的一天天积累、创造出来的。爱情,这个千古之谜,在外公和外婆的身上却变得这么浅显易懂,完全无须高深的理论和强词的雄辩。我有时觉得,外公和外婆已是身体力行为我上完了爱情这一课;有时又觉得,这一课需要用一生去亲身体验........”
  
  
  (待续)
  
  
  
  
  
  
  
  
  
  
  <楷体_GB2312>六、“幽思在心 思思动天地”
 浏览:1310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10/10/10 7:59:14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女儿阿红清明祭奠(收藏于2011/4/4 11:29:44
郑小衍七律 心香一瓣祭世叔(收藏于2010/12/19 14:02:32
严向群思与情(下)(收藏于2010/11/27 16:12:21
严向群思与情(收藏于2010/10/10 7:59:14
女儿昭红父亲,在我心中(收藏于2010/9/28 19:15:11
阿东在父亲送别仪式上的讲话(收藏于2010/9/25 9:47:13
严向群人生最悲时(收藏于2010/9/25 9:07:09
吴佳丹郑爷爷(收藏于2010/9/24 21:24:21
纪华盛君子之交淡如水(收藏于2010/9/24 21:21:18
王友釗憶克成(收藏于2010/9/24 21:19:56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严向群思与情(下)(访问2311次)
郑克成我手写我心(十九)(访问1833次)
郑克成我手写我心(二十八)(访问1622次)
阿东在父亲送别仪式上的讲话(访问1451次)
女儿昭红父亲,在我心中(访问1436次)
吴佳丹郑爷爷(访问1391次)
郑小衍七律 心香一瓣祭世叔(访问1362次)
严向群思与情(访问1311次)
郑克成我手写我心(之十)(访问1221次)
王友釗憶克成(访问1148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4 16:33:20
zhangzhi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4 11:47:23
丹丹文选评论(评论于2010/10/18 12:59:20
berberxd文选评论(评论于2010/10/9 0:42:15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