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千秋家国梦__南国风-冯云山纪念馆
千秋家国梦

关于冯云山生平几个疑难问题的考证

邢凤麟 宋 杰

  
  近几年来,随着太平天国史研究的逐步深入,有关冯云山问题的探讨也取得了新的进展。但是,由于冯云山牺牲得早,有关冯云山的资料比较少,一些疑难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宄解决。
  
  一、冯云山是否参加汉会
  
  有的学者根据西方教会档案的材料,断定冯云山1848年在香港加入了普鲁士传教士兼翻译官郭士立(即郭施拉)组织的汉会。以后,冯回到广西桂平等地又建立了六个汉会的据点。这种说法,值得怀疑。
  首先,冯云山并未到过香港。据《太平天国起义记》和《太平天日》所载,他于1843年皈依了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1844年偕同洪秀全“出游天下”,从花县出发,历经广州、顺德、南海、番禺等地,均未涉足香港。冯云山与洪秀全1845年6月到广西贵县赐谷村停留三个月。同年9月他与洪秀全分手到桂平,10月到古林社,次年新春进入紫荆山。直到1848年1月之前冯云山从未离开过广西更未到过香港。1848年1月他被捕入桂平监狱,直到是年l0月获释出狱。先是回到紫荆山,后才返回家乡广东花县。在花县期间,他经常在禾落地村附近的三堆石与洪秀全“谈论广西拜上帝会事”,共商起义大计。因此可知,在1848年,冯云山也无涉足过香港的事实。所谓1848年冯云山在香港加入汉会的说法,在时间和地点上都与史实不相符合。
  其次,冯云山选择桂平作为发动起义的基地.并创立了拜上帝会,这已为大量的史实所证明。从1845年至1847年间,冯云山经过几年的努力,在紫荆山创立的拜上帝会早已“远近驰名’,却不曾闻有汉会组织的传说。如果把几年前已创立的拜上帝会.说成是1848年所谓汉会的据点,这在时间上显然是历史的颠倒,在组织上也是查无实据的附会。
  目前我们所见到关于冯云山到过香港的记载,是出于陈徽言于1853年所著的《武昌纪事》“杂论”一文。文章记述说:“冯云山亦花县狮岭客民,英夷乱后,居高州香港授读,展转入夷教,久之,言‘欲往粤西传教’,夷厚赆之,遂以其金广结莠民,故今贼众晨夕赞美耶稣,七日礼拜,与西洋天主教无异”。查鸦片战争失败后,曾在香港授读和洗礼者,是洪仁玕,而不是冯云山。据《冯云山胞弟冯亚戍供词》所说“冯云山即冯乙龙,向在家教读”。冯亚戍是冯云山生活在一起的胞弟,他提供的第一手材料与韩山文的《太平天国起义记》的记载完全相同。这应该是可信的.所以,陈徽言所记冯云山在香港授读入教.是缺乏事实根据的,恐是洪仁玕在香港授读入教之误。
  同时,冯云山在广西创立的拜上帝会,其组织具有完整的独立性。当时有人诬说拜上帝是“从番”。冯云山援引中国诗书中称上帝者有20余条,证明“一切上帝当拜,古今大典”,驳斥了“从番”的妄说。他和洪秀全在《天条书》中反复申明:“妄说上帝是从番,真正凡人愚且顽。”正如《李秀成自述》中所说的,他们“本海滨之人,素知洋人反复,故不与之合伙。”事实上冯云山在广西创立的拜上帝会.与西方宗教团体并无任何组织上的联系。因此,所谓1848年冯云山在香港加入郭士立的汉会,并受派遣入广西建立据点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二、冯云山是否主张东进图粤
  
  有人认为金田起义时期,太平军的战略方向是北上推翻清朝,而冯云山与洪秀全则主张东进图粤。北上与东进之争,反映了太平军领导成员在起义初期的战略分歧与矛盾。这个分歧,造成了太平军在金田起义后的徘徊不前,从而延误了北上推翻清朝的战机。这种看法值得讨论。
  论者依据是新发现的史料:《谨将匪探李进富即李二供单录呈》,其中供单中说:
  “(一八五一年)二月初八日败仗,小子大哭,……打算要从后路双鬓黄坡两界头窜回,便抢船只,一路抢掠到广东花县去安身。因大头子(冯云山)二头子(洪秀全)都系花县人,暗中也有人在广东传教。他们原说东省做东京,此处为西京,到去兴旺,大家享福不用说的。万一打败仗.也好投到英吉利国去。……广东花县我们会自愿去者少,不愿去者多,各人已心恨头子。”
  论者认为冯云山和洪秀全力主东进图粤,是因为冯云山和和洪秀全树广东人,熟悉广东情况,并对广东的天地会寄以厚望,认为可以一呼百应。而且,冯云山,洪秀全与杨秀清之间有矛盾。杨秀清是本地人,富于谋略,又得到广西会众的支持,冯云山和洪秀全不能不正视这个问题。只有东进图粤,主客互易,杨秀清的地位才会根本动摇.同时,论者还认为,从战略观点上肴,东进图粤的优越性很多,在地理上,大军沿西江而下,势如破竹,在兵源上,广东三合会众多,在物资上,珠江三角洲富饶,对外贸易繁盛,在争取外援上.不能借兵也可购买军火,在外交上,若能争取外国人同情,则可起到孤立清朝的作用。
  
  这种说法,不能认为完全是臆断。太平军初起,确有东进作战的军事行动。问题在于太平军东进的战略意图是否为了图粤?我们认力,太平军东进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图粤,而是为了策应广东信宜凌十八的起义军,同时为了接应洪秀全.冯云山的族人及广东的拜上帝全信徒。凌十八及其弟凌廿八曾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 “受洪秀全、冯云山感动,加入拜上帝会,往来两粤,受命在信宜传教立会”。从1850年7月至1851年4月,凌十八领导广东信宜起义并进军广西玉林.在此期间,太平军于1851年1月中旬东进江口,并在这一带停留近两个月。在时间和态势上均与凌十八起义队伍互相策应。与此同时,即1850年“五月(阳历六月),秀全遣江隆昌及另有王盛爵及侯昌伯两位兄弟带信回花县召其全家来桂”。第一次接应洪秀全,冯云山等族人来广西的时间是在金田起义之前,当时除洪秀全的眷属之外,其余多未能到广西。所以1851年1月中旬太平军东出江口时,又第二次“派人回粤召集洪冯两族人及在粤之信徒往桂加入太平军。……”(洪仁玕)乃偕五十人,或为洪冯族人,或为友人,一同西上。殆抵浔州时,乃闻悉太平军已弃营他去”,他们不得不折回花县。清吏派军队到洪冯家乡捕捉村人.掘毁祖坟,“仁玕挚云山长子及一侄再赴广西。此次清吏之防守及盘查比上次尤为严密,彼等不得已又折回粤东。可见太平军东出江口与最初前后两次派人回广东花县接应洪冯眷属是密切配合的。1851年6月至1852年?月是凌十八撤离玉林回师信宜的时期。1851年7月凌十八由信宜北上攻占罗镜,同年9月太平军由思旺北上攻下永安.两军再一次靠拢。1852年4月太平军拟东出昭平。清军拚死拦截,深怕太平军与凌十八起义军会师。 6,7月间太平军出广西,入湖南道州时,又多次派人南下到广东连州探路。此事显然是为了与凌十八起义军取得联系。所以,凌十八在罗镜最终失败后,太平军再无东进广东的军事行动了。另一方面,太平军永安突围前,“至一八五二年秀全之使者江隆隆昌再次回粤,携有函件召集各族信徒入桂,约会于永安。”结果,江隆昌领导洪冯族人及其他信徒在清远的谷岭起义失败,第三次接应洪冯眷属的计划仍未能完成。永安突围时太平军拟东出昭平的计划,显然是与接应谷岭起义一事息息相关的。到湖南道州后,太平军企图入广东连州,其中除策应凌十八起义军外,仍与接应谷岭起义队伍有关。由此可见无论在时间上、地点上或是作战的方向上,都表明了策应凌十八起义军和接应洪冯族人,是太平军金田起义后几次东进的直接原因。
  
  同时,当时的形势也不具备图粤的条件。首先,洪秀全、冯云山选择图谋大业的基地,不是广东的花县,而是广西的桂平等地。他们认为花县拜上帝会会众势单力薄,“不能立足。”;“最好到广西,广西山多人野,最好招集英雄,买马聚粮”。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这个计划,而另提出东进图粤的战略目标。其次,所谓东进图粤,广东三合会一呼百应的说法,也只是一种推断而巳。早在道光末年,广东三合会因难于立足,已纷纷向广西转移。况且洪秀全并无厚望三合会的想法,反认为“三台会更卑卑不足道矣。凡三台会人们,如不舍弃旧习而皈依真教,则不容收纳”。即便在广西,太平军东出江口时对天地会虽有一定的争取和联合,伹并没有作为依靠的力量。再次,洪秀全,冯云山在金田起义前后,三次派人回广东花县,只是接应眷属来广西而不是布置他们的族人和信徒在广东伺机策应或静待太平军东下取粤,这也可以作为洪冯并无图粤的一个佐证。复次,太平军当时还缺乏必要的作战条件。金田起义伊始,太平军尚没有水师,而随军家属的人数比义军多达6、7倍,粮食供应十分困难。缺乏粮草加上没有船只,东进广东是不可能的,更无可能顾江而下,势如破竹。事实上,1852年9月太平军在平南大败向荣清军时,曾获得大批弹药粮草等战利品,还获得一些船只。如果洪秀全.冯云山有东进图粤的计划,这是一个有利的时机。可是,洪秀全,冯云山却率领太平军沿湄江支旒鼓浪北上。这是太平军并无图粤打算的又一个证明。最后,关于在金田起义时期,洪秀全,冯云山与杨秀清之间存在严重矛盾的说法,恐是夸大之词。太平天因起义之初,大敌当前,如不团结一致,是难于生存和发展的。事实也尽如此,从金田起义到永安封王。洪秀全颁布了一系列的《天王诏令》,都得到杨秀清的密切配合,可说是“同心同力同打江山”。这一点,连清方也不得不承认:“首逆数人,起自草莽结盟,寝食必俱,情同骨肉。且有事聚商于一室,得计便行,机警神速,故能成燎原之势。
   ”清方这个说法,即使有夸张处,但不可否认,从中反映了太平天国前期领导集团比较团结一致的一些实际情况。
  事实证明太平军初起东进的意图,不是为了图粤,而是为了策应凌十八起义和接应洪冯族人来广西。可惜均未能实现,这对太平军初期的军事行动,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影响。
  
  三、冯云山是否《太平天日》的作者
  
  关于《太平天日》的作者,史学界的看法并不一致。有人认为《太平天日》为洪仁玕所作,主要根据是《太平天国起义记》和《太平天日》内容大致相同。《太平天国起义记》既是洪仁玕所作,则《太平天日》也应出自洪仁玕之手。也有人认为《太平天日》应为冯云山所作,主要理由是太平天国占领南京前的官修信史,前由冯云山执笔,后由曾钊扬、何震川编撰,《太平天日》写的是1848年前拜上帝会的早期历史,应为冯云山所作。我们认为,《太平天日》为冯云山所作的可能性比洪仁玕所作为大,证据如下:
  《太平天日》和《太平天国起义记》都是记载洪秀全早期的革命活动,在内容上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在西比较一下《太平天日》和《太平天国起义记》又有许多曲显的区别,这些区别正是两书出自不同作者的证据。
  —是关于洪秀全升天受命的故事,《太平天日》的记载最为详尽,在篇幅上比《太平天国起义记》同此内容的记载几乎多达十倍,而且故事性强,神话色彩浓,富于感染力。洪秀全升天受命的故事,首先是由洪秀全自己编造出来的,随后,“冯云山又从而愆之”,并在组织拜上帝会的过程中大力宣传,扩大影响。所以,在贵县传教时,当地群众都相信洪秀全“乃上天特派到此传真理与彼者”。《太平天日》所大书特记有关洪秀全升天受命的故事,和冯云山在紫荆山所大力宣传的关于洪秀全升天受命和夹有杨云娇升天的故事如出一辙,而洪仁玕为参与紫荆山拜上帝会的创建,因而不可能有杨云娇灵魂升天—类传说作为附会洪秀全升天
  受命的故事。因此,把《太平天日》说成洪仁玕所作,显然不如断为冯云山所作更有说服力。
  二是关于洪秀全、冯云山“出游天下”的记述。对此事的记述,《太平天日》比《太平天国起义记》具体的多,尤其是历经地点,前者甚为详尽,公开列出26处地名,包括一些偏僻的村落,都记载得一清二楚。同一史实,《太平天国起义记》得记述都比较笼统粗略,具体地名址提到清远一处,其余全是虚写。《太平天日》对“出游天下”的记载如此具体详实,正好说明它的作者应是冯云山而不是洪仁玕。因为冯云山是洪秀全的同游者,自然知之者详;而洪仁玕则未经其事,故知之者略。
  三是关于紫荆山创业的史事。1844至1847年冯云山在紫荆山创业的活动逐年记载。地点的变迁、人事的更迭,《太平天日》都一一作了交代,甚至连那些人迹罕到的山冲也记述甚详。而《太平天国起义记》对于同一内容,只有寥寥数语:“冯云山留在紫荆山一带,逾数年,尽心传教”云云,时间,地点,人事都比较笼统简略。这和上面分析的是同一道理。
  四是反孔问题。《太平天日》中编写皇上帝鞭挞孔子的故事,写得有声有色,波澜起伏,十分生动,反孔的思想也比较激烈。而《太平天国起义记》对同一内容的记载,则称孔丘为孔子,说皇上帝“斥责孔子,谓其于经书中不曾清楚发挥真理。孔子似自愧而自认其罪”。只有寥寥数语,言词比较温和。《太平天日》和《太平天国起义记》反映出来的反孔思想是有程度上的差别的。这也正好说明《太平天日》的作者是冯云山,而不是洪仁玕。1843年花县立教时,洪秀全、冯云山首先撤去塾中的孔子牌位,教人不事邪神.不拜孔子,因此丢了教席。他们的反孔态度很坚决。而洪仁玕在清远教读,“小心软弱,觅听友人之劝,许其学徒拜事孔子,惟其自己则不拜而已。”洪仁玕虽然反孔,却有保留。由此可见,《太平天日》的作者与其说是洪仁矸,不如说是冯云山更符合人物的思想实际。
  王重民先生1935年从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中校录传回《太平天日》时认为:“以韩山文《太平天国起义记》校之,盖即洪仁玕所撰也”,这个结论.是值得怀疑的。从上面两书内容的比较中,我们认为《太平天日》作者应为冯云山。当然,《太平天日》一书于1862年铜版印行时,可能经过当时总理朝政的洪仁玕“手自删润”,但我们不可因此就把它说成是洪仁玕所作。
  
  四,冯云山的生年
  
  冯云山的生年,史无明文记载。关于冯云山的年龄,记载也不一致。近人有说冯云山比洪秀全略小岁把,也有说比洪秀全年龄还大。这些说法,值得商榷。
  现在所能见到的资枓,比较多的记载是冯云山30余岁。例如,《盾鼻随闻录》说:“冯云山……年三十余岁”。《金陵癸甲记事略》说:“伪南王……年三十余”。《洪大全供出盗营逆匪名单》说:“冯云山,三十三(岁)。”《万大洪安民告示》说:“冯云山……年方三十二岁”。根据以上几种记载,冯云山的年龄约左31岁至33岁之间。
  《冯云山胞弟冯亚戍供词》说:“兄弟两人,哥子冯乙龙(即冯云山),年三十余岁。”冯亚戍供词作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所说的冯云山年龄,与上述几种记载也大致相近,应该说是比较可靠的。但三十余岁只是一个概说.咸丰元年洪秀全38岁。说冯云山比洪秀全略小岁把,即37岁,显然与冯亚戍仁词以及其他记载说的相差较远,因而这是不大可能的。
  但冯亚戍供词中自称他“年34岁”。我们可以肯定,冯亚戍所说的他自己34岁,在习惯上应是指虚岁,如按足岁计算应该是32、33岁。冯云山的年龄稍大一点.大约33、34岁。再参照同一供词中所说的,冯母胡氏五十余岁,如果把冯云山的年龄说成与洪秀全相差岁把,甚至比洪秀全的年龄还大,则冯云山与其生母胡氏的年龄仅相差十几岁,这恐有违常理。况且,洪秀全与冯云山是表兄弟,断无表弟冯云山的年龄比表兄洪秀全还大之理。
  1851年时冯云山33或34岁,据此可以推知,冯云山约生于1817年至1818年间。1852年冯云山牺牲时,正是34——35岁。
  
  五、幼南王考遗
  
  《金陵省难记略》记载萧朝贵和冯云山战死后说:“两贼有子,皆袭父号。”关于幼南王,洪秀全诏旨和幼主诏书中也多次提及,有的同志已经指出,太平天国后期参政的幼南王,并不是冯云山的亲子,而是萧朝贵的儿子肖全福。这个结沦是可信的。其论据是从太平天国庚申十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幼主诏旨,与十一年二月十七日天王诏旨中称呼的对应位置考证出来的。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即洪秀全为什么不是指定冯云山的亲子袭位幼南王,而是指定肖朝贵的儿子肖全福袭位幼南王呢?对于这个问题,必须作进一步的解答。这里就此作一些补充说明。
  据《冯云山胞弟冯亚戍供词》所载,冯云山有三个儿子,即长子冯癸芳、次子冯癸茂、幼子冯癸华。冯云山胞弟冯亚戍也有一子一女。冯云山的子、侄是否参加太平夭国起义或到了天京?这是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如果没有,则袭封幼南王者不是冯云山的亲子或侄子就可以断定。
  金田起义前后,洪秀全。冯云山一共三次派人回花县接带眷属,均未成功。1851年“冯云山之叔伯某、其母、其弟、及一幼子均被捕入狱”,“云山之妻匿居于(清远)谷岭……卒被捕,解往广川,与云山其他族人并下狱中。”“云山之长子与侄随仁玕再次谋入桂,亦不得成功”,旋折回,“云山之长子冯亚芳(即冯癸芳)逃至广州,为铁匠学徒。……”被侦出而被捕入官。”可知1851年时,除了冯云山的次子和侄子外,冯云山的长子,幼子及其余眷属均被捕入狱,他们都末参加太平天国起义,也未到达天京。只有“冯云山次子随其堂兄弟亚树出亡,经过多少困难卒得机会于一八五二年七月随罗存全牧师至上海”。他们费尽周折希图前往天京,但最终由于道路为清军阻隔而不能实现,冯云山之侄子冯亚树“回去香港后来在彼处染病身故”。据此可知,冯亚树也未曾到达天京。冯云山之次子冯癸茂,在上海隐姓埋名,“不知怎么样,党人(小刀会)认出那年纪较轻的青年(癸茂比亚树年小)是南王冯云山之子,他们即迎接他入城,花了五百大元买一匹骏马,让这小王爷骑上,在城内游街,很为吵闹高庆。”不久,上晦小刀会被清军残酷镇压,“在被杀者之中有南王之幼子(应为次子冯癸茂,)但清军究不知其为谁也。”冯云山次子冯癸茂死于上海乱军之中。据此也可确知,冯癸茂也未能到达天京。
  综计冯云山一族,其伯叔死于狱中;其母、妻、长幼子被清方捕捉,生还无日;其侄子病死香港,其次子在上海丧生。没有一人跟上金田起义的队伍,也没有一人能到达天京。因此,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袭封爵位的幼南王,不是冯云山的亲子。
  
  
  
 浏览:842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7/6/24 6:26:16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冯云山冯云山诗 附赏析(收藏于2007/6/24 6:55:43
清江水发表点感慨(收藏于2007/6/24 6:52:18
朱雀之殇祭云山 于6月10日(收藏于2007/6/24 6:51:24
子非鱼七律-南王千古(收藏于2007/6/24 6:48:43
苏双碧论冯云山(收藏于2007/6/24 6:43:54
应声茶客天国寻踪之洪秀全冯云山故乡寻踪篇(收藏于2007/6/24 6:38:12
史式洪冯访石达开考(收藏于2007/6/24 6:35:11
梁昭紫荆山上说“从头” ——兼谈《太平天国》电视剧取材的偏向(收藏于2007/6/24 6:33:19
陈周棠关于冯云山的家庭情况与后裔问题(收藏于2007/6/24 6:31:14
邢凤麟宋杰关于冯云山生平几个疑难问题的考证(收藏于2007/6/24 6:26:16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陈周棠关于冯云山的家庭情况与后裔问题(访问1481次)
王庆成《天父圣旨》、《天兄圣旨》和太平天国历史(二)(访问1395次)
钟文典冯云山传(访问1389次)
百度冯云山吧网友讨论:再议设南王不死(访问1032次)
苏双碧论冯云山(访问960次)
王庆成《天父圣旨》、《天兄圣旨》和太平天国历史 (前言)(访问911次)
邢凤麟宋杰关于冯云山生平几个疑难问题的考证(访问843次)
冯云山冯云山诗 附赏析(访问842次)
梁昭紫荆山上说“从头” ——兼谈《太平天国》电视剧取材的偏向(访问804次)
子非鱼七律-南王千古(访问794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林风翔(评论于2009/3/16 13:03:40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千秋家国梦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