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县沙芜小学1962届同学聚会 2018年7月7日,沙芜小学1962届同学聚会在嵩口赖流明家中举行,所有健在的6位同学全部参加聚会。 我是清流县余朋乡蛟坑村人,1959年余朋公社的完小拆并到沙芜小学,我到沙芜小学读四年级,当时四年级有54位同学。第二年即1960年,全国农村遇到了罕见的大饥荒和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同学们被迫陆续缀学,到1962年六年级时只剩下我和彭发源、赖流明、陈宣才、陈长松、陈水英、赖瑞香等7位同学。两个公社(乡)并在一起,有几十个大队(村)和本沙芜居民户子弟都在沙芜中心小学就读,毕业班才7名学生,可见在困难时期的农村文化教育的状况是多么的凄凉。小学升学考到上坪与赖坊小学的一起考,当时清流县只有一所中学,录取三个班共130余人左右。沙芜小学只有我和赖流民、陈长松同学被录取,陈长松因家境困难,没来读。赖流明读完初二,回家务工,我初中毕业后,也回乡务农。 同学虽少,但离开校门后,就各自一方,只知道陈水英同学在十多年前已病逝,其他同学没有联系。前些时候,我在联系清流一中62级初中同学时,得知赖流明得了轻度脑梗阻,在家休养。我于6月30日前往嵩口看望赖流明同学,因不知赖流明家住何处,由同学带到赖流明儿子开的店铺,再由他的儿子带到家里,和赖流明见面交谈后,得知彭发源和赖瑞香也在嵩口,并由他儿子把他俩都邀请到赖流明家中会面,四个老同学首次见面,并商议把陈宣才、陈长松二位同学联系上,一起邀来,全班健在的同学就到齐。陈宣才同学我有电话,我们经常有联系,就是陈长松同学没有电话,但知道他住在田源。彭发源和陈长松在读书时是共洞口大队,熟悉人较多,经过仔细回忆后,彭说他可能有陈长松弟弟的电话,若能联系上陈长松弟弟,就能联系上陈长松。三天后,彭发源果然通过陈长松的弟弟联系上陈长松,再由我联系陈宣才,约定7月7日大家到赖流明家里聚会。 7月7日上午10点半,各路同学都齐聚在赖流明家,陈长松和他妻子一起来,同学中他年纪最大,是1943年生的,我和赖流明年纪最小,也七十岁了,同学们离开校门足足56年,能在这里全班聚会,真是没想到,是缘份把我们聚集一堂,大家心情非常高兴,共同回忆那愉快的校园生活时,也触发了当年用野菜充饥的辛酸情景,家中父母为了不让我们像其他同学一样中途缀学,千方百计地把搞到的一点少得可怜的粮食让我们带到学校去吃,可是由于长期没有油腥见面,越是没有吃就越会吃,天天半饥半饱,个个面黄饥瘦,上课无精打彩,心里老想着挨到放学就有饭吃了,当时最大的企求就是渴望三餐能吃饱饭。我们都经历了饥荒的痛苦,但我们不幸中的万幸,就是没有中途缀学,尽管是只有小学毕业和初中毕业,但当时在农村都是最高的文化水平了。同学们现在都是爷爷、奶奶,儿孙满堂。各自畅谈交流自已的人生历程及沧桑变化,我们都是本地人,大家都讲沙芜土话,沟通起来更有亲切感。相隔时间太久,大家都有说不完的家常事,相聚时间太短,只能互相留下联系电话,遗憾的是六个同学中只有我一人有用微信,他们都是用老人机,没有微信。但这次有约定以后每年要聚会一次以上,每人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都要互相通报。 大家都庆幸晚年赶上人民生活小康、科技快速发展的好时代,并互相勉励保重身体,快乐地往前走,愉快地欢度幸福的晚年。 |
浏览:554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