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陈公忠钦纪念园区__铁枝红蕊,笑傲冰霜
陈公忠钦纪念园区

记忆中的沙芜中心小学

陈英贤

  记忆中的沙芜中心小学
  陈英贤
  1959年,我在沙芜公社蛟坑大队读完三年级后,转到沙芜中心小学读四年级。沙芜中心小学创办于1936年,原名清流县沙芜国民学校,后改为清流县梦溪中心小学。学校设在矶头村刘希贤家。解放后,学校搬到沙芜牛家墩,更名为清流县沙芜中心小学,是沙芜方园五六十里地唯一一所六年制公办小学。
  牛家墩有一座木质结构的关帝庙。学校将古庙改造后,再增建土木结构的平房教室和老师宿舍及厨房等。古庙正厅做礼堂,左、右厢房做学生宿舍。古庙前面建二排教室,间隔20多米。左边教室为一至三年级,右边教室为四至六年级。古庙后面是老师宿舍,左侧一排屋是校长室、老师办公室及厨房。学校左侧角后面的天然草坪上,有篮球场、跑道,和跳高跳远的沙坑等。草坪左边有三棵大枫树,树上有小鸟做窝,早上还可听到小鸟在树上欢乐地歌唱。
  学校位于九龙溪畔。九龙溪河面宽约300多米,空气清新,风光秀丽。河对面是灌尾村。河中间有个四季长青的沙洲小岛,岛上有各种鸟兽出没。河中经常有艄公唱着长号船歌撑着木排顺流而下,直奔永安。沙芜是九龙溪畔清流通往永安的重要码头,是工农业生产资料及生活所需用品的集散地。明、清以来这里就是繁荣的商埠之地。解放后街上更是商店林立,有供销社、航管站、搬运站、手工业社、木材采购站、卫生院等等,是公社所在地。当地的居民户超过农业户。
  沙芜中心小学设有一至六年级6个班,学生200多人,男多女少。四年级以上的女生基本上是本地居民户户口。老师12人。校长黄进聪是惠安人。生源来自沙芜公社管辖范围内的各个大队(村),除了本地沙芫和附近矶头、铁石村外,其他村距离学校近的六、七来华里,远的二十多里,而且绝大部份学生都要过溪渡河。
  沙芜沿河上游5里远对岸的秋口、水东村从秋口过渡,铁石、洞口、堑坑、龙地、罗口、上坪、白塔等村从铁石渡头过渡。要是遇上刮大风下大雨,或是涨大水,为了安全起见,渡船都停渡。所以遇上特殊天气,这一带的学生都不能正常来校上课。蛟坑、余朋、芹溪、芹口、荷坊这一带的学生要五次经过弯弯曲曲的流入九龙溪的蛟溪河。春雨季节,往往行至溪河边,发现山溪突然涨水过不了,只好绕道荷坊、途经旧场,多行七、八里,才能到校。大岭、汶潭的学生按正常路线走,也要经过蛟溪河。如溪水暴涨,就绕道从矶头过桥走,要多走三里多路。只有东坑、旧场方向的学生沿着陆路可达学校。当时的所有的寄宿生都是星期六下午回家,星期天下午挑着一个星期的米和菜,风雨无阻地赶回学校上课。求学之艰辛,所有过来人都深有体会。
  我们原先在村里读初小一至三年级时,一个老师要教三个班学生的所有课程,各村老师的资质也参差不齐,有民办的,代课的,有的老师甚至才小学毕业。学生读书只是死记课文而已,基本上没接触过课外知识。从乡下各村来沙芜中心小学就读后,大家对学习环境的巨大变化都深有感触。首先是老师都具有师范毕业的资质,一个老师只教一门课,而且讲解清晰,学生都能听懂易接受。我到了沙芜读书后,第一次看到过《中国少年报》之类的报刋和当地同学带来的小人书、连环画等。乡下来的同学都感到新鲜,争相传看。沙芜中心小学还有村初小没有的操场、篮球场和乒乓球桌等设施,可以有机会参加学习和锻练。县里的电影队时而会到沙芜免费放映露天电影。大家都每场必到,非常兴奋。班主任叶增华老师是教语文的,知识渊博,表达能力很强,还经常给我们讲故事,给我们增添了许多课外知识。四年级时,给我们讲了《红孩子》、《林海雪原》等故事,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
  四年级以上的班级一个星期有半天的劳动课。除去一些打扫卫生和种植少量蔬菜外,基本上都是上山砍柴。沙芜砍柴要跑到五、六华里远的大山上才有柴火可砍。一个人抬一根,小同学抬小的,大同学抬大的,各自量力而行。抬回来后,还要安排砍断成60公分左右一节,劈开,晒干才能烧。
  沙芜小学一至三年级生源都是沙芜本地和附近矶头村、灌尾村的。四年级以上的生源来自公社范围内所有各村的。当年(1959年)四年级54人,整个教室坐得满满的。但半年都没到,就有学生陆续辍学了。原因是遇上灾荒,农业户分配的粮食越来越少,家庭已无法支撑子女继续上学。到了1960年,饥荒更加严重,辍学的人越来越多,到六年级只剩下7个人了。7 个人中有3个是本地居民户(居民户每人每月国家有24斤大米供应)。最终全公社农业户十多个村庄小学毕业才4个人,中考考上清流一中的只有2个人。
  当时农村文化人极其稀少,就连小学毕业生也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一是农民不重视,认为读书无用,只要懂得记个人工数(记帐和记工)就行了,因此一般读到三、四年级就不让读,回家下田做农务。二是那几年正好遇上灾荒,家中无法支撑子女上学。三是农村重男轻女思想严重,沙芜小学的女生几乎都是本地居民户的女孩。从乡下到沙芜小学读书的女寄宿生一个都没有。那几年从沙芜小学毕业的学生除少部分升上一中外,其余大部分回村务农。但基本上都得到村里重用,如先后担任大、小队干部、赤脚医生、电影放映员等。沙芜中心小学在文化缺乏的五、六十年代,为农村的发展培养人才,作出了贡献。
  2025年1月10日于清流
  
 浏览:130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25/5/3 14:15:37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陈世卿文化研究会安砂望远堂重修竣工庆典致辞(收藏于2025/9/27 19:59:15
陈世卿文化研究会柏亨瑞峰祠秋祭庆典致辞(收藏于2025/9/27 19:56:41
陈英贤我的婚恋历程(收藏于2025/8/30 4:30:27
陈英贤艰难的读书生涯与半生奋斗历程(收藏于2025/8/26 16:06:44
陈榕珍我父亲的坎坷人生(收藏于2025/8/25 13:30:30
陈英贤我的苦难童年(收藏于2025/8/21 10:12:45
陈英贤请辞卸职在员工大会上的告别讲话(收藏于2025/8/21 9:07:58
陈英贤捡来的猪崽(收藏于2025/8/14 8:16:05
陈英贤蛟坑村六十年发展巨变(收藏于2025/8/12 10:09:45
?陈英贤贫农代表(收藏于2025/8/12 10:04:03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陈英贤父亲的苦难人生和我的坎坷历程(访问5388次)
陈英贤我的家乡(访问3197次)
王海演我记忆中的陈忠钦(访问3096次)
陈舒智北大总裁班学习心得(访问3043次)
陈舒慧愉快的春节(访问2867次)
李金旺我的故友—寅嘉(访问2836次)
陈英贤给父亲上香的留言(访问2737次)
王海演陈忠钦辞世二十年祭(访问2592次)
陈英贤纪念父亲诞辰81周年(访问2589次)
陈新明沉痛哀悼挚友陈忠钦(访问2501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太棒了!(评论于2010/1/2 0:28:44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09/6/3 23:06:31
清钦阳光我爱我的家乡余朋(评论于2008/6/27 11:22:32
访客昨天的故事(评论于2007/11/8 8:56:52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