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鱼米之乡的海宁地杰人灵,历代名人荟萃,诗人徐志摩便是其中很著名的一位。
徐志摩在浙江海宁的故居有两处,一为老宅,一为新居。老宅在保宁坊,即现在的西南河街;新居在闹市干河街。20年代,海宁街道排列恰似“非”字形,保宁坊在“非”字“右竖”的中上端;干河街则在“右上横”的中端。 老宅前临当年商业区,后靠蜿蜒的沙泗浜,有石埠可泊船。老宅共四进,一进是墙门间,停放轿舆。进墙门右侧的厢房是读书楼,藏书颇多,也是家塾所在,徐志摩在这里接受了启蒙教育。二进是正厅,厅前有一个较大的石板前天井。三进为徐志摩大伯徐蓉初一家住所。四进临近沙泗浜,徐志摩于1897年1月15日诞生在这一进的楼上。 这座老宅迄今已200多年,其间曾经战火。后来,墙门上包了铁皮,钉上密钉,这对墙门现今还在。1910年春,沈钧儒先生介绍徐志摩考入浙江最负名望的府中。至此,徐志摩在这座老宅里生活了整整14年。 新居建于1925年至1926年间,是一套红砖与灰砖相间的西式楼房,外形近似上海石库门,正楼共两层,楼后有露台,登台可眺望东西两山。徐志摩喜欢登台观景吟诗,《望月》等诗就是在这里孕育诞生的。楼上正房是徐志摩父母的卧室,东侧是他与陆小曼的卧室。徐志摩前妻张幼仪在离婚后,被徐志摩父亲认作寄女,仍住在徐家,并辅助徐家掌管钱财。张幼仪的卧室就安排在西楼。 这是海宁第一座洋房,有些建材来自德国,室内有电灯、浴室、冷热水管,但没有卫生间,仍沿用马桶。房子是西式的,家具仍是中式的。以客厅为例,有红木长台、红木八仙桌、红木太师椅、红木高脚茶凳等。长台上除座钟、瓷瓶外,中间还放着香炉、蜡钎。徐志摩房内全部为西式家具,家具漆成粉红色,床是铜床,墙上有梁启超题词。据老辈回忆,徐志摩曾手题一匾“恨卿来迟”,是送给陆小曼的新婚礼物。 徐志摩处于新旧交替时代,其家庭也体现了这样的变迁。老宅反映了一个封建聚族而居的大家庭特色,新居则有点“资产阶级化”了。张幼仪离婚不离家又体现了徐家特殊的人伦关系。所以,新、老两宅的保留与修复都有其各自的价值。 1926年,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后,按照徐父的旨意,婚后必须南下与双亲共同生活。不久,徐志摩夫妇就住进了这座新宅。有人说,一旦“红袖添香”就做不出文章了,徐志摩偏说不信。但事实证明,徐志摩婚后诗文“产量滑坡”。 徐志摩一度有过隐居海宁的想法。菊花、黄酒、河蟹足以逍遥;艳妻、棋琴、诗文也足慰平生。每日翻译三四千字,也聊可度日,过一种“草青人远、一流清涧”的超然生活。但不久,孙传芳部队扰乱海宁,家家闭户,一宿三惊,徐志摩夫妇为避兵乱,被迫移居上海。从此,他们很少回到新宅居住。 新中国成立后,徐志摩故居的老宅为众姓所居,新宅也移作他用。改革开放后,海宁市政府将新宅的房产发还给在美国的徐志摩之子徐锴,徐又将新宅赠予市政府。 为了尊重历史,纪念诗人对新诗的杰出贡献,开发海宁的人文景观,1998年12月,海宁市政府决定将徐志摩在干河街的新宅列为市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决定修复徐志摩故居(新宅)。目前,修复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计划第一期工程在今年海宁国际观潮节(农历八月十八)前完工,并对外开放。 |
浏览:2446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