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4号馆文选__陈然烈士传略 |
十二《彷徨》杂志 一九四六年夏天,国民党反动派终于公开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疯狂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全国性的内战爆发了。与此同时,反动派对其统治区的和平民主运动进行血腥的镇压。国民党政府在五月间发布了“维持社会秩序临时办法”的法西斯法令,严禁罢工、罢课、集会和游行示威;六月间在各地大肆逮捕反内战的工人、学生和市民,七月间又封闭进步的文化团体、言论机关等一百余处,并公开屠杀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这时重庆的形势也日益紧张。十八集团军办事处还在重庆,党的机关报----《新华日报》也坚持出版发行,但针锋相对的斗争越来越尖锐激烈。报纸版面经常为抗议反动派扣发稿件而“开天窗”,送报的报童遭到特务分子的挑衅和毒打,有些读者也遭到迫害。一个黎明前的最黑暗的时刻来到了。 这时,南方局以《新华日报》的名义和陈然等同志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负责联系的同志经常向他们传达对当前形势的估计,要他们准备应付最坏的局面。 他们之中的一些人,在《新华日报》党组织领导下,曾办有一个通俗的自然科学刊物,叫《科学与生活》。其任务是通过刊物团结一批进步的科学界和技术界人士,以便万一和谈取得成功,可以利用短期的和平局面,动员一批科学技术工作者到解放区去。全面内战爆发后,这一任务是难以实现了。当时党组织指示他们,可以改办一个以小职员、小店员、失学和失业青年等为对象,以谈青年切身问题为内容的小刊物,借此联系群众,深入到更广泛的社会青年中去,执行长期荫蔽的方针,发展和聚集革命力量。 陈然和周围最可靠的一些青年积极分子在一起,反复讨论当前形势,研究了党给予的这项任务,一致决定筹办一个命名为《彷徨》的杂志。意思是:当前青年人都有许多苦闷和彷徨,大家共同来探讨解决的途径,内容避免明显的政治色彩,主要谈青年的一些切身问题,包括升学、就业、恋爱、婚姻……等等。形式上是“灰色”的,但内容是健康的,同时在刊物上设立“彷徨信箱”,征求“社友”,发展和读者的直接联系。以这样的形式和内容,接近政治觉悟不高,但对社会观实不满的青年读者,从中选择对象进行进一步的宣传和组织工作,以便在反动统治最黑暗的时期里,能长期隐蔽地进行活动。 这个计划得到党组织的同意和支持,并介绍了一些积极分子来参加。《新华日报》副刊编辑则负责将适合于《彷徨》用的稿件及作者转给《彷徨》杂志。从一九四六年十月,陈然等同志就开始积极地进行这个刊物的筹办。不久,原来的联系人调动干作,党组织就交由何其芳同志领导。在党组织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彷徨》杂志的创刊号于一九四七年元旦出版了。 《彷徨》杂志是一个公开出版的刊物,它和《新华日报》党组织的联系是秘密的。刊物的经费和全部工作都靠一些积极分子共同支持。他们有的参加写稿,有的设法筹集经费,有的负责联系印刷和发行,有的担任美术装帧和校对,除了原读书会的一些成员外,还有报馆组织介绍来参加的一些积极分子。因此,在这个刊物的周围团结了几十个进步的青年。但刊物的主要工作,则由陈然等几个核心分子负责。当时陈然担任了刊物的一项重要工作,即“通联”工作,其任务是和广大读者的通讯联系,答复“读者信箱”收到的来信,以及和本市读者的直接联系。另外,他还要负责到邮局去开信箱取信件,到新华日报馆去取稿件等等。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这项工作是危险的,但他机警、沉着、从容不迫、平易近人,担负这项工作是非常胜任的,同志们开玩笑地夸他为“我们的组织部长”。 《彷徨》杂志和党的关系只有几个核心分子知道。对当时的形势和刊物的方针,在陈然等核心分子中经过了多次讨论,取得了一致的意见。但在周围的积极分子中却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在筹办中发生了一场争论。争论的中心问题是在新的形势下应当采取怎样的斗争形式。有的同志认为避免政治色彩,就失去斗争性,办这个刊物没有什么意义了,有的反对以失学、失业、恋爱、婚姻等这些切身问题为主要内容,认为这样就和“黄色”刊物差不多了;有的主张办一个抒发“时代感情”的诗和散文刊物;有的主张办一个杂文刊物,要象鲁迅那样和反动势力作针锋相对的斗争。陈然根据党组织的意见,耐心地向这些同志作说服工作,使绝大多数的人支持了刊物的既定方针。 但是,在刊物将要出版时,由於封面的设计又引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这时多数同志赞成在刊物的形式上可以采取一些吸引读者的方式,设计封面的同志在封面上设计了一个大问号---“?”,以吸引读者;有的同志认为这种做法是“搞噱头”,“海派作风”,“太不严肃”……等等,又展开了争论。陈然坚定地认为:“原则性和灵活性要相结合,在形式上采取一点适应当前环境和读者水平的灵活性,是革命斗争所允许,也是必要的。”他的意见受到多数同志的支持,也得到党组织的赞同,刊物本着这个方针出版了。《新华日报》破例在头版显著位置,登出了一个大问号的《彷徨》杂志出版广告。 《彷徨》出刊后,立即收到大量的读者来信,他们诉说自己种种不幸的遭遇,摆出种种个人生活上、思想上的苦闷问题。陈然是有职业工作的,他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来担负《彷徨》的通联工作,他要答复所有的来信,经常为了答复一位读者的问题,和几个问志一起反复琢磨到深夜。 曾经有一位云南读者,是个失学失业在家的女青年,被家族逼婚而感到人生无味,企图自尽,读了《彷徨》,特意写了一封长信来诉说自己的痛苦,并希望在思想上得到帮助。陈然看了信十分激动。为了说服这位读者不要悲观,要坚决走斗争的道路,他写回信时,写了撕掉,撕了又写,一直写到深夜两、三点钟还感到不满意。他对别的同志说:“云南这么远,信件慢,如果一封信不能扭转她的情绪,万一真自杀了,我们就没尽到责任啊!”信寄出后,他一直叨念着不知道写的信能不能起到作用。半个多月以后,收到这位女读者深情的感谢信,陈然高兴极了,又去信给她鼓舞并替她出了许多斗争的主意。后来在女读者同意之下,又以杂志社的名义写信给她的一个懦弱的哥哥,鼓励他出来为妹妹说话,终于帮助这位女读者抵制了家族的逼婚。 “通联”工作发挥了作用,使陈然更加热情地担负起这项工作。不久,他按着党组织所指示的方向,开始在本市读者中交朋友,建立直接的联系,其中有几个在银行工作的小职员,在他的接近和帮助下,后来组成了一个小型读书会,并且经常捐款来支援《彷徨》的经费。从此,以刊物为引路的组织活动也开始了。 |
浏览:1842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