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4号馆文选__歌乐山烈士陵园新闻、介绍、游记、观感、述评及诗歌等 |
|
巍巍歌乐 世纪丰碑
大学毕业到深圳工作以来,每次打开相册,我都会思绪万千。对于我来说,一张照片就是一段珍贵的回忆。今天当我又一次翻开相册时,我的目光驻在我第一次戴上红领巾、庄严宣誓的照片上,神情肃穆的我身后是赭红色的花岗岩烈士群像,背景是翠柏和环抱的山峦,略显灰白的天空把整幅画面衬托得格外凝重。这张照片让我陷入了沉思,我仿佛回到了美丽的嘉陵江畔,回到了巍峨的歌乐山下,回到了那个炮火连天、血雨腥风的年代。 五十多年前的中国,是一个灾难深重的国度,当她蹒跚地走过近代百年的屈辱和抗日战争的艰辛后,国民党反动派又丧心病狂地发动了内战。山雨欲来风满楼,曾作为国民党陪都的重庆比之于硝烟滚滚的战场更多地笼罩在一种白色恐怖当中。1947年2月28日,国民党包围了重庆的中共四川省委和《新华日报》社,迫令全体人员撤回延安。中共重庆市委在陈然、蒋一韦、刘榕铸、吴子见等创办了市委机关报——《挺进报》。《挺进报》从1947年7月创刊后共出23期。 1948年由于重庆市委书记、副书记刘国定、冉益智等的被捕、叛变,造成地下党组织被坡坏。这就是著名的挺进报事件,当时直接被捕的有133人,他们中的大多数同志与抢米事件、六一大逮捕和“小民革”案中被捕的同志一起被关押在重庆军统集中营里,也就是歌乐山下的白公馆、渣滓洞中。一群共产党的优秀儿女,被囚禁在暗无天日的牢房中,经受了种种非人的折磨,惨绝人寰的毒刑。就在那皮鞭的撕咬、鲜血的飞溅、枪弹的呼啸、烈火的焚烧中,正义和邪恶、民主和专制、人性和兽性进行着殊死较量。 当我的思绪再次踏上这方土地的时候,似乎总是在找寻什么,罗世文、车耀先、江竹筠、许建业、余祖胜……一串串闪光的名字、一个个伟岸的形象在脑海中浮现,那是一种深深的震撼。 渣滓洞青灰色的墙头密布着蛛丝一般的小电网,院墙上写满了黄底蓝字的反动标语,上下两层的楼房更透着森森的寒意。就是在这样一个监狱里,我们的革命烈士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着斗争,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从什么年代起, 监牢呵,使成了反抗者的栈房! 在风雨的黑夜里 旅客被逼宿在这一家黑店 当昏黄的灯光 从签子门缝中投射进来, 映成光和影相间的图案; 英雄的故事呵, 人与兽争的故事啊…… 便在脸的圆圈里传叙。” 是啊,这是黑与白的对比,这是血与火的争斗。在那片小小的放风坝前,我分明看到狱友们为龙光章烈士举行的庄严而隆重的追悼会,听到他们齐声高唱国际歌的歌声回荡在歌乐山麓,甚至还能闻到烈士灵前花圈的淡淡花香。刑讯室的老虎凳上还留着陈然烈士不屈的身影,竹签上抹不去江姐殷红的血迹,沉重的铁镣锁不住的是烈士们那一颗颗炽热的红心。在这里无数英雄的共产党员面对死亡放声大笑,为了人民解放和革命胜利他们愿把牢底坐穿。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怎样一种气概!难道他们就不渴望自由,难道他们就不眷恋生命?决不是,他们比一般人更明白自由的分量,更懂得人生的意义!当敌人终于举起屠刀的刻,许晓轩烈士振臂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他们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用最宝贵的生命实践了对党和人民的诤诤誓言。 历史的长河滔滔翻滚,沐浴着新世纪阳光的歌乐山,早已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一帧帧照片、一件件展品,见证着一个不灭的真理:是中国共产党坚实臂膀把中华民族的丰碑訇然扛起,是中国共产党用她宏伟的构思,把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打扮得如此壮丽。 时光荏苒,相册里那张微微泛黄的照片陪伴我走过学生时代,走上工作的岗位,走向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我们是幸运的,不曾经历那沧桑的岁月,不曾走过那坎坷的道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沿着先辈铺筑的大道我们奋力前行,接过先辈手中的红旗,我们走向未来的步履更加坚定。他们坚强的灵魂开动了中国人民摆脱黑暗、驶向光明的航船;我们要将对先烈深深的景仰和沉痛的哀悼化为胸中燃烧的振兴中华的熊熊烈焰。 |
浏览:911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