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军老戏剧家傅铎同志于今年八月二十四日不幸逝世。他是在全国人民隆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离开我们的。傅铎同志是抗日战争的亲历者,是用戏剧来反映这场伟大人民战争作品写得最多最精彩的一位剧作家,他未能参加这一纪念活动,作为他的战友,我们在悲痛中尤其感到惋惜。
我认识傅铎同志已经六十多年了。当年虽不在一个单位,却共同经历了敌后艰苦的岁月,共同接受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熏陶,加以曾同驻一村同台演戏,心心早已相通。在抗战胜利前夕,他创作的著名歌剧《王秀鸾》已经风靡敌后,被誉为解放区四大歌剧之一。傅铎同志出生于冀中农民家庭,十分熟悉农村生活,十分熟悉群众语言,作为戏剧创作的同行,我一直对他心存羡慕。他的话剧代表作《冲破黎明前的黑暗》,酝酿于战争年代,完成于建国初期,是以冀中人民经历的残酷的反“五一大扫荡”为背景,描写敌后人民战争的一部力作;五十年代由总政话剧团演出,在军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曾获得1956年全国话剧会演的多项奖励,并被选入《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中国卷和《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戏剧卷,是我国描写抗日战争的话剧代表作品之一。此剧几十年来未见重现舞台,令人遗憾。这部作品曾较早被改编为同名影片,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第一部故事片。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不久前中央电视台播放了这部影片,影片中李大娘婆媳二人与负伤的闫排长相认一场依然能催人泪下。谁知电视台播放时,它的作者傅铎同志正在病榻上与死神搏斗。 傅铎同志描写抗日战争的戏剧作品,除了上述两部,还有《逃出阎王殿》等一批脍炙人口的独幕剧。六十年代初,又以震惊中外的平型关战役为题材创作了多幕话剧《首战平型关》。这一剧作曾是建国以来军事题材戏剧的一部重要作品。周总理看此剧时曾对傅铎等同志说:平型关是八路军挺进敌后打的第一个大胜仗,这一仗打出了八路军的威名,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可惜此剧后来因题材涉及林彪而封存,一直未能充分发挥其传统教育为我军建设服务的功能。七十年代初,傅铎同志又以抗日战争期间著名的沁源围困战为题材创作了多幕话剧《众志成城》。这是一部最能展现人民战争风貌的戏剧,却因为“文革”中荒谬粗暴的批评而未能演出。傅铎同志在《傅铎剧作选(续集)》“后记”里说:使作者有苦难言的是,“戏排出来了,却被戴上了三顶大帽子,一是沁源围困战曾被林彪称赞表扬过;二是沁源属太岳区管辖,而太岳区是薄一波、安子文领导的地区;三是围困战的前线总指挥蔡爱卿是彭德怀分子。”就这样,把这部表现人民战争伟力,鼓舞士气民心的戏剧判了死刑。当然,这些遗憾并未能掩盖傅铎同志的成就,作为我国剧作家中描写伟大人民战争的能手是大家都知道的。 傅铎同志的戏剧创作,并不限于抗战题材,他在担任总政话剧团领导职务的同时,还创作了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的多幕话剧《地下长城》、以海防斗争为题材的五场话剧《海防前线》、以反映社会主义建设风貌的独幕话剧《阳关大道》和七场话剧《雷锋》等。正如他自己宣称的,自己是“谨遵革命需要之命”的“遵命文学”的作者,“战争年代学得的为人民而创作,为人民所利用的艺术观已根深蒂固,社会主义时期也一如既往,毫不动摇。” 傅铎同志抗战初期投身革命宣传,并成为冀中新世纪剧社的主力。并入冀中军区火线剧社后,历任戏剧队队长、副社长、社长。建国后任总政文工团副团长兼话剧团团长,后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政治委员。1986年离休后,我们同在一个干休所,楼上楼下相邻十四年之久。一起参加各项活动中,更加深了对他的了解。他那谦虚质朴豁达开朗的性格,刚正平易幽默风趣的谈吐,深受同志们尊敬和爱戴。他担任支部书记期间,对同志们的关怀和领导学习的水平,更使我由衷地钦敬。他本是一位健康老人,不想竟因腹主动脉瘤破裂后致多脏器功能衰竭而辞世。作为一位忠诚的老共产党员。一位成果丰硕的老文艺战士。一位卓越的军旅剧作家,他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2005年10月1日 |
| 浏览:1145 |
|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