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谭嗣同(1865-1898),湖南浏阳人。字复生,号壮飞。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
少时博览群籍,并学习西方自然科学。鄙视科举,好今文经学,对魏源、龚自珍等极为称赏,喜读王夫之《船山遗书》。 早年入新疆巡抚刘锦堂幕,曾游历直隶(今河北)、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省,观察风土,结交名士,有“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之感。他发挥了王夫之的“道不离器”说,认为“器既变,道安得独不变?”为变法提出理论根据。 中日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振,在浏阳倡立算学馆,开湖南维新风气之先,并遍历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吸收新学知识。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入貲为江苏候补知府,供职南京,曾向杨文会学佛学,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慨。 他发奋著《仁学》。在哲学上提出“以太”为世界物质本源的学说,认为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关联、变化、结合和依存,都是“以太”的作用,并把“以太”这种沟通世界为一整体的作用叫做“仁”,而“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 他尖锐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纲常名教”,要求“冲决”一切“网罗”。对秦、汉以来封建专制制度的抨击尤为猛烈,痛斥封建君主是独夫民贼,认为君主专制是一切罪恶的渊薮,提出“彼君之不善,人人得而戮之”,有力地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又以资产阶级的国家观,论证君主与人民之间并没有天然的界线,君既由民根据需要共举,当可由民共废,主张君主不替人民办事时,人民可更换之。 在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同时,还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主张,赞美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其变法主张是:变科举以育人材,开议院以达下情,改官制而少其层累,发展机器工业,开采矿产,修筑铁路,制造轮船,改订税厘章程,出口货免征税厘,进口货加重征税,不准贩卖鸦片,禁止洋商入内地贸易,以巩固国防,福利人民,富强国家。 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 1898年,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抨击旧政,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当湖南新政遭王先谦、叶德辉攻击时,他表示即使“杀身灭族”也决不后退。 1898年8月,以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荐,被征入京。认为“朝廷毅然变法,国事大有可为。” 1898年9月5日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林旭、杨锐、刘光第同参新政,时号军机四卿。后党密谋政变,光绪帝传密诏康有为等,设法相救,他“拔刀以救上自任”。9月18日夜,径赴北京法华寺访袁世凯,请袁举兵相救。袁阳应允。20日袁回天津,当夜向荣禄告密。次日,政变遂起。25日被捕,28日与林旭等六人同时被害。临刑绝命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其诗作风格雄健,富有爱国精神。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 |
浏览:1406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