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义林奇遇九十年-纪念我的爷爷屈义林

义林奇遇九十年.第二部 国难•书生•厄运.第一章乡愁还共国仇煎


  第二部 国难•书生•厄运
  第一章乡愁还共国仇煎
  (一)在“统一抗战”的形势下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暴行逐步升级,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寇攻占了沈阳;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寇攻占了上海;1937年“七•七”事变,日寇海陆空军开始大举进攻中国。我国全国上下一致奋起抗战。中国共产党提出“统一抗战”的号召,成立了八路军、新四军。国民政府向日本宣战,展开了正面的及敌后的各个战场。从1937年直到1945年日寇投降,整整8年中,抗日战争的烽火照亮了全中国。
  
  一面是炮天炮连天、哀鸿遍野的祖国,一面是满目疮痍、水深火热的家乡。在我离开学校踏入社会的第一步,我很自然地决定走出象牙之塔,到我能为祖国为家乡出一份力量的地方去。
  
  1935年春,南京中国日报改组,《图画周刊》停办。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可以即时回四川。张书■先生为我画了一幅泼彩的“朱荷”,我到他寓所取画时,他深情地挽留我在中大任助教,他说:“徐悲鸿先生一定会同意的。”但是,思乡情切的我,竟未得与悲鸿师告别。我匆匆地离开了中央大学。
  
  “中国日报”副社长任觉五先生,新任中央军校成都分校政训科长,他约我到该校任教官,讲课外并绘绘了一套《中国历代国耻挂图》八幅,由军校印行。又绘制了大幅《日寇侵华地图》,悬在军的大门口。同时期,还写了两首《满江红》词,配岳武穆词典,由军校学生歌唱,词云:
  (一)
  浩气如虹,难自抑,捶拳顿足,翘首望,关山夜黑,同胞声苦。万顷田园归劫火;几多姊妹遭凌辱!看中国世代美山河,今谁主?投笔起,闻鸡舞,效先烈,追豪杰。莫白头徒悔,英年空度!国破谁家能独乐?人生百岁终尘土!正男儿立业好时机,收疆圉!
  (二)
  黄帝子孙,团结起,休再迟误!攀指算,百年往呈,血仇难数!孤岛已无遗族在,故都更见群魔舞。保和平永固在人群,从头做!军号响,战马怒。山可越,海能渡。要仇头痛饮,沙场歌去!闲把红刀磨白雪,笑看暴弹如春雨。听一声呐喊出长壕,擒倭虏!
  
  在这个时期,我和冯鹄、李荣两位朋友,自费发行了《青年人》半月刊,我任主编。其内容主要以幽默杂文形式,谈青年人的进修廉评论抗战大后方的形形色色。我们三人,骑自行车到新都桂湖边,朗读创刊号各自的写稿,互提意见,修改完善。以后每期用稿,大都如此讨论决定。《青年人》发刊后,很快在成都青年中引起广泛的兴趣。
  
  我和羊角先生(解放后任西安师大校长)曾有一次文字争论,争论内容,现在已忘去了。他在《大声》周刊上,我在《青年人》上,一来一往,争论不休。最后,由《大声》主编车耀先先生出面和解。车先生约我到“努力餐”聚会,适值我急性肠炎腹泻,车先生引我到特设小间,并为我亲揭马桶盖。那时我还不知道车先生是中共川西负责人,只觉得他是温文有礼的可尊敬的爱国人士。(临解放时,车先生牺牲于重庆渣滓洞)
  
  这时期,我曾兼任荫唐中学第二班的语文课,中华女中高班的图画。我的第一册诗词集《填海集》,由青年人出版社印行线装本。
  
  1937年秋,我由成都去到抗战中心的武汉。我很想作一名战地记者。
  
  国民政府已由南京迁来武汉。国共第二次合作的高潮来到。郭沫若会见了蒋介石后,在上海发表《伟大的会见》一文,现在来武汉荣任了军委会第三厅厅长。进步人士,如田汉、洪深、冼星海、李可染多人,云集军委会第三厅。全国大团结、大抗战的热烈气氛,笼罩着整个武汉。而另一方面,日寇的飞机却对武汉轮番轰炸,一日数起。我和朋友租住武昌的民间房舍,并无防空掩体,一到警报,只有到附近的土坎下暂避。有一闪敌机从我头上扫射而过。炸弹爆炸的震动,使我接着上树根的身体跳起尺多高。原来,距我数十米的小溪里,落下了重磅炸弹。躲在溪沟两边的几十个人,完全被炸死了!
  
  经过多方面的联系,我要求作一个战地记者的决心,快接近实现的时候,一个意外的原因被阴阻止了!在朋友们饯别的筵席后,在失望的激动心情下,写了两首七律,其一云:“公理和平一并倾,熏天寇焰逼京城。京鸿举国逃倭祸;屠狗谁人起义旌?欲唤国魂凭短笔,好从烽火作长征!离筵深愧空豪语:蓬岛樱花醉酒觥。”
  
  (二)西安•华山之游
  1938年夏初,我自武汉赴西安,车过河南的广阔平原,看见平原里许多农民正在耕种,过着和平的生活。而在黄河北岸与平京路沿线,日寇正在军压境,这里转瞬即将沦为战场。因此不禁放歌一首云:“高梁红、大豆丰,茫茫一片接蓝空。农人工作原土里,农人背如原土红。阳光遍照原土上,高粱、大豆、农人、原土,一片红光金■■。农人!农人!我欲吻尔背,我欲吻尔脚,尔是自然之主宰,尔是中国之主人翁!尔已酣睡数千载,尔今宜速起,逐延续群小,扬我国威东方东!”
  
  因任觉五先生之约,我在陕西省行政训练班任政治教官,兼管文娱宣传活动。曾以班的名义,请得陕北抗日救亡宣传队来班公演。该队共约40余人,衣着俭朴、演出热情。表演节目,多系新作抗战歌曲,其中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尤为感人。
  
  在西安街上,偶然邂逅着久别重逢的柳乃夫(即赵宗麟)。他籍属荣昌,兼有中表之亲,后同时入学南京中央大学。他在社会学系,因老乡李散之寄给他《红旗日报》等故,被中大退学,以后辗转去陕北延安。这回意外相逢,彼此都有许多话要说,因同往一小酒楼长叙。
  
  我俩对国共第二次合作都抱有很好希望,对抗战胜利都抱有信心。他说,在抗战胜利后,他仍希望回四川再见。谁知酒楼别后,很不幸,他在一次与日寇作战的渡河战役中牺牲了!临别时,他紧紧握着我的手说“再见”的声音,还清晰地响在我的耳边!
  
  1938年10月,陕西省行政训练班休假的时候,我决心往华山一游。但是,朋友们都说,日寇的战火打到潼关,而且华山治安很坏,都劝我慎重考虑,更无人愿意同游了。我想,华山是五岳中最奇险、最值得游览的名山,如果失之交臂,太可惜了!当我提着小行李走出院门时,老同事郑元瑞追来了,他说:“我同您去!”元瑞年逾五旬,喜欢作诗。我说:“很欢迎,华山的诗意很多啊!”
  
  当晚在华阴县城的一个小店住宿。店伙说,晚上如果有人敲门,切勿开门,谨防意外。我问这里没有保安队吗?店伙说,有保安,他们夜间都住进碉堡,不会出来的。我们明白了一切,但仍安心入睡。果然,半夜后敲门声大作了!我们只得坐以观变。敲门声响了好几遍,终于没事。早晨,我特意去看旅店的大门,原来是厚木板门加横杠铁锁,四边的围墙也比较结实。我和元瑞仍然决定,继续登山。我们想纵然遇着土匪,充其量抢走身边很少的一点路费罢了。
  
  从华阴县直到华山脚下,爬上千尺■,在青柯坪上小坐,可俯瞰渭水与泾水,然后迂回至北峰住宿。次日,沿苍龙岭徐行至中峰,途中多怪石古松,处处成画。游南峰后,回中峰五云庵住宿。入夜后寒气逼人,有小道士殷勤加添炉火,并送被盖。深夜,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入睡……
  
  黎明,有笙箫合奏声,■■不绝,自窗外传来。急起开窗,见天际云烟缭绕中耸出一楼阁,楼内群仙,彩服峨冠,或吹笙箫,或击铃鼓,或执仪器,低诵经声,缓缓徐行,绕楼周转。余惊以为梦境,谛视久不如故。旋问小道士,始知为中峰寺设坛诵经,以追悼抗日阵亡将士。此为道教之隆重法事,其仪仗之华贵雍容,尤有过于佛教者。
  
  自中峰迤逦至西峰顶,此为华山最高处。下俯潼关渡口,历历在目。西视群峰叠起,黄河曲流,有“一片孤城万仞山”之感。
  
  总计此行,徜徉七日,得诗八首,兹录其四:
  
  一
  细细天香若有闻,■高千尺卧斜曛。
  山前唤起惊秋鹤;床上招来出岫云。
  画笔有灵书宇宙;神经何事诵宵听?
  蓦思烽火群峰外,欲跨黄河扫敌军。
  
  二
  诸峰下望若儿群,历历■岩斧■纹。
  雪拥昆仑天外白;山连晋蜀陇中分。
  东排瀛海千堆浪,西拂黄河万叠云。
  我欲乘风问天帝:中原何故血痕殷?
  
  三
  万里天风下鹤鸾,几回生死报平安。
  人怀往事昏灯坐,虎啸空林积雪寒。
  战地烽烟闲处困,楼头花萼见时难。
  五云小道殷勤甚,数度添炉问被单。
  
  四
  雕龙画虎说奇才,烂额焦头认劫灰。
  饮啄随人愁里老,河山极目喜还哀。
  雅游愧非谢安屐,大石空余王猛台。
  且醉长安万杯酒,豪情雄略笑颜开。
  
  1938年深冬,陕西行政训练班快结束时,训练班的教务处长曾庆集(解放时任师长,代表成都军警起义),他对我素以老大哥自居,向我打趣地说:“义林,您未免太书生了!这里的扬州堂子(较高级的妓院),我们去过多次了,您一次也未去过!艺术家也要体验生活嘛!春节到了,我请客!您去看看怎样?”我觉得庆集的态度很诚恳,便决定同他去走一走。
  
  在那个较高级的堂子里,环境幽静,陈设雅洁,他坐下来打麻将。我却不会,枯坐一旁,即想离开。他们跟即为我请来一位小姑娘,说她会唱歌,年龄不过十四五岁,梳两个小辫子,眉目清秀,满脸孩子气,见人还有几分腼腆。我试着和她交谈后,才知道她是东北人,名凤云,“九一•八”日寇攻占沈阳后,她随妈妈辗转流离到西安已经3—4年了!她的口音,还带着东北腔。(别的故事都讲扬州话)。在大家的催促下,她便低声歌唱“流亡三部曲”,唱到第三片“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流浪,流浪,……”,晶滢的泪珠,充满了她的眼角,她不禁频频以手揩拭泪珠,在她的眼泪里,我想像到在东北,在许多沦陷区,千千万万的男女老幼同胞们,仍然继续处在亡国奴的流浪和悲痛中!事后,我写了一首诗,题目是《凤云》,全诗如下:
  
  凤云自是云中凤,小谪人间现妙身。
  娇艳不须匀粉黛;天真未解罹风尘。
  为言往事还如旧;欲赎囚笼愧说贫。
  一曲救亡歌夜半,凄凉家国共沾巾!
  
  (三)抗战宣传•青年夏令营
   1939年春,我由西安回成都。车过秦岭后,便看见岭南邱陵地带的一遍新绿,与陕西的黄土高原大有不同。但是,东到川北的昭化、广元,就有一群一群的年龄不小的孩子到汽车窗口前乞讨。他们大多骨瘦如柴,衣不蔽体。使我不禁深深地感触:祖国半壁河山,沦入敌手;而抗战的大后方,我的家乡四川,纵然资源丰富,却因内战频仍,民不聊生!因此,写了四句诗:
  
  浪迹归来又隔年,乡愁还共国仇煎!
  肥美斯民瘦,咎在人为莫问天!
  
  1939年冬,我开始担任三民主义青年团四川支团干事兼社宣组组长。省主席张群兼任支团指导员,任觉五任支团干事长。我的工作主要是抗战宣传和社会服务。抗战宣传组织有:青年通讯社、青年剧社、青年歌咏队及《四川青年》月刊。宣传内容,都以抗战建国为主。因为经费困难,各个宣传组织,都由各个大学的学生义务参加工作,教授义务指导。特别是歌咏与戏剧,还作过几次颇有影响的账灾募捐演出。社会服务的组织有:青年服务社、青年工读社及青年防空救护队。因为经费困难,服务工作很难作好。只有防空救护队,由许多热情的社会青年义务参加,曾作过不少救死扶伤的事情。
  
  那时,日机经常空袭成都,甚至一日数次警报。警报一响,救护队员们便集合到城边掩护,警报解除,救护队员们便进城分别作救护工作。有一次,日机地毯式轰炸成都,还低飞用机枪扫射,飞得很低,我清楚看见机内的驾驶者和射手。敌人竟如此地的放肆和猖狂!这一次,炸死炸伤的居民几百人,他们多半是居住城中心,没有出城躲避。特别是皇城四周及盐市口一带伤亡最多,丈多深的炸弹坑有几十处。这就是使人永远难忘的1942年的“7•27”惨案。
  
  “灌县青年夏令营”一共办了三次,从1940年到1942年每年一次,第二次的规律最大,由三青团中央团部书记张治中兼任营主任,四川支团干事长任觉五兼任副主任。三次夏令营,我均兼任教务组组长,主管教务设施及教师延聘接待等事。夏令营男女学生,由全川各大专校及高中选派优秀组成,第二次人数最多,约800余人。营地设灌县离堆公园。
  
  离堆公园,在灌县城边内外江分流处的一片高地上,江水抱流,古木参天,风景幽美而壮阔。在这个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作为夏令营营地,又作了一系列的必要的布置。在伏龙观前的一棵大树上,竖悬了一串大木牌的标语:“怒吼吧!中国的青年!”一进夏令营大门(即公元大门)便可远远看见。在公园内的树林中,搭起一座高大布棚作为大教室,可容800多人。这个教室的讲台后,横悬着一句标语:“知识就是力量!”在茂密丛林内十字路的中心,竖立一座“弹塔”,塔座四周分写着:“劳动!创造!健康!斗争!”在公园与外江紧接处,有一片沙滩,沙滩外即周年不断的外江江水。这一弯江水,即学生们的天然游泳池。这一片沙滩,即学生们野外讲习地。在这背临伏龙观高岩,远眺青城山蜿蜒东去的胜景前,竖立了两个标语牌:“欣赏自然!”、“征服自然!”我还为夏令营写了一首营歌,由中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管喻宜萱作曲。每当学生们整队由城内住地来营地时,或由营地返回住地时,他们都高唱着营歌:“谁是抗战的先锋队?我们!谁是建国的生力军?我们!……青天是我们的营帐,大地是我们的卧床,自然是我们的家乡,社会是我们的战场,……”,歌声回荡在整个夏令营高耸的林木上,歌声回荡在内外江奔流的怒涛声里,使人们感觉到:中国的青年,是不可侮的!中国的抗日战争,一定会取得胜利!
  
  夏令营讲课的教师们,都是聘请来的教授和专家,如:朱光潜讲文艺、蔡乐生讲心理、陈中凡讲文学、吴贻芳讲外国文学、谭平山讲国际问题、叶青讲时事、蔡绍序、客喻宜萱教音乐……等。这些先生们,都以他多年的学生素养,热情讲学,学生们受益不少。
  
  谭平山,早年曾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他对国际问题,掌握了很多资料,也有一些预见性。他说,日德意的法西斯联盟,迟早一定崩溃。他对国共第二次合作,很抱乐观。据闻,他当时从重庆来成都住家,是蒋介石特别安置他到大后方休养的。他满头白发,带着续弦的夫人及两个女儿,住在槐树街的一家小独院里。他肠胃虚弱,经常吃煮熟的红薯和洋芋。经济也不很宽裕,小女儿住金女大,也有时感到紧迫。他曾经以自己手抄的一本国际问题专著,请我托人转抄,这个受托者因家里的一次火灾,把这本专著付之一炬了!我感觉到,一位老先生的心血著作,经我手化为乌有,十分欠愧和内疚!但是,谭老先生仅仅叹一口气,并没有一点责难。抗战胜利后,我在重庆大梁子的一间小屋里会见他,他很兴奋地说,他即将到南京,形势大好,并劝我也出川为佳。自此一别,便未重逢。在一篇报道中记载道,解放后,谭平山与毛泽东见面,谭流泪满面,诉说种种。毛泽东并未研究,只同意他参加民革,继续工作。我觉得,在这几十年这国漂零的动荡生活中,在党派斗争的现实漩涡中,一世清贫的谭老先生,是一位洁身自好的长者,也是一位相信书本的政治场中的书生吧?
  
  叶青,本来的姓名是任卓宣。他曾任中共要职,被国民党特务抓获后,枪毙复活,于是一反原来立场,以列列主义批判马列主义,以唯物辨证法批判中国共产党,并著书立说,招生纳徒,成为著名的中国托派。毛泽东曾指名批判他两次。因此,他更受到国民党当局的重视。他此次来夏令营,是上级指派的。由于他语言犀利,时带幽默,在夏令营沙滩晚佞的自由论坛上,颇受到部分学生的欢迎。他离开夏令营后,蒋介石曾召见他,并派他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的宣传部部长。国民政府出走台湾,他随之继续担任此职。但因政治形势大异,其影响可能也不大了。
  
  这段时期,我曾帮助上海影人剧团以“四川省战时乡村服务团”的名义到四川各地演出,(乡村服务团是四川省政府主办的战时乡村服务组织,我曾任该团教师。)影人剧团演员有白杨、宗由、金山等10余人。他们平时住在青城山下的长生宫,演出时到各县,生活比较清苦,志趣还是很活跃。
  
  这段时期,我又曾代表省政府,约同表演谐剧的王永梭,到泸州慰问抗日归来的青年军。永梭当场作多次表演。
  
  (四)在中训团党政班第三期
  1941年春,我被调参加重庆中央训练团党政训练班第三期的“受训”。
  
  中央训练团的团长,由国民党总裁蒋介石兼任,教育长由军委会负责人陈诚兼任。党政第三期是当时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党政高层官员的集中训练。调训了各省市党骨干及各省市厅级以上官员,为期三个月,地点在重庆复兴关,(即从前的浮图关)。我是以三青团四川支团干事兼组长的身份参加“受训”的。
  
  从党政训练班第三期的布置和训练内容看来,不仅富有抗战气氛,而且反映出当局励精图治的精神。
  
  当时的复兴关上,还没有安装自来水管。在登复兴关陡坡的石级路旁,高高矗立着一个标语牌:“一滴汗!一滴水!”因为训练班的用水,全靠人工担运。这个约200米长的高坡,蒋介石也经常下轿步行,于是一切大官贵人也随之下轿步行了!
  
  在训练宫地大门内的广场边,竖立一块高大的标语牌,上面写着:“挺起胸膛!竖起脊梁!”这个标语的含义,显然不仅仅指一个人的躯干,它要求每一个受训者,要作起朝气,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作一个为国家、为人民而有作为的公仆!在蒋团长的讲话中,也联系着阐发这一点。
  
  远从华北、华东、华南各个沦陷区,迂回跋涉而来的受训者,他们在小组发言中,谈到他们艰辛曲折的抗敌工作,使人十分感动。每天早晚,全体人员在广场集中时,都要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即今“国歌”)和“游击队歌”,歌声震荡缭绕在复兴关上,使人感到战时首都重庆的无限悲壮!
  
  到党政班来讲话的,除了各院部首长的工作传达外,还有国民党的元老,如戴季陶、于右任、陈果夫等人。又有不少全国知名的大学校长,担任小组讨论指导员,如罗家伦、臧启芳等人。看起来,这个党政像,好像是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小小缩影了。
  
  党政班快结束前几天,团长蒋介石召见部分受训者个别谈话,我是其中之一。当我被通知时,我想,他是一位全国各党派(包括中共)公认的抗战领袖,他又是一位集国民政府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唯一人物,纵然这次谈话有几分形式,为了国民民族的前途,我应该直陈无隐。但是,同时我又感觉到,国民政府的层层贪污腐化的根源在于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犹如孙猴子钻进了肚子里面,希望别人剖腹治疗,行吗?我怀着这种矛盾的心情,走进蒋介石的个别谈话室。一看,陈诚和康泽(三青团组织处处长)已经坐在家里。
  
  蒋介石很客气地叫我坐在他对面的椅子上,并且问我:“你对这次训练有何感想?对抗战国建国有何建议?”
  
  我回答道:“对这次训练,我的感想很多,对抗战建国的前途,我十分担忧!”
  
  蒋笑着说:“你可以详细谈一谈!”
  
  我看见旁边陈、康两位的紧张神情,我觉得我的话不宜太露骨,我只概括地说:“外国人骂我们中国政府是‘贪污、腐化、无能。’我看,贪污是根源。因为贪污,所以腐化;因为腐化,所以无能。古人说:‘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所以要医治腐败,必先从行政实体本身作起。所以说:‘治人与’与‘治法’,必须相辅相行。‘治人’,尤为首要。……”将微微点头,谈话匆匆结束。
  
  在结业典礼的会场上,出现了一个动人的场面。余纪忠代表受训学员致词时,他比拟中国危亡,犹如勾践复国,多难兴邦,要上下一心,卧薪尝胆。言词间,声泪俱下。蒋介石对此,频频以手巾掩鼻。全场数百人,也随之哭泣抹泪,甚至有放声大哭者。余纪忠,是中央大学社会系1934级同学,曾一同抗日请愿。党政政结业后,他调任西北及东北军级政治部主任,后任台湾国民党中央常委。
  
  站在复兴关的高岩上,右顾长江,左顾嘉陵江,江水奔腾而来,合流而去,穿三峡,到东海,其雄伟壮阔,非任何力量所能阻挡。也正如我们多难多灾的祖国,尽管处于内忧多患十分艰巨的时候,而中国巨人必然会站立起来。但是,这个雾重庆,这一片茫茫无边的白雾,总周年掩盖着这大好河山!使人对此茫茫,无限感叹!
  
  当时,暗中流传一句话:“浮图关训练糊涂官,越训越糊涂。”后来,重庆防空洞倒塌惨案发生,有人又对上一句:“防空洞进成惶恐恸,更进更惶恐。”防空洞惨案死者以千计。浮图关的受训者们,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又各自抱着何种想法?恐怕也不会责怪这副联文太刻薄了吧?
  
  (五)昵紫亲红画里忙
  我离开中大到社会工作,至此已8年多了!这些工作,虽与抗战直接或间接有关;但是,我对这些人际关系中的官场气息,已渐渐地深深感到厌恶。我,既不愿吹拍逢迎、陪赌送礼、以求升官发财;也不愿结党营私、蝇营狗苟以求名求利。我感觉到,我应该尽快离开现在的工作。这时,悲鸿先生正好来成都举办画展,他不止一次对人说,他有两个得意的川籍学生,其中一个就屈义林。他并且一再面告我,不要废荒画业。因此,我决心坚决当时所作的四川省行政训练团的简任指导科科长职务。(该科主管政训工作,下设荐任训导员多人)
  
  四川省行政训练团的团主任,由省主席张群兼任,训练团教务处长由省民政厅长胡次威兼任,政训处长由四川支团干事长任觉玉■任。训练团的任务是集中调训全省各县县长及科长局长。这里,也是谋求作县长、专员的进身之阶的好地主。我坚辞省训团科长职务后,任觉五曾五次到我寓所挽留,并问我是否愿作行政官?省教育厅厅长郭有守,也希望我到他家乡去作省立资中中学校长,我都惋言谢绝了!
  
  我决心,闭门作画,重提8年荒疏的画笔。这是我生活中的大转折,也是我1944年春后,新的生活道路的开始。
  
  此后不久,我在成都举行了一次书画展,地点在祠堂街省美协展厅,作品约70余幅。作品中人物画多画仕女,兼画现代人物。有一幅写老人在街头卖脸壳的《售脸图》,题诗云:“昨值一老翁,街头壳脸壳,脸型品类多,栩栩情如活。或慈如菩萨,或凶如魑魅,或作忠良贞,或作衙官恶,或作妇人媚,或作儿童拙,更有和合脸,迎人笑呵呵。我问老者何所售?老者答云售最通,君看人情随脸变,人情无穷脸无穷!”又题《木车乡女图》云:“大好新年去拜妈,阿郎善驾济公车。车声轧轧进桃林,过了桃林便是家。”又题《城南艳影图》云:“钟声初幼柳边桥,花气犹融露未消。毕竟美人难入画,最关情处不能描。”此画,是描写华西坝上学的两位时装女同学,头部和衣著都画得比较工细,售价较高,也卖出去了。
  
  随后,因朋友之约,曾赴雅安举办书画展。展品仅50余件,亦大半卖出。此行所经,多边陲风光,写了一篇游记《川康之门—雅安》,印成小册。还写一些记游诗。其中《赴雅安途中》二首之一云:“三间百丈鸡声早,黑竹红庵客胆寒。大盗而今满天下,为言行旅且心安!”三间铺、百丈场、黑竹关、红庙子,均去雅安途中地名。又一首云:“人尽横枪称侠士,女因勤稼岂夷风?临邛道上逢端午,不醉文君醉野农。”当时,所经农村的妇女,多下田种秧,逢场赶集,有女性中心之遗风。
  
  张大千先生住在青城上清宫时,我曾经专城拜访。他有位摄影师盛学铭告诉我:“大千先生在半边桥街屈原艺社,看见裱出的您画的几张时装仕女画,颇感兴趣,问及您的情况,希望见见您。……”我和学铭会见大千先生时,他很热情接待我,并说我的仕女人物画造型还可以,线描功夫还不够,从敦煌壁画看,线描,是中国人物画的最大的也是最好的特色。他又说,人物画要“三见”:“见衣、见体、见神。”意思是,从衣纹折叠中表现身体动态,从身体动态中表现神韵气质。他又应我的请求,当面画了一幅水墨《芭蕉仕女》。后来,我曾写《五百年来一大千》一文,以纪念大千先生,并附诗三首,其一云:“画里云山胜似真,衣冠唐宋写今人。百年一夜青城雨,更重前贤重后生。”
  
  这段时期,我还协助了许多画家在成都举办画展,如:吕凤子、赵少昂、张书■、张君璧、关山月、董寿平、赵望云、张安治……诸位先生。他们都为我作过画,少昂作《风雨■■》、《柳蝉》、山月作《霜林飞骑》、君璧作《峨眉金顶》、寿平作《墨竹》……。凤子先生住在璧山,成都知道他的人不多,他古朴蕴藉的人物画,知音较少。我为他联系过几位买主,其中有前中大校长罗家伦先生。凤先生赠我一幅仕女《此情惟有落花知》。此画遗失辗转,失而复得。
  
  这段时期,我曾兼任成都东方美专及南虹艺专教师,主要教素描。东方美专董事长陈离的夫人向守之是该校出纳,也是该校学生;该校教师冯建吾的弟弟石鲁,也在该校学习。
  
  南虹艺专音乐教师蔡绍序,是全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先在青木关国立音专任教,后来成都,与我过从较密。他为我所作语体诗《有时梦见和你》(我在前面等待你)长诗中的一首)作曲,在全川各大城市演唱,颇引起听众兴趣。这首语体诗是:“有时梦见和你,并坐在雪白的帆舟上,同看蔚蓝的天,同听悠静的浪;有时梦见和你,并骑着高昂的壮马,同哼低沉的小曲,同走野花的小路。”解放后,绍序已回到上海国立音专。对他进行“外调”的工作人员,专程来到荣昌,对我作大胆假设的“轰炸”,现在想来,都是梦一般的笑话。
  
  这段时期,我回乡省音,写《还乡杂咏》6首,其中二首云:“真个英雄世岂多,血流如海汗如何。休夸竖子成名早,且听田农叱犊过!”又一首云:“一法新颁百弊随,国危民病究谁施?十字出战千家哭,村舍无烟野暴尸。”两首小诗,■见当时农村之一侧面!
  
  这段时期,我经常住在成都。成都,给我带来许许多多的低迷和惆怅,也给我带来许许多多的慰藉与温馨。曾写《忆成都》诗多首,其一云:“锦里堂堂一布衣,壮年心事梦中违。人闲市远寻书去;月白灯红买醉归。”《忆旧游》中一首云:“闻鸡听鼓闲中老,昵紫亲红画里忙。锦里城居二十载,留人不断是花香。”
  
 浏览:1869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5/6/11 1:17:25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屈义林屈义林诗词欣赏(收藏于2009/1/6 0:24:53
节选当代艺术家评义林先生著作(收藏于2009/1/6 0:20:22
节选当代艺术家评义林先生(收藏于2009/1/6 0:18:04
屈义林关于建立“屈义林作品陈列室”的倡议(收藏于2009/1/6 0:13:31
屈智平纪念屈义林教授诞辰100周年(收藏于2009/1/5 23:38:57
屈亮(五)江门峡遇险(收藏于2005/8/30 17:46:05
义林奇遇九十年.第二部 国难•书生•厄运.第一章乡愁还共国仇煎(收藏于2005/6/11 1:17:25
义林奇遇九十年.第五章在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四)(五)(收藏于2005/6/11 1:12:52
义林奇遇九十年.第五章在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一)(二)(三)(收藏于2005/6/11 1:07:18
义林奇遇九十年.第六章在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收藏于2005/6/11 1:04:10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义林奇遇九十年.第六章在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访问2880次)
义林奇遇九十年.第二部 国难•书生•厄运.第一章乡愁还共国仇煎(访问1870次)
义林奇遇九十年.第三章在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国文部(访问1726次)
义林奇遇九十年.第五章在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四)(五)(访问1633次)
义林奇遇九十年.第一章我的童年.(访问1538次)
屈亮(五)江门峡遇险(访问1485次)
义林奇遇九十年.第四章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访问1478次)
屈智平纪念屈义林教授诞辰100周年(访问1394次)
义林奇遇九十年.第五章在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一)(二)(三)(访问1357次)
义林奇遇九十年.第二章上成都求学(访问1247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杨远承文选评论(评论于2012/10/15 17:14:56
档案春秋张编辑文选评论(评论于2009/11/30 14:14:29
江门...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09/11/16 16:36:56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