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义林奇遇九十年-纪念我的爷爷屈义林

义林奇遇九十年.第三章在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国文部


  第三章在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国文部
  (一)四川的最高学府
  1925年夏,我17岁,考入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国文部,开始用屈义林的姓名。(以前在各校都用屈修放)
  
  国立成都高师、堪称当时的四川最高学府。她是全国三所国立高等师范之一,其他两所分设北京和武昌,是全公费制,免交学费和伙食费,每学期还发一套制服。校内分设国文部,英语部、博物部、史地部和艺体部,聘请各门专家教授讲课。四年修业期满后,即分配到各省立中学任教的学生,先后已有10多届,如杨湘萍、张秀熟、陶亮生、袁诗尧等人都是高师国文部毕业生。
  
  当时,成都是四川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但也只有几所专科学校,如外语专校、法政专校、工业专校和国学院等;但其规模和设备都远不如高等师范。
  
  新办的成都大学,其校址与成都高师的校址在皇城各占一半。皇城旧址,约在现今毛泽东展览馆的地方,地面较宽,四面有城墙,前面有大书“为国求贤”的高大石牌坊,再进有雄伟而宏敞的“明远楼”和“致公堂”。成都大学在皇城的东面,成都高师在皇城的西面。尽管两校之间经过许多纠纷,又各自拥有自己的办公室,教室和学生宿舍;但是两校的学生和教师,都经常自由交往,有深厚情谊。
  
  我进入成都高师,已是成都高师的最末一届了,以后招收的同学,都属于国立成都师范大学。高师和师大的同学们都住在一起,生活在一起。
  
  1930年后,成都师大与成都大学合并为一,改名为四川大学,校址迁今址东门外望江楼附近。我的高师毕业文凭,也是四川大学校长任鸿隽补发的。
  
  (二)国学大师荟萃一堂
  作为中国西部的历史悠久的古都——成都,历代的文风都比较隆盛。虽然当时军阀割据,内战频仍,但在成都高师的国学大师们,仍然荟萃一堂,自由讲学。除当时以道德文章著称的五老七贤之外,早期在高师任教的赵尧生、廖季平、宋芸子诸位先生,他们与中国南方的章太炎,北方的王国维,在学术上都有一定的往还。
  
  我在成都高师国文部时,主讲科目的专任教授有:校长龚道耕先生讲授经书,向仙乔先生讲授小学和中国文学史,林山腴先生讲授《史记》和《汉书》,余沙园先生讲授《荀子》和《庄子》,赵少咸先生讲授文字学和音韵学,庞石帚先生讲授《昭明文选》和宋诗,李颉人先生讲授西洋文学史。这些先生有一个共同特点:每遇到一个有争议的地方,总是旁征博引,考证綦详,或长篇板书,或补发讲义。我开始感受到中国古籍之精深博大。尽管每一科目讲授速度很慢,有的每一学期只讲受了一、二篇目,但学生们仍然感到是充实的。
  
  林山腴先生讲《史记》的《项羽本纪》特别生动。他常常摇晃着脑袋讽诵文章的精彩曲折处,然后眼睛从眼镜上面扫视同学们,又问道:你们懂吗?的确,司马迁这部照耀万代的史书,不但正义地褒贬了历代的帝王人杰,而且经典性地垂示着曲尽情事的文章典范。
  
  余沙园先生以丰富资料讲授《庄子》的《齐物论》和《秋水篇》,他对佛学钻研较深,每以佛学哲理与老庄哲理相互比较印证。讲到哲理高深微妙处,他总是闭着双眼,仰头长叹道:“这个道理很深!”静止的白胖的头部,俨如一尊佛像,使我随之想入非非。
  
  庞石帚先生讲宋诗,主要选读苏东坡、黄山谷和陆放翁的作品。他说,唐诗空灵浑朴,宋诗曲折淋漓,这是因时代与生活而自然形成的不同风格,两者并无高低优劣之分。现代人写诗,更易接近宋诗。这也说明了庞先生自己的诗作。
  
  高师还随时聘请富有新思想的学者来校自由讲学,如吴芳吉、吴虞、伍非白诸位先生。
  
  国学大师们的书法,都很讲究而有各自的风彩。当时最负盛名的是荣县的赵熙和成都的颜楷。不过,我同时也很爱赏林山腴和余沙园的书法,林书秀劲多姿,尤擅行楷;余书古朴雄逸,磊落变化,尤擅榜书。惜余书流传甚少!在大师们的书法手迹前,我开始领略到中国书法之美妙与博大。
  
  成都五老之一的刘豫波先生,堪称诗书画三绝的长者。在武候祠,可能还保有他自撰自书的对联,其书法源于山谷而飘逸过之。所画墨兰,花叶纷披秀劲,岩石苍润雄奇,寥寥数笔,意境高远。我觉得,古今画墨兰者甚众,而能与豫老比美者甚少。他也是高师早期的教授,我曾到纯化街他府上拜访。以后他迁居王家坝,我也常去。他书斋幽静,生活恬淡,我多次求他作画,他总是有求必应,并嘱其续弦夫人,磨墨申纸,顷刻之间,当面完成,而且面必题诗。1949年春,他以90余高龄去世,成都曾为他举行过盛大的送葬礼。当时四川省主席张群,亦为之执绋前行。
  
  (三)枇杷院里读书声
  高师的学生宿舍大院,都叫它“枇杷院”。这里约有30间寝室,每室可住4人。宿舍之间有两块空地,种了几十株枇杷树。晚间,各寝室灯火辉煌,书声朗朗。早晨,寝室窗前,枇杷树下,响遍了读书声。这些读书声,有读线装书的经史文献或唐诗宋词的,也有读英语如沙士比亚或逖更斯的原作的。我吊曾君一同学律诗的前两句云:“六十年间梦有无,枇杷庭院夜讴书。”这是写实,而君一的读书声也特别响亮。
  
  当时,高师和师大的同学们合住在枇杷院,大家都喜爱读书,各自钻研所学的部门,案头书架堆满了精读而又圈点批注的书籍。后来,这些同学们在学术或事业上都有不同的成就。国文部同学如曾君一,任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多年,记诵渊博,1979年,日本中国文学研究访华团两次访问杜甫草堂,均由君一解说,他对杜甫和苏轼都有较深的研究;如殷孟伦,任天津大学中文系主任,著述颇多;如黄稚荃,是著名女诗人,并擅书法与画梅;如张杜若,杜仲陵、王谷等多人任教各大专校。史地部同学,如罗孟祯任成都师大教授,王楠任成都石室中学校长,曹荻秋任解放后上海市市长。英语部同学如范寓梅任成都市女中校长。又如:
  师大外文系同学李伏伽,是著名文学家,著作不少;王章树同学留英后,任四川大学外文系教授。
  
  枇杷院的西边有一堵高墙,墙那边是高师的女生宿舍。虽然只隔一堵墙,但是,男同学要会女同学,还必须绕过长廊,穿过一群教室,走过大操场后,才能到女生宿舍的大门口。国文部我班同学共约20多人,女同学有六七人,长期同一教室中听课,男女同学之间很少交谈。男女同学都比较保守。女同学周年穿着长袖旗袍加高领,冷若冰霜。男同学老气横秋,不苟言笑。有一位男同学仰慕一位女同学,偷看了写了许多信给她,她才回一封信,说:“屈君如闲云野鹤”云云,使得这位同学眼泪长流。有同学为此写道:“你几篇,她一篇,泪珠儿流过墙那边”。
  
  我当时虽已年过17,但还是很幼稚,说不上是“闲云野鹤”,对男女之事,只感到生疏而胆怯。国文部我班选举干事时,同学们选举我和一位女同学徐兰担任。班干事要商量公事时,我总不好意思一个人去会徐兰,每次都由一位陈同学陪我去到女生宿舍的会客室,等到看见徐兰出来时,陈同学就溜走了。徐兰本是宁静而内倾的小姑娘,我说几句,她才回答一二句,我感到十分尴尬。但是,这个会面,不仅引起男女同学们的窃窃私议,还给徐兰留下深刻的印象。60年后,徐兰从北京写信给我,说她经常回忆起我。在重庆华一村的山上住家时,她忽然看见我在山下,头戴一顶黑色小帽,走入别人家。她想再看我一眼,但我一直没有
  出来。
  
  人世间的情谊,想不到竟有如此玄妙!
  
  (四)“导社”被镇压
  高师学生中有一个进步团体,称“导社”。它的组织较松懈,几乎任何同学都可参加。它出了一个壁报,贴在教室之间的走廊上,内容主要是反封建、反军阀、反帝国主义。我有时在壁报上发表一些小文和漫画。我觉得,壁报上的内容是正义的,必须的,能代表热血青年的呼声。
  
  在1927年的寒假里,我离成都回家了。就在这个假期中的一个黎明前,成都三军联合办事处派了大批军警,包围了高师,把高师和师大的学生们都押到操场,然后点名出列,逮捕了20多名导社同学。我因回家,得免于难。
  
  这批被逮捕的同学,连同其他逮捕的共100多人,经过了严格的审迅和折磨,最后,高师同学■永芳和张访松,连同高师附中教务长袁诗尧等10余人被残酷地枪毙了!这就是震惊全国的1928年的“2•16”惨案。张访松的爱人哭得死去活来。■永芳家境清贫,为人和蔼,他经常满面笑容。他们究竟犯了什么法?我当时十分想不通!而永芳的笑容,时常出现在我的面前!
  
  当局在枪毙这些人的时候,还搞了一个恶作剧,把13岁的文兴哲也押去陪杀场。文兴哲,是高师女生宿舍管理文蕙芬女士的独子。她孀居勤苦,守着这个儿子,把他交给高师英语部何同学照管,与何同住。兴哲年幼,有点骄气,有时拉屎,都大喊给他拿纸去。这回,不知凭什么说兴哲也是“共匪”,五花大绑,押直刑场。兴哲沿途哭喊妈妈,惹得旁观者多人下泪。结果是假枪毙。
  
  兴哲的妈妈文蕙芬,后来在刘文辉的公馆任家庭教师。因为刘的资助,兴哲被派到德国学警政。德国当时正是希特勒执政。1933年我在南京中大求学时,兴哲从德国结业回国,特意到南京来看我,并同游扬州。我问兴哲:“你为什么要学警政?”“他笑着回答:“警察有特权,很歪!我倒要进去看看。”
  
  (五)我开始学作旧诗和国画
  入高师之前,我爱写新诗,也读一些旧诗,但都比较肤浅。入高师国文部后,随着老师们的讲授,更深入地阅读陶潜、李白、杜甫、李义山和苏轼诸大家的作品后,觉得旧诗内容含蓄而深远,文辞丰富而精炼。写新诗者多垢病旧诗的“格律”,但是,“格律”可以由作者富有的学养而驾驭自如的。例如:杜甫的“窗衔西岭千秋雪”,“红豆啄余鹦鹉粒”,李义山的“巴山夜雨涨秋池”,“珠箔瓢灯独自归”,并未用典而何等自然,何等引人入胜!这时,我又读到近人苏曼殊的诗作,他有很多感人的诗句,如“春风细雨红泥寺,不见僧归见燕归”等。我觉得诗人的生活和意境,就是诗作的灵魂。
  
  我这时开始写旧体诗,游新都写了两首,《桂湖》一首云:“谪臣祠庙九天秋,老桂残荷供吊游。灯火楼头人醉散,满湖凉意月如钩。”宝光寺一首云:“犬吠虫吟断续风,月明如水宝光空。夜长且学趺跏坐,看尽神灯寂寞红。”(这时期的拙作旧诗,均见《义林吟稿》、《填海集》中。)
  
  我从小就喜欢东涂西抹,一直未断,但都说不上是作国画。入高师后,从《故宫周刊》看见一些古代大家的国画,又从《湖社月刊》等印刷品上看见许多近现代名家的画画,对中国画的特色才有了初步认识。这时,高师女生大院管理文惠芬女士领了几位女同学的扇子,有折扇、有团扇,来请我作画,我只好答应。在这些扇子上,画出了我想要画的中国画,有山水和花鸟,多取意于唐诗宋词,颇得同学们的好评。
  
  高师艺体部的绘画组(外有音乐组与体育组)的老师,喜欢画当时流行的上海吴昌硕风格的国画,笔墨粗犷,色彩斑斓,我也去观赏。有的师生所作水彩写生,小幅风景,颇引起我的兴趣。
  
  国文部的老师和同学,有的对艺体部师生画盐蛋和臭鱼很不以为然。原来西洋画喜欢描摹生活物品中的各种色彩,不考虑所画物品的意义。这种单纯的技术观点,可能是中国画与西洋画的根本区别吧!
  
  这时,我主编了成都《九五日报》的副刊《晓莺》。在《晓莺》上发表了我所作的新诗、旧诗、杂文和漫画。
  
 浏览:1735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5/6/11 0:56:50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屈义林屈义林诗词欣赏(收藏于2009/1/6 0:24:53
节选当代艺术家评义林先生著作(收藏于2009/1/6 0:20:22
节选当代艺术家评义林先生(收藏于2009/1/6 0:18:04
屈义林关于建立“屈义林作品陈列室”的倡议(收藏于2009/1/6 0:13:31
屈智平纪念屈义林教授诞辰100周年(收藏于2009/1/5 23:38:57
屈亮(五)江门峡遇险(收藏于2005/8/30 17:46:05
义林奇遇九十年.第二部 国难•书生•厄运.第一章乡愁还共国仇煎(收藏于2005/6/11 1:17:25
义林奇遇九十年.第五章在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四)(五)(收藏于2005/6/11 1:12:52
义林奇遇九十年.第五章在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一)(二)(三)(收藏于2005/6/11 1:07:18
义林奇遇九十年.第六章在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收藏于2005/6/11 1:04:10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义林奇遇九十年.第六章在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访问2884次)
义林奇遇九十年.第二部 国难•书生•厄运.第一章乡愁还共国仇煎(访问1879次)
义林奇遇九十年.第三章在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国文部(访问1736次)
义林奇遇九十年.第五章在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四)(五)(访问1643次)
义林奇遇九十年.第一章我的童年.(访问1543次)
屈亮(五)江门峡遇险(访问1490次)
义林奇遇九十年.第四章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访问1483次)
屈智平纪念屈义林教授诞辰100周年(访问1412次)
义林奇遇九十年.第五章在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一)(二)(三)(访问1362次)
义林奇遇九十年.第二章上成都求学(访问1254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杨远承文选评论(评论于2012/10/15 17:14:56
档案春秋张编辑文选评论(评论于2009/11/30 14:14:29
江门...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09/11/16 16:36:56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