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4号馆文选__《红岩》小说及其作者、评论和读后感 |
1999年11月27日是重庆“一一·二七”大屠杀50周年纪念日。这个日子前后,新版电视连续剧《红岩》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并且引发了新一轮的《红岩》购阅热潮。作为一些耳熟能详的革命传统故事的连缀,《红岩》及其衍生物何以能这样持续地引起人们的阅读、欣赏兴趣,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考察《红岩》的传播史,我们注意到以下一些时间点上发生的若干相关事件。 1961年12月小说《红岩》出版。截至1985年底,小说《红岩》和它的雏形《在烈火中永生》的累计印数突破1000万册,截至1999年8月,小说《红岩》第2版的印次已达53次,印数居中国现当代长篇小说发行量的榜首。 60年代出现最早的一批《红岩》改编物。著名的有铁路话剧团改编创作的4幕11场话剧《红岩》、北影摄制的电影《烈火中永生》、空政文工团改编上演的7场歌剧《江姐》,以及越剧、评剧、黄梅戏等各剧种再改编移植的同名地方戏。空政的《江姐》在稍后的某一个时期曾被要求遵从领导意志把江姐就义的结尾改成江姐被双枪老太婆率领的队伍营救出集中营,但终于在新时期的复排中恢复了本来面目。 1964年至1965年汪曾祺、阎肃等根据江青的意志改编创作京剧样板戏《红岩》和《山城旭日》。当年参与改编的汪曾祺回忆说,江青曾对罗广斌说过这样的话:“将来剧本完成了,小说也可以按照戏来改。”这个从命意到细节都蓄意篡改原著的企图终于因为不久之后对西南地下党的全盘诬蔑而夭折。 1985年6月旧版电视连续剧《红岩》播出。剧本在相当程度上力求还原历史,细节处理尤其值得称道。 1989年铁路话剧团改排上演话剧《红岩》。在1996年、1997年因《红岩魂》全国巡展引发的“《红岩》热”中,话剧《红岩》再次复排上演。 1999年11月新版电视连续剧《红岩》播出。电视剧的制作运用了黑白片的形式,更加注重人物与原型的对应性,如参照刘国志烈士的事迹、渣滓洞被成功策反的看守黄茂才的事迹等进行了有意味的增补。 在《红岩》初版已38年,罗广斌被迫害致死也已32年的今天重读《红岩》,我们更能感受到,《红岩》散发的青春活力经久不散的原因即在于它无可动摇的真实。众所周知,《红岩》的作者本来并非专门的文学工作者,他们都是亲历过白公馆、渣滓洞牢狱之炼的人;而小说主要人物江雪琴、成岗等的血肉丰满从根本意义上是因为他们的原型江竹筠烈士、陈然烈士等曾经和作者相濡以沫地战斗、生活过,甚至在刘思扬这一人物身上潜藏着罗广斌本人的影子。这就是《红岩》构思和创作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也是《红岩》拥有广泛读者的根本原因。上述《红岩》改编史出现的种种节外生枝的败笔证实了教条主义和遵命文学的破产,并且从侧面印证了小说《红岩》坚守的写真实原则的可贵。同时,另外一些改编物则由于严格遵循这一原则而取得了程度不等的成功。《红岩》故事经久的魅力来自于50年前那一场真实的殉难。历史已经证明,无论出于何种考虑,一旦将历史的真实进行无端的廓大或扭曲,《红岩》及其衍生物就会变形和走调,带给接受者的审美兴趣和求真兴趣也将相应地减弱。这可能是《红岩》改编史和传播史带给我们的最为重要的启示。 |
原文2000年1月4日 发表于《文汇报》 浏览:1681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