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宝森 文选
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杨宝森

杨宝森先生艺事几则

杨元泳

  杨宝森苦练基本功
  
  “台上三秒钟,台下十年功”。杨宝森虽已唱红了,但他深感艺无止境,要精益求精。他每天早晚都要坚持练嗓,有时竟连续唱一两个钟头。由于他是功夫嗓,越唱调门越高。一般唱的段子总是先唱[二黄原板]《马鞍山》的“老眼昏花路难行”和《八大锤》的[原板]。有时唱了[原板],再唱[二黄慢板]如《洪羊洞》中的“叹杨家……”,然后再加几句[散板],如《七星灯》中诸葛亮的[慢板]“汉高皇创基业”一段。西皮也是先唱[原板]两三段,如《失街亭》中的“两国交锋……”,《奇冤报》中的“好一位赵大哥……”,再唱[西皮慢板]……。嗓子唱痛快了,调门长上去,一般在三个笛眼硬六字调的西皮,还有时达到软正官调。如唱《战太平》特别是唱其中那几个高音,真是唱得又宽又亮,声情并茂,功夫不负苦心人。杨宝森依靠苦练基本功,终于练出自己的一套唱腔和自己的风格。
  
   《潘杨恨史》和《杨家将》的产生
  
  根据挑班形势的需要,单唱一些折子戏或对儿戏是满足不了群众的需求了。杨宝森先生勤学,好动脑筋,是被人们所公认的。一次他到北京鲜鱼口华乐戏院,正赶上富连成科班上演《潘杨恨史》。他进到剧场里,聚精会神地一直把《潘杨恨史》看完。别人都认为这戏没什么看头,他却看得很仔细。后来人们才知道,杨宝森先生是为了参考《潘杨恨史》的演法来搞自己的《杨家将》。他采取了移花接木手法,将两出硬折子戏《碰碑》、《清官册》穿插在一起,前边挂上《金沙滩》,后边加上《夜审潘洪》,使这出《杨家将》既有人物,又有完整的剧情,还有独特风格的唱腔。
  那时杨宝森与堂兄杨宝忠老哥儿俩在一块起早睡晚地研究《碰碑》中[反二黄]的唱腔。杨宝忠先生将小提琴的方法运用到京胡的演奏中来,他的双弓加快弓的拉法留传至今,许多拉《碰碑》的琴师拉到[反二黄]时大多师法杨宝忠的拉法。
  
  一片心血灌艺苑
  
  杨宝森对《伍子胥》的戏是花费了许多心血的。1942年前后,他在上海黄金大戏院和程砚秋先生合作,常演一些对儿戏,也有时程先生唱大轴戏,当时他尚不感到剧目缺少。可是以后他自己单独在上海黄金大戏院挑班演出,就感到戏码少了。他就要琢磨如何丰富上演剧目。于是他开始研究全部《伍子胥》。《伍子胥》是一出重头的老生几个折子戏的组合。
  开始他演此剧是由《战樊城》至《刺王僚》为止,他还想添上《伍子胥》后面的开打。后因太累,他膀子又有病,《战樊城》有个枪下场,需要用一定气力和体力,感到负担过重,以后就不演《战樊城》了,也不再开打了。
  这出《伍子胥》他除了继承前辈的艺术外,他还苦心钻研几个“西皮二六”:《长亭会》见申包胥的一段二六,《文昭关》见皇甫纳的一段“二六”,《浣纱记》中见浣纱女一段“二六”,《鱼藏剑》中见姬光一段“二六”。他有研究的重点,像见浣纱女的“二六”“未曾开言我的心难过”和《鱼藏剑》中见姬光的“二六”“富贵穷通不由己”两段,杨宝森与杨宝忠就共同研究了好几个夜晚,人虽然因此变得消瘦了,但研究出了优美的唱腔,满足了观众的要求。这时他们是无限欣慰的。
  
   杨宝忠与杨宝森共同研究《击鼓骂曹》的鼓套子
  
  杨宝忠与杨宝森兄弟二人常在家里研究京剧艺术,如他们弟兄曾共同研究《击鼓骂曹》的鼓套子。著名鼓师杭子和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杨家的鼓套子为什么出名?除了受过名人指教外,还下过一定的苦功夫。另一方面也有一个天赋条件,就是杨家都是左手好。一般情况都是右手好,费很大力气来锻炼才能使左手跟上。所以说左手好,本身的两手腕力就能自然平均运用,就会得心应手,再加上功夫和名人指教,成就当然会更大。”
  杨宝忠、杨宝森共同汲取前辈们的经验,而他们弟兄二人的《击鼓骂曹》的鼓套子,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他们彼此又总是取长补短。如打第一通,由慢到快的中间过渡鼓点,杨宝森就由用单锤改用双锤的打法。原来的单点改为丝鞭加撮的打法。这就更加显得起伏跌宕、抑扬分明。第二通《夜深沉》曲牌在中间一段,杨宝忠的打法较呆板一些,就不如杨宝森的灵活,他前面采取抢在板前,后面过板加舔板的打法显得非常巧妙。第三通则更能显示腕力与功夫的结合。此三通鼓可伸可缩,这就要看功夫是否到家来决定了。
  
   黄金有价艺无价
  
  40年代初期,有一位叫吴熹生的,他是富翁吴性栽的儿子。他酷爱杨派。熹生经常到杨宝森家去,每逢去都送许多礼物,由此可以看出他对杨宝森先生的一片赤诚。他得到杨宝森的回答是以礼相待,热情备至,但在艺术上却一字不提。当熹生急切问艺时,杨先生就让其侄元泳给他说说《马鞍山》的[二黄原板]“老眼昏花”一段。
  事后,方知杨宝森的心意。他说:“艺术不是用钱可以买到的,有道是黄金有价艺无价,何况还有个学艺者本身的水平、程度和接受能力的问题呀。他热爱艺术的精神可嘉,可是还必须看看他是一时的激动,还是真的坚韧不拔,对此要有一定的考验。教艺不看对象,盲目授课,就等于不尊重艺术啊!”
  
  附注,本文内容是杨宝忠先生之子杨元泳提供,由刘洪儒记述成文。杨元泳先生今已逝世,此稿由杨元泳先生之女杨洪秋提供。
  摘自 《杨宝森纪念集》
  
原文 发表于《杨宝森纪念集》  浏览:1579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5/3/17 15:25:37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北京娱乐信报京剧大师杨宝森养女深情忆父:他更像文人(收藏于2009/5/19 9:54:03
黄正勤听杨宝森谈流派(收藏于2007/4/14 22:07:06
撒应禄京剧老生的继承和发展——《气势派》与《韵味派》(收藏于2007/4/6 21:34:43
汪人立杨宝森散板唱腔赏析(收藏于2006/8/12 21:05:17
齐会英杨派艺术形成的启示(收藏于2006/1/15 21:57:33
杨珉怀念亲爱的父亲(收藏于2006/1/4 22:28:22
吴同宾竹外一枝斜更好---------谈杨宝森的艺术特色(收藏于2006/1/4 8:24:48
张业才杨宝森与余派渊源(收藏于2005/10/19 13:10:53
刘建杰试论杨宝森先生在余派基础上的发展创新(收藏于2005/5/18 17:28:27
昨夜风吹过“此时间不由我珠泪滚滚”---福田公墓拜祭杨宝森先生(收藏于2005/4/23 16:53:22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撒应禄京剧老生的继承和发展——《气势派》与《韵味派》(访问5950次)
齐崧杨宝森的《洪羊洞》(访问4403次)
杨珉怀念亲爱的父亲(访问3894次)
吴同宾竹外一枝斜更好---------谈杨宝森的艺术特色(访问3822次)
小王桂卿周信芳、杨宝森义演《搜孤救孤》(访问3267次)
刘建杰试论杨宝森先生在余派基础上的发展创新(访问3245次)
京剧大戏考杨宝森的生平和艺术(访问3243次)
张业才杨宝森与余派渊源(访问2998次)
邢雨文简谈杨派艺术--杨宝忠先生访问记(访问2830次)
汪人立杨宝森散板唱腔赏析(访问2630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4/10/24 21:36:57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4/1/3 15:14:38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0/2/12 18:02:03
访客杨宝森神韵(评论于2008/7/14 12:30:22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