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宝森 文选
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杨宝森

杨宝森的生平和艺术

京剧大戏考

  杨宝森,字钟秀,别号时斋,祖籍安徽庐州府合肥县,1909年10月9日生于北京,1958年2月10日逝世,终年四十九岁。
  
   杨宝森也出生在一个梨园世家。祖父杨桂云,字朵仙,是清末四喜班中著名的花旦演员,父亲杨孝方,又名杨幼朵,是武生演员。伯父杨小朵,也是著名花旦演员,堂兄杨宝忠,是杰出的琴师。在这个家庭里,杨宝森从小便受到京剧艺术的薰陶。他的艺术生活,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主要是学艺和实习。他九岁时,由著名花脸演员裘桂仙开蒙,练毯子功、学老生戏。后来,主要向著名老生教师陈秀华和著名里子老生鲍吉祥学谭派、余派戏。1922年他十三岁时,又开始在斌庆社科班里搭班演出,借台练艺。因此,幼工基础很扎实。杨宝森的三位教师裘桂仙、陈秀华、鲍吉祥都有很高的造诣,他们三位都对谭派、余派艺术的来龙去脉有深入的了解。
  
   杨宝森自幼得名师真传实授,业务根底非常规矩、纯正,艺术上的起点就很高。“童伶”时的杨宝森便以擅演《定军山》、《珠帘寨》等靠把老生戏和《四郎探母》,《失·空·斩》、《李陵碑》、《乌盆记》等唱工戏而获声誉,他从幼年就显示了善于演唱的特长。1924年,他首次来上海公演于更新舞台时,只是一位十五岁的少年,已被评价为“酷似叔岩”,“虽年轻,对于谭学已研摹有素”了。这说明,起点之高引人瞩目,是他早期艺术生活的突出特点。
  
    不料,回北京不久,他就倒嗓失音了。但此后,他像当年余叔岩倒嗓期间努力钻研谭派一样奋发,认真地钻研了余派演唱艺术,反复地观摩余叔岩的演出,并不断到余叔岩家里去吊嗓和请教,这就开始了他艺术生活的第二个时期。这个时期,主要是钻研和实践。他全面承继了余叔岩的学习方法,高度重视前人的研究成果。他不但继续随陈秀华精磨余派戏,还向他的姑父王瑶卿请教谭派戏,也得到汪派老生王凤卿一些指教.同时,一些对谭派、余派有研究的人士,如徐慕云、郑过宜等,都是他请教的对象。他十分注意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很喜欢读书,很喜欢和文人一起研究戏情戏理。研究音韵学,对于书法、绘画等艺术门类也作了广泛接触。因此,在二十多年的漫长岁月里,他的演出虽然一直不景气,但艺术修养却大大提高了。后来,他经常给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配戏,虽然他嗓音不佳,身体条件也不太好,但他一向耐得寂寞地坚持自己的艺术理想,他的演唱一向注重保持艺术的高品位、高格调,四大名旦因而对他都很器重,都很提携。尤其是1947年和1948年,他两次随梅兰芳来上海演出,嗓音已经恢复和锻炼得很有韵味,唱念艺术有了更高的造诣,个人艺术风格已开始建立起来,他的演出重新受到了重视,声誉逐步提高,从那时起,他与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并称为“四大须生”。
  
    他曾经在蓓开、大中华等唱片公司灌制过唱片,使我们可以领略他当初的风貌。
  
    杨宝森的艺术成就和特色,在1949年以后,更集中地表现出来。由于体弱多病,他只能把重点放在发展唱念艺术方面。他先在北京成立了宝华京剧团,巡演于大江南北,后又落户于天津。1956年,天津市京剧团建立,他担任了团长和首席主演,他将自己的代表作《击鼓骂曹》、《失·空·斩》、《桑园寄子》、《洪羊洞》等剧目,再度进行了一番精加工。这一时期,他的唱念艺术达到了更高的境界,发生了重大的影响,学习和效法者很多,于是被称为杨派。
  
    《李陵碑》的【反二黄】唱段,是老令公杨继业感叹杨家将们的悲惨遭遇时唱的。杨派声腔以沉雄苍劲、醇厚清雅、气势磅礴而独标一格,对于《李陵碑》《洪羊洞》一类悲剧性的唱腔尤为擅长。
  
    《洪羊洞》一剧,本是谭鑫培【二黄】戏之冠冕,又经余叔岩反复加工,自然是杨宝森最重视、下功夫最多的剧目。对这出戏精益求精的磨洗,体现着杨宝森高层次的艺术追求,其成果也突出地反映了他的天才和功力。剧评界大都认为:《洪羊洞》进入第三代,最能传谭、余之神韵者,当首推杨宝森。这出戏也因此荣称“杨派第一代表作”而备受推崇。这出戏的唱腔音乐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著名的:“洪三段”,即上板的【原板】【慢板】【快三眼】。这三段唱段,早已成为老生行当的基本教材。而杨宝森演唱的“洪三段”一直被视为理想的范本。其中的【快三眼】是杨宝森与杭子和、杨宝忠高超演唱、演奏水平的最佳契合。杨宝忠以紧凑的弓法,穿合着杨宝森那细针密缕的演唱,非常领神;而杭子和在他们兄弟两位一个“双弓”拉、一个“耍板”唱的情势下,却以朴素大方的鼓点,提纲挈领,稳当地把握着总体节奏,使这一经典名曲更加显得丰满、完美。
  
    《洪羊洞》唱腔的第二部分是更为重要的,即大量不上板的【散板】、【摇板】,其中六郎临终的唱段,是又一脍炙人口的杨派名曲,共有20句。这样大段幅的【散板】在传统剧目中是独一无二的,没有相当火候很难驾驭,但杨宝森唱来却句句哀痛而又各具神彩,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一代忠良在弥留之际的深沉情感,把忧国伤将的悲剧气氛推向了极致,令人荡气回肠。
  摘自《京剧大戏考》
  
原文 发表于《京剧大戏考》  浏览:3175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0/9/28 0:43:35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北京娱乐信报京剧大师杨宝森养女深情忆父:他更像文人(收藏于2009/5/19 9:54:03
黄正勤听杨宝森谈流派(收藏于2007/4/14 22:07:06
撒应禄京剧老生的继承和发展——《气势派》与《韵味派》(收藏于2007/4/6 21:34:43
汪人立杨宝森散板唱腔赏析(收藏于2006/8/12 21:05:17
齐会英杨派艺术形成的启示(收藏于2006/1/15 21:57:33
杨珉怀念亲爱的父亲(收藏于2006/1/4 22:28:22
吴同宾竹外一枝斜更好---------谈杨宝森的艺术特色(收藏于2006/1/4 8:24:48
张业才杨宝森与余派渊源(收藏于2005/10/19 13:10:53
刘建杰试论杨宝森先生在余派基础上的发展创新(收藏于2005/5/18 17:28:27
昨夜风吹过“此时间不由我珠泪滚滚”---福田公墓拜祭杨宝森先生(收藏于2005/4/23 16:53:22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撒应禄京剧老生的继承和发展——《气势派》与《韵味派》(访问5684次)
齐崧杨宝森的《洪羊洞》(访问4352次)
杨珉怀念亲爱的父亲(访问3839次)
吴同宾竹外一枝斜更好---------谈杨宝森的艺术特色(访问3775次)
小王桂卿周信芳、杨宝森义演《搜孤救孤》(访问3197次)
刘建杰试论杨宝森先生在余派基础上的发展创新(访问3187次)
京剧大戏考杨宝森的生平和艺术(访问3176次)
张业才杨宝森与余派渊源(访问2947次)
邢雨文简谈杨派艺术--杨宝忠先生访问记(访问2789次)
张古愚往事回忆二则(访问2532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4/10/24 21:36:57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4/1/3 15:14:38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0/2/12 18:02:03
访客杨宝森神韵(评论于2008/7/14 12:30:22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