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72号馆文选__传奇 |
|
潘汉年与钱玄同
——近世名人未刊函电过眼录 □杨天石 《国语周刊》出版于1925年6月14日,作为《京报副刊》之一,星期日随报附送。钱玄同在《发刊词》中表示: 我们相信这几年来的国语运动是中华民族起死回生的一味圣药,因为有了国语,全国国民才能彼此互通情愫,教育才能普及,人们底情感思想才能自由表达,所以我们对于最近“古文”和“学校底文言课本”阴谋复辟,认为有扑灭它之必要,我们要和那些僵尸、魔鬼决斗,拚个你死我活。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大胜利之一是白话文取得正宗地位。不仅白话诗、白话小说风行一时,而且,应用文也已通行白话。但是,世间事常有反复。1925年4月,章士钊出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公开反对白话文和注音字母,提倡小学读经。钱玄同《发刊词》所称“阴谋复辟”白话文的“僵尸、魔鬼”,就是指的章士钊等人。 当年5月15日,上海日本纱厂资本家枪杀工人顾正红。30日,上海学生在租界游行,英国巡捕开枪射击,群众死十余人,史称“五卅惨案”。事件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巨大愤怒。在《发刊词》中,钱玄同写道: 我们相信中华民族今后之为存为亡,全靠民众之觉醒与否,而唤醒民众,实为知识阶级唯一之使命。这回帝国主义者英吉利和日本在上海屠杀咱们底学生和工人的事件发生,我们更感到“祸至之无日”唤醒民众之万不能缓。讲到唤醒民众,必须用民众的活语言和文艺,才能使他们真切地了解。 可见,钱玄同等办《国语周刊》并不仅是为了反对文言文复辟,而是有着明确的爱国主义自觉,旨在通过提倡国语,唤醒民众。潘汉年之所以乐于为《国语周刊》写稿,首先是一种政治上的契合。 钱玄同高度评价民间文艺。《国语周刊》创刊时,钱玄同即发表启事,征求民间文艺。启事称:“民间埋藏着很丰富的、美丽的、新鲜的、自然的文艺,如故事、小说、戏曲等,一定非常之多。现在我们想尽力地发掘这个宝库。”大概由于此前已经有一个《歌谣》周刊,所以启事没有提到歌谣。潘汉年对此有异议,认为《国语周刊》也应该征集、发表民间歌谣。从潘函可以看出,他对民间歌谣极有兴趣,“收藏袋”里有百余首之多。这次给钱玄同投稿,即有《落雨沉沉》、《有钱使得鬼推磨》、《铜钱亲》、《光棍》、《不嫁读书郎》等多首。在抄录这些歌谣时,潘汉年有时还穿插一两句话,为“穷人”,也为自己鸣不平。例如,一开头,潘汉年就写道:“今天落雨沉沉,我穷人真正气勿过,再唱几只民歌出气。”又如,在“光棍好比活神仙,一把雨伞到天边”两句下边,潘汉年注道:“今天我没有雨伞,光棍也做不得。”这些地方,都说明在这位20岁的年轻人的内心,已经积累了很多对当时社会的不平。 潘汉年投稿时间是1925年7月3日,同月26日,稿件即在《国语周刊》第7期发表。不仅如此,钱玄同还立即复函潘汉年,说明表扬民间文艺的目的在于建立“国语文学的基础”,国语文学“必须根据于活语言”,“国语必须有文学的美”。他要求潘汉年将“收藏袋”里的宝贝陆续寄给刊物。同月30日,潘汉年在宜兴复函钱玄同,自称“穷人大肚皮”,决无吝色,同意将“收藏袋”里的宝贝陆续寄上,但潘同时声明,“收藏袋”掉在上海,不在手边,只能先行寄上“一周内所得的成绩”——《两首歌的故事》。 |
原文 发表于《百年潮》2003年第7期 浏览:692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