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72号馆文选__战友 |
|
屐痕重印江南路
——南游杂记 江南好——“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这是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对江南春色的赞颂。 我离开江南已四十多个春秋了,久欲返回故地,和春同住,一直羁于生活的牵绊,未有良缘。 今年四月,有幸赶到江南一些地方作了短暂而匆忙的旅游,终于重领了江南春色。 上海一瞥 从西苑来到北京车站,只见进出的人群,熙熙攘攘,络绎不绝,但秩序井然,并不混乱。 进入车站,我以残疾不便行动,比一般旅客稍前一些走往站台。先走了一段较长的地下道,然后上月台入了卧铺车厢。因为买的上铺票座是在最高的第三层,以我的年龄和腿疾,很难迈得上去,而照应我的同行人又在远隔卧铺车厢两三节的硬座车厢上,极不方便,经向车长说明原因,请求照顾。他很同情,马上帮助调整铺位,乃得安全地到达上海。 …… 在上海的几日里,先有市委统战部前副部长刘人寿同志来晤,畅叙了离别四十多年思念之情和上海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气象,颇有教益。人寿同志是当年奉潘汉年之命,协助我从事党的情报工作的重要成员之一。几十年过去了,各人都有一番难言的春秋,但时至今日,大家已不屑再谈那些坎坷旧事了。 后有老友吴君来访。他道及我所不知道的一些情况;谈到落实人的政策,我以理解的心绪嘱请他着眼在大问题上,大问题解决了,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不必再去争一日之是非。 又有上海译文社两个同志来谈,认为刊载在他们刊物上的《牛棚的臭味》和《出租孩子的店铺》两篇由我翻译的日本小说,深刻反映了日本战后国民生活的艰难与阴暗面,今天仍是我国人民了解日本的好材料。可惜我残疾在身,已无能力再从事翻译工作了。 …… 我来上海最想去看的地方,是浦东六里桥的浦东中学及其附属第一小学和三林塘高等小学的旧址。这是我少年时代随姨表兄董纯才读书、玩耍之处,那里有我旧日生活的痕迹,我的憧憬和希望也起源在那里。但是因为滞沪时间太短,竟没有成行。 …… 在回市内的路上,经过宝山路天通庵车站对面的原“938”号门前,在停留的片刻中引起许多遐思。这里曾是我在潘汉年同志直接领导下,利用合法身份,从事党的情报工作的地方。建国以后,潘汉年冤案发生,当年随我在这里参加工作的许多人都受到了株连。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潘案公开平反,经过复查,这里的多数人也先后落实了政策。有的人因查证花费时间或其他原因尚待解决,其中不乏含冤逝去的人。回顾这段历史,真是感慨万千。 |
浏览:1776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