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72号馆文选__战友 |
|
潘梓年,宜兴归径乡人,世代书香门第,曾祖和祖父都是 清代举人。他自幼从父读四书、五经和数学,随二伯父学古文和地理,后考入苏州龙门口师范(后为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后回乡协助筹办了陆平小学,后去无锡东林小学任教。1920年离职赴北京大学哲学系攻读哲学、逻辑学和新文学。
1926年初,他决心赴广州参加革命,由于途中生病,到达广州时北伐军已经出征。1927年初他回到上海,不久,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就在这白色恐怖之中,他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接着被派回宜兴重建党组织,他利用县教育局长的公开身份积极开展工作。4月27日在宜城组成马克思主义小组。1927年9月,潘梓年调赴上海,在北新书局主编《北新》、《洪荒》等进步刊物。1928年,在“创造社”所办的上海艺术大学任教。1929年,潘梓年负责创办华南大学并任教务长。1930年,任社会科学家联盟的负责人,后调任左翼文化总同盟书记兼文化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人。1932年春,主持丁玲、田汉等人的人党仪式,这时他任江苏省委机关报《真话报》的总编辑。1933年5月14日潘梓年与丁玲同时被捕,押解到南京宪兵司令部拘留所后,敌人派2名叛徒向潘摔年劝降,接着施以酷刑,但他始终视死如归,坚决不向敌人低头,结果被判无期徒刑。 1937年6月,潘梓年由党中央营救出狱,同年10月,奉命以社长身份赴南京筹办《新华日报》,11月迁武汉,1938年1月11日,第一份《新华日报》在武汉面世。10月,武汉沦陷前夕,潘梓年率百余人乘江轮向重庆撤退,船被日机炸沉,25名遇难烈士中有其弟潘美年,他抵达重庆后,由他主持的《新华日报》就成为中共的舆论武器,成为团结社会人士一致抗日的阵地。 1947年至延安,在党中央城市工作部任研究室主任。1948年12月起,辗转于郑州、开封、武汉,筹办中原大学,并任副校长,校长和党委书记。1949年5月任武汉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部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委副主任兼教育部长、中南行政委员会文委副主任兼高教局局长等职、领导中南6省学校接管工作和院系调整工作,正确贯沏党的知识分子政策。1954年,他调中国科学院筹建社会科学部和哲学研究所,筹备出版《哲学研究》。1955年6月,任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学部委员兼任哲学研究所所长。1958年,他年已古稀,仍带着研究生和助手赶河南实地调查,历时2个月。 1962年,他决心退居二线,集中精力摘研究工作,他说:“我老了,可还想用一二十年的时间,把我过去研究的一些东西整理出来写两本书,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另一本是《逻辑学》。”为此,他已做了近千张卡片,但“文革”中他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使他的理想未能实现。1972年4月10日在狱中病故,终年79岁。1982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八宝山为他举行追悼大会,肯定了他一生的功绩。 |
原文 发表于“无锡信息港” 浏览:767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