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哲文前期篆刻浅探》

◎ 陈兆育

       当今篆刻界许多人都知道吾闽周哲文先生的篆刻艺术有其鲜明的艺术特色:一是博釆众长、不拘一格,主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二是热爱祖国,艺术与时代紧密结合,力求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三是其镌刻边款使刀如笔,以浓郁的魏碑气息而独步印坛;四是以勤补拙、量中求质,成印数万广被人们称颂。
       然而,当今篆刻界未曾见过对周哲文先生生前期篆刻作过研究的报道。鉴于此,笔者曾选就这个课题加以研究,并值此纪念周哲文先生逝世三周年之际,将个人探讨之心得体会递交参加研讨会的同道们共同交流。
       为了研究方便,笔者首先对周哲文篆刻的“前期”范畴及其这次研究的依据资料作个说明。
       周哲文先生1916年生,据《周哲文先生年表》记载,周先生1927年(12岁)进入紫藤书屋接受清末举人谢葆珪(字穆如,冰心老人的胞叔)的启蒙教育,开始接触书法篆刻;1942年又向西南联大沈从文、董作宾、毛子水、楚图南等大家请益,逐渐入门;1979年加入西泠印社,其后技艺愈发精进,曾两次在京举办个展,随团访问过日本、美国作现场篆刻表演,两次应邀赴京为华裔外国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专家学者刻制礼品印章,出版个人专著五本。1997年出版《周哲文从艺60周年》(说明周先生自己认为1937年才开始从艺),2001年8月21日逝世,享年86岁。
       根据上述周先生从艺的实际情况,笔者试将周先生篆刻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从1937年至1949年这12年作为早期;1950年至文革结束(1978年)这28年作为中期;从1979年至2001年这22年作为后期。由于周先生后期作品
       多见诸报端、杂志、刊物、书籍,大家比较熟悉,而其早期、中期作品大家少有见到,所以笔者将其早期、中期合称为“前期”一并加以研究。
       研究之依据材料是:1、周哲文先生1945年左右镌刻的朱文印拓ll方、白文印拓13方;2、六十年代初镌刻的自集印谱十册,分别是《磨炼之篇》五册,绂《时代精神气息印谱》三册,《大学解放军印谱》一册,《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印谱》一册。可惜其它许多资料在文革中散失。
       (一)周哲文先生早期篆刻探讨
       周先生12岁就开始接触书法篆刻而26岁才开始逐渐入门,可以看出其间14年他投入搞篆刻的时间应该并不多。从《周哲文先生年表》所显示的内容也与此推断吻合,他1932年(17岁)因家庭贫苦,为给双亲减负即投身军旅生涯而无暇顾及篆刻,只是文秘职业使其有机会跟随长官接触到当时社会的一些艺术界名流,艺术眼界得到大大拓宽。但这个时期他的创作欲望还是很强的,如第二次抗战时,他曾到当时搬迁到沙县的省图书馆查阅资料,欲刻一部《中华历代民族英雄印传》,以期激励民众奋起抗日。可惜这批印拓现已无迹可寻,因此,只能从仅存的那时期的24方印拓来分析周哲文先生早期篆刻的特点了。
       1、入道之路纯正。其朱文印崇尚元朱文及铁线篆一路,如图广澄思涤虑”, “秋风红豆最相思”, “江左世家”,铁线篆多字 印。白文印追求秦汉印之古朴端庄,如 “七闽畸人”, “闲云野鹤”,“砥砺廉隅”。
       2、旁涉博采,注意吸收传统中各种不同的优秀养分。如邓石如刻过一方“江流有声断岸干尺”的经典朱文长方形印,他将之改刻成白正方形印,说明他很有借鉴头脑;他拟《天发神谶碑》的字意刻了三方印,如“不求甚解”)、“贤者而后乐此”)、“恨不十年读书”;说明他很注意印外求印;他仿古玺刻了“好古敏求”、“花将人草笑,酒与道为隣”、“大智若愚”。古玺印现已被公认是优秀传统,说明他那么早就很注意吸收传统中的优秀养分。
       (二)周哲文先生中期篆刻探讨
       1950年至1978年为中期。这时期周先生处于35岁至63岁的年龄段,时间跨度长,正是他一生中精力最旺盛的创作时期,因此,也是研究其前期篆刻的最主要时期。特别是有前面所讲的十册印谱约数百方实例印拓(含边款)作为研究素材,将使得对周先生这一时期篆刻特点的探讨显得更加客观与准确。经研究探讨,笔者认为周先生这时期篆刻有以下几个特点:
       1、印作风貌依然是博采众长,不拘一格。比如,从印谱中可以找出借鉴齐白石的,如“带着问题学”、“横眉冷对千夫指”、“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爱国诗人陆放翁南楼诗”、“万象更新”、“少年英雄”;有直接得之秦汉印韵味的,如“抗美援朝” (满白文)、“毛主席万岁”(汉凿印,)、“苍山如海”(铸凿之间,)。“唐宗宋祖”(汉玉印);有大篆人印的古玺式类型,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三周年”、“坚决献出毕生精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赤橙黄绿青蓝紫”;有借鉴黄牧甫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借鉴王福庵的“我以我血荐轩辕”;有借鉴赵之谦的“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有借鉴浙派的“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更有许多以铁线篆见长的,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还有独具特色的,如“蝶恋花”、“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
       周先生博采众长、不拘一格的治印指导思想,除了可从上述诸多例子的分析中得出结论外,还可以从他自己所作的边款中得到验证,他在“磨炼之篇”一印的边款中曾写道:“金石刻画性所自知,治之理之无间朝夕,溯源篆籀具体朱白,博釆通人不拘一格,攻习既久略复襞积,欲验进程爰留迒迹,质诸同文虚心请益,更肆研磨庶几有获”。
       尽管周哲文先生注重博采众长,但其刀下仍有其自家的基本艺术特征,其白文印追求朴拙端庄、浑厚天然的金石韵味,朱文印则讲究秀劲婉约、圆转流畅的艺术效果。这些特征均由刀出。
       2、与时俱进、紧跟形势、坚持艺术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
       古今印人艺术家大多只喜欢镌刻一些花前月下、诗情墨兴、陶冶性灵等方面的所谓文雅词句,而周先生除了也喜欢刻这类词句外,更注意创作一些与时代紧密结合的词句,他的印作几乎揽括了解放后我们共产党所开展的许多活动内容,比如“抗美援朝、保卫祖国”、“愤怒控诉美蒋罪行”、“劳武结合保卫海防”、“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勤俭建国”、“树立雄心壮志埋头苦干发奋图强自力更生奋勇前进”、“南京路上好八连”(五十年代的);“反对现代修正主义,保卫马克思列宁主义纯洁性”、“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反对我们的共同敌人”、“台湾是祖国神圣的领土,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60年代的);“读毛主席书,听毛主席话,照毛主席指示办事,做毛主席好战士”、“带着问题学”(文革中的);有镌刻不同历史时期英雄人物词句的,如文天祥的正气歌,郑成功的吟复台诗,林觉民的绝命遗书,一些革命烈士诗抄等;乃至大家所熟悉的刘胡兰、张高谦、雷锋、安业民、王杰等,均有边款相配,如“雷锋”印的边款“……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人民服务之中去……”,“张高谦”印的边款“张高谦对坏分子说:‘这是生产队的羊,一根羊毛也不给你’。”周先生单单为了宣扬张高谦就刻了好几方印,如“张高谦烈士”、“不为利诱、不畏强暴”、“寿宁大韩村”、“毛主席的好孩子”、“少年英雄”、“一片丹心为集体”、“优秀少先队员”、“纪念张高谦,宣传张高谦,学习张高谦”。至今读起来,似乎使我们又回到那个年代,又学习了一遍张高谦事迹,受到一次生动的教育。对于伟人的诗句,更是周先生的必刻内容,如“毛主席诗词”、“怀念敬爱周总理诗词”及叶剑英、陈毅、朱德元帅的词句。尤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毛主席诗
  词三十七首”系列印,还是他在文革遭受迫害的牛棚中镌刻的(与后来正式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四十三首完全不同),其艺术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之情的确感人至深。
       从资料分析,客观地说,周先生这么勤奋地刻下这么多内容,固然有其爱祖国,爱党,爱人民的朴素感情一面,但也有技法上追求精益求精的一面。他在“自己动手丰足食”边款中所刻一段话:“一印成,一印毁,磨复刻,刻复磨,勤致力,功自深,量求质,艺益精,哲文”,在“磨炼之篇”一印边款刻道:“流光迅逝,寸阴是宝,夺得一印,即藏其谱,其以岁月,汇成巨帙,干章并列,百体尽有,以勤补拙,坚志自过,长此磨励,绝不住手,精灭所至,金石为开,千古名言,永铭其左,壬寅正月哲文自镌”。这些边款内容都是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3、中期边款尤值得探讨
       a、将边款作为印章艺术的重要组成部门加以延伸和发挥。这在当时刚刚复苏的印坛算是比较少见的,而周先生却十分重视这个创作环节,坚持做到每印必配佳款,而且多半是长款,那挥洒自如的边款书法,那激动人心的奋进语句,无疑为其印章增添了不少靓丽的风采,在给人艺术享受的同时,又陶冶了观者的情操和性灵,从而将其作品提高到一个崭新的精神境界。这时期他们的边款形式比后期单纯的魏体行书边款要丰富的多,或篆、或楷、或隶、或草、或行,各体兼备可渭壮观。
       b与后期边款对比,魏碑气息更浓,金石韵味更强。有确凿事例为证。1962年周先生曾刻过《毛泽东诗词三十七首印谱》,1979年又刻过《毛泽东诗词四十三首印谱》(以中、英、日三国文字对照发行并作为国家领导人出访礼品》,同一首诗,前后所刻边款完全不同,这就为研究其前后期边款的异同提供了宝贵资料。其前期所刻的毛主席诗词“七律长征”、“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浪淘沙北戴河”边款,而其后期所刻的同样三首诗的边款,前后一对比,结论是明显的。此类例子甚多,限于版面不作赘述。
       c“中期边款更胜后期边款”的原因分析
       笔者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年龄问题,1962年周先生才46岁,正值壮年,腕力、臂力都大,刻起来笔毛见刀、切冲分明、毫不含糊,而1979年周先生63岁,腕力毕竟有差别;二是经验使然,随着周先生镌款经验的不断积累,后期他越刻越熟练,刀速越来越快,刀在每个笔划之间的停留会越来越短,原本该顿、该停的也许就一刀带过去了;三是石质关系,因周先生中期所刻那些边款的石料多是较粗的石片(如峨眉石),石质硬必须用力,刚好又处壮年,所以容易产生铿锵有力的金石韵味,而后期多是在佳石上镌款,石的质地偏软润,就不必那么重地用刀,加上已经轻车熟路,所以,整体上就只展现出“书卷气”之秀美,而多少缺乏了中期那种奔放的金石味了。
       综上所述,笔者从周哲文先生遗留的第一手资料出发(资料系笔者向周哲文先生哲嗣周悌先生借阅),对周哲文先生的前期篆刻作了一系列较为深入的探讨,得出了以上几点粗浅的研究体会,但限于资料及个人水平,“体会”中谬误之处定当难免,诚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2004年8月3日于榕城三安斋)
  
  (作者陈兆育先生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
  
原文2004.10.16 发表于《周哲文艺术纪念展》  浏览:1467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4/10/15 3:09:03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 赖智通怀念先师周公哲文(收藏于2006/5/19 14:27:35
◎ 赖智通周哲文先生铜像揭幕追思会(收藏于2006/5/19 14:26:25
◎ 赖智通吊周公哲文先生(收藏于2006/5/19 14:25:44
○ 周哲文《一次难忘的展出》(收藏于2004/10/21 5:43:49
◎ 陈兆育《周哲文前期篆刻浅探》(收藏于2004/10/15 3:09:03
◎ 林乾良 陈金光《雄浑 遒劲 端凝 秀雅》 一一论周哲文印款艺术(收藏于2004/10/15 2:55:33
◎ 林荫煊《一丝一缕不胜情》——记我国著名篆刻家周哲文与工艺美术(收藏于2004/10/15 2:49:58
◎ 张华安《胸中劲见铿锵美》——记述周哲文筹建福州画院经过(收藏于2004/10/15 2:43:20
◎ 蒋平畴《周哲文书道的意义》(收藏于2004/10/15 2:40:22
◎ 周哲文《刀笔寄情歌盛世流年似水忆西泠》(收藏于2004/10/15 2:34:47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福州市文化局局长周哲文遗体告别仪式主持词(访问5241次)
◎ 林荫煊《一丝一缕不胜情》——记我国著名篆刻家周哲文与工艺美术(访问1729次)
◎吴瘦松《毛泽东诗词四十三首印谱》编辑出版琐记(访问1636次)
雪峰崇圣禅寺悼唁(访问1582次)
◎ 陈兆育《周哲文前期篆刻浅探》(访问1468次)
◎ 林乾良 陈金光《雄浑 遒劲 端凝 秀雅》 一一论周哲文印款艺术(访问1420次)
◎ 张华安《胸中劲见铿锵美》——记述周哲文筹建福州画院经过(访问1359次)
◎ 文洁若《一代篆刻家周哲文》(访问1220次)
◎ 蒋平畴《周哲文书道的意义》(访问1143次)
◎ 周哲文《刀笔寄情歌盛世流年似水忆西泠》(访问1106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林亚和点评38742号文选(评论于2007/11/3 21:4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