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哲文书道的意义》

◎ 蒋平畴

  我时常觉得,如其孤立地看待与评价一位艺术家,倒不如将其置于他们生活时代作出相应纵横考察与判断,也许更会有启示与富有意义。周哲文先生仙逝三载,周悌兄嘱写纪念文章,教我再度地将周先生置于二十世纪我国书坛作出比较的时候,一个活生生的典型就不由地兀现在眼前。
    周先生在他所经历的无怨无悔的铁笔六十年的生涯中,无论前期三余探索,还是后期专业进取,都一直充满着一种特有的情怀,“漫以雕虫称小技,宣扬国粹亦千秋”,这就是周先生赤诚之心的引吭。一位真正艺术家不能不具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与饱蘸的激情,刘江先生正是敏锐地观察到这一个要旨,通过分析,得出允为中肯的结论:“在当今印坛上,福建长乐周哲文先生是很有代表性的印人之一,他在印艺风格上与吴、齐各不相同,在造诣上各有高低,而在爱国主义精神方面,却都继承并发扬光大。”研习艺术人人可为,但要成为一个出类拔萃者,不能不是一位理想的文化人,用前贤话说,是志人高士。清人刘熙载论书时不就说过:“非志人高士,讵可与言要妙。”金人元好问则句咏:“笔端游戏三昧,物外平生往还。”缘何“技进乎道”,诚如古云:“流美者,人也。”
    周先生在历尽沧桑,备尝五味的人生旅程中,始终怀着“报国寸丹竭至诚”的理想,驰驱鞭策,不曾懈怠。对此,他垂暮之年曾有过十分感慨的自述:“三万贞珉刻画成,寸阴是竞费经营,慰吾刀笔堪娱老,珍重明时爱晚晴。”周先生较之许多同侪是幸福的,步入桑榆,际逢昌明,他如鱼得水而蔗境回甘,出版专集八种,一生追求,交游或艺术,或学术之蕴有价值,得以历史性展示与回顾,在这个展示与回顾的镜头里,作为篆刻自然是周先生重头戏,关于这方面,许多贤达已从诸多方面予以论析。或许由于先生在印林的建树中,有过一道又一道风景线,遮掩了先生在书法方面所敷衍的气象。而我,大概是因为周先生是先父知交,有机会从少年时代起就不以从艺角度与他交往,以至能够较为自由地贴近与深入地了解先生为人做事。他的急公好义,热忱磊落的作风,十分纯真,令我心仪。这种作风最教我感慨不已的并不因为他做了那些事,而是已被融进了他的谈吐举止,故而,每当我读着他的书字时,先生那一种独具的“热忱”感觉就油然而至,真可谓“书如其人”。周老以篆刻名世,然而我亦颇欣赏他的书法,因为在他的书法世界里,甚为畅达地展示了我熟悉的他的至性深情。倘我们将他与20世纪同期福州书坛统而观察,当会给当下书法实践者以启迪。榕垣一带这一辈老文化人中,尤其是著名诗人书画家与先父几乎是都砚交,于是使我有了与他们认识与交往的通道,在这个通道往来之中,我发现他们都有着各自不一般的个性,而这各自个性差不多都能够颇为真实地涵育与张扬在相应笔墨之中,象陈子奋先生的雅趣,沈觐寿先生的敦厚,潘主兰先生的清刚,吴味雪先生的闲逸,谢义耕先生的幽静,刘老苍先生的温和,章友芝先生的耿直……先后形成十分壮观的一道道风景线,而周哲文先生的热忱位列其间,亦乃灼灼动人。尽管当年诸位前辈并不太多张扬什么“创意”,可偏偏各具个性,当下书坛各种所谓“个性化”、“创新”之声不断,可是彼此雷同互相陶醉而至“克隆”现象,却不免令人诧异。其实笔底烟云之变幻,乃书家生命本体的自然流程,做表面文章,将不真实的虚拟,虽无古人,但亦无自己。周先生将热忱化人字里行间,是那般熨贴,与周先生前后的榕城有建树的老一辈书家亦然,风骨各殊,水平有别,但所虚拟的都很真实,令人一望而知。有了更为宽松创造性环境的今天,难道不值得深思。
    在书法世界,笔墨点线营构着生命进行曲,墨痕为心迹投影,书风乃个性折射,这个投影与折射,展示着人文精神与灵魂,由于各异的感觉方式、思维习惯、心灵境界,于是通过所蕴涵的审美意识与表现手法的结合,形成此一丘彼一壑的景观,尽管五彩缤纷,但才性是书家的生命,风骨乃书家作品的生命,人们从中还是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摸清书家的墨迹与心痕之间的网络。先师沈觐寿先生曾这样评述过周先生的书字:“很有造诣,很有天分。”的确,周先生以其业经锤炼的才性铸出周氏的书法风骨,而其作品则透露出周先生独具的热情横溢的才性。
     ????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艺术就永远没有生命,源在哪里,根于何处,务须踏踏实实地沿波寻源与究根问底,即便天才,亦难例外。如果强求骤长与好己胜,就难以穷尽之所以,何以得来这一妙与那一解。周先生书字看似随意挥就,却是溯源有自,并且经历了锻炼成金的过程。他八岁受父亲熏陶开始临写《瘗鹤铭》,尔后人紫藤书屋授业于谢穆如先生(前清举人,冰心老人胞叔),虽仅二、三个春秋。但一生“不羞学、不羞问”自此伊始,谢老师见他在书法上有特殊才华,则专门予以教习督导,还将其乳名德官改为现名字,并篆刻赠予而寄以厚望。20岁尚未出头,他拜谒陈子奋先生,躬求指点篆刻,陈先生告之曰:“治印之道有三诀:一书法、二章法、三刀法,必须先奠书法基础”,这一席语对周先生影响极为深刻,十年后,陈子奋先生为周先生绘题《知不足斋图》时,因感其努力,大加赞赏:“却喜请求盈外户,已知诵读遍群篇。”人们津津乐道周先生边款艺术,其底蕴正基于此,用周先生自己话说:“暑去寒来自着鞭,曾稽上下五千年。”年届62岁,他方在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举办平生破题儿第一次《周哲文篆刻艺术展》,一艺之成,其难若此,叹哉。周老深知书道甘苦,无怪,他这般咏叹:“欲从方寸萌新意,返朴人浑岂偶然。”书法篆刻研修过程,没有举步维艰的心理准备,没有一辈子持修的信念,妄想一步登天者,不是无知,则是急功近利使然。
  周哲文先生书法世界,大体上由篆书、楷书与行草组成。其篆游移于秦篆与汉金之间,其楷则摩挲各种六朝碑版文字,经由自己整合而铺衍在印文与印款之中,从书法角度考察,在其以刀代笔的化解之中,于错采镂金的雕馈处而风貌一一清新。抑或先生主攻篆刻,平素间或伸楮援翰,挥篆作楷,雕馈的惯性,排比的构拟占了上风,但却蕴涵着一种颇为可贵的金石意味。在先生书字里,最具有周氏标记的是行草作品,其风格形成较早,数量甚丰,或信札,或稿作,或各种格式的抒写。综览作品大多是无意之间挥成,所抒发的“热忱”,也就具有属于他自己的兴会,象62岁在北京为自家创作《毛主席诗词四十三首印谱》所拟的前言稿作,74岁在寓所为《周悌篆刻选集》所写的题辞,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洋洋洒洒的一以贯之的笔调,这是他的书法生命线,此乃出其天性并经以后天得宜培植。在这条生机勃勃的书法生命线形成过程,周先生走的是一条碑帖结合的道路,有唐人的,有六朝的,有秦汉的,但经以融汇则属于他自己的。周老行草所萦绕的线条点画看似奔走,却处处注入自己理解的金石味,故能热忱奔放又不无沉稳厚实。大凡有出息的书家在书道上都有强烈的气息标举,其涵泳,其统揖,值得人们思考。周老在《从艺六十年的艰辛历程》一文中,有一段话很有意思,他说:“福州寿山印石,经腕运篆成,成了我与各地艺术家神交的使者,交往中,承蒙许多金石家厚爱,颁赐印稿,日积月累,居然成册数十……这些资料我视如家珍,时常翻阅,与历代名家名作比较揣摩,这对自己如何博采众长而走属于自己艺术道路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比较”二字,道破天机,不薄今人爱古人,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在书道上,过去、现在、将来,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不断地追怃古人,认识今人,发现自己,这就是周哲文之所以是周哲文的意义所在。
    
  
  
  (作者蒋平畴先生系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诗词学会副会长)
  
原文2004.10.16 发表于《周哲文艺术纪念展》  浏览:1140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4/10/15 2:40:22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 赖智通怀念先师周公哲文(收藏于2006/5/19 14:27:35
◎ 赖智通周哲文先生铜像揭幕追思会(收藏于2006/5/19 14:26:25
◎ 赖智通吊周公哲文先生(收藏于2006/5/19 14:25:44
○ 周哲文《一次难忘的展出》(收藏于2004/10/21 5:43:49
◎ 陈兆育《周哲文前期篆刻浅探》(收藏于2004/10/15 3:09:03
◎ 林乾良 陈金光《雄浑 遒劲 端凝 秀雅》 一一论周哲文印款艺术(收藏于2004/10/15 2:55:33
◎ 林荫煊《一丝一缕不胜情》——记我国著名篆刻家周哲文与工艺美术(收藏于2004/10/15 2:49:58
◎ 张华安《胸中劲见铿锵美》——记述周哲文筹建福州画院经过(收藏于2004/10/15 2:43:20
◎ 蒋平畴《周哲文书道的意义》(收藏于2004/10/15 2:40:22
◎ 周哲文《刀笔寄情歌盛世流年似水忆西泠》(收藏于2004/10/15 2:34:47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福州市文化局局长周哲文遗体告别仪式主持词(访问5233次)
◎ 林荫煊《一丝一缕不胜情》——记我国著名篆刻家周哲文与工艺美术(访问1727次)
◎吴瘦松《毛泽东诗词四十三首印谱》编辑出版琐记(访问1632次)
雪峰崇圣禅寺悼唁(访问1579次)
◎ 陈兆育《周哲文前期篆刻浅探》(访问1466次)
◎ 林乾良 陈金光《雄浑 遒劲 端凝 秀雅》 一一论周哲文印款艺术(访问1418次)
◎ 张华安《胸中劲见铿锵美》——记述周哲文筹建福州画院经过(访问1357次)
◎ 文洁若《一代篆刻家周哲文》(访问1219次)
◎ 蒋平畴《周哲文书道的意义》(访问1141次)
◎ 周哲文《刀笔寄情歌盛世流年似水忆西泠》(访问1104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林亚和点评38742号文选(评论于2007/11/3 21:4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