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4号馆文选__《红岩》小说及其作者、评论和读后感 |
|
我微微颤抖的合上了书的最后一页,耳边依然是震撼大地的隆隆炮声与狂烈的欢呼和呐喊,眼前依然是熊熊燃烧着的烈火与招展挥舞的红旗,沉浸在无限激动和喜悦中……
我读完《红岩》,确切地说是走完了一段艰辛、难忘的生命之路。在这一路坎坷中,我与先烈一起经受着考验,牵挂着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安危,但更重要的是,我为共产党员有如此刚强的意志震撼,为人类有如此崇高的精神世界而感叹! 平静了澎湃的心潮,我不愿一味的感慨,也不愿做过多的评论。我只是突然想到;假如我被捕了,我会交出党的秘密吗?我会是一个叛徒吗?我苦苦的思索,心中只有两个声音:“会”“不会”! 闭上眼睛,脑海中出现了一个完完全全的自己……我与刘思扬一样,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但事实上我们差得很远。我没有吃过父辈所经历的苦,也的确吃不起苦。作为一个独生子女,家人的宠爱与容忍早已形成了我万事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我接受不了批评,受不了丝毫委屈;我办事不够谨慎,甚至急躁;我任性,甚至自私……看着赤裸裸的没有一丝隐蔽的自己,我不禁冷汗涔涔。这样的我,担不起许云峰的重任;这样的我,做不到成岗、刘思扬的冷静、沉着;这样的我,甚至自愧不如余新江那样对革命工作的狂热与执着。我怎能经受敌人住敌人的诱惑与酷刑折磨?我会成为一个如甫志高一样的叛徒吗? 我不感睁开眼睛,那一首囚歌突然在耳边响起:“……我渴望自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人的身躯!”“人”这个字眼反复在我耳边回响萦绕。一时间,两个不同的“我”在眼前反复交替出现。我在“会”与“不会”之间苦苦挣扎,在江姐与甫志高之间吃力的徘徊。我的心像一艘找不到港湾的船,在惊涛骇浪中随波飘荡,起伏不定…… 妈妈笑我傻,笑我苦苦思索着这样一个没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我根本没有机会成为革命的叛徒。但我不认为自己做了无意义的思索。我生活在今天,当祖国大地遭受着凶猛洪魔的吞噬时,我是否有决心投入抗洪大军?当恶势力威胁群众的利益时,我是否有勇气挺身而出?当困境中的人们焦急沮丧时,我是否能伸出自己温暖的双手?哪怕只是在学习中,我又是否能用顽强的毅力去战胜困难?显示生活中依然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人生考验,我能做一个逃兵、一个“叛徒”吗? 不、不能!如果让我回到《红岩》中的那个时代,我或许依然无法断定自己将选择“会”还是“不会”。但是,在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精彩人生的机会。我脚下的这片我深爱着的热土决定了我的正确选择。我将走上一条建设现代化祖国的漫漫长路,脚下无论多么坎坷不平,荆棘丛生,在先烈精神的鼓舞下,我都要昂首挺胸地前进。我要做一个大写的“人”,大声宣誓:我绝不会让自己成为人生的叛徒! 点评: 作者读了《红岩》后,受到先烈革命精神的强烈感染,对自己的人生做了思索,对自己的人生观做了解剖。这种思索和解剖,是严肃认真的、自然真实的、一针见血的,道出了一个新时代青少年的心声。全文结构严谨,设问巧妙,语言质朴。这是一篇较好的读书心得。 (李辛炎) |
原文2002年11月25日C版 发表于《无锡日报·教育周刊》 浏览:1152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