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楼主的一段论述:
1、楼主引用史记,不加分析就说:“武帝在霍去病出征时送了大量的食物,班师时,尚有大量的剩余浪费,而士兵们却有不少饿肚子的;其二,在塞外,士兵们因缺粮而士气不振,霍去病却只顾玩耍而不恤下情。” 反方:楼主又提到“取食于敌,逴行殊远而粮不绝”那么霍去病到底带了多少“大量”的粮食呢? 事实上,从历代史实中都可以看出,困扰历代王朝的北征问题就是粮食后勤问题。例如 A:明朝北征鞑靼,朱棣统兵一度大败蒙古军,却没有取得进一步的胜利。原因就是粮食跟不上去。有兴趣的可以查阅明史。B:清朝康熙破葛尔丹,二度出兵也只能把他打回准噶尔原地。当时准部发生反葛尔丹的叛乱,清朝也无力支援,不是兵不多或将不广,只是因为粮食供不上。清朝最后杀尽准噶尔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占领青海有了后勤保障基地。以及所部蒙古骑兵用“打草谷”的办法。 就是现代,我们请楼主乘马,带上口粮(面食或小米还有水)沿霍去病的旧路走一趟,不要外援,我看楼主要带多少口粮才能“班师时还有节余”? 所以,楼主提到霍去病归来尚有粮食节余,就很可疑。 尽管司马公公也是这样说,但我认为他只是被表面现象蒙弊了。 要是粮食有节余,原因有二: 一是霍去病真有打草谷行为,这在下面有论述 二是虚假的节余,也就是真实的谎言 我们都知道曹操“望梅止渴”的故事,这是曹操狡诈而又善于鼓动军心的性格。他得意地对外人谈及,无非是让人对他的聪明才智佩服的五体投地而已。 那么霍去病是否也用了“望梅止渴”的办法呢? 事实上,是很可能的。 在塞外,远征万里的大军一旦和得军粮不济,结果很可能军心大乱,自然不攻自破。 为了使军心稳定,霍去病诈称粮食富余是他天才的策略。 军人有饥色,这当然是真的,粮食少嘛。 但让军人挨饿但仍有信心,这就是将领的事了。 历朝历代,有多少战争因士兵没粮吃而哗变? 霍去病兵行万里,成大功于绝域,而胜兵得归,后勤能不重要吗? 2、楼主还提到霍去病只知玩乐而不顾士兵 我真不知道,万里长征,在大漠孤烟里,在敌兵环视下,游玩的霍大少能有几分心情。我只知道,如果我的上司在这种环境下仍能乐观的话,那我也会对前途充满信心。 就有了决心:不只要活着回家去,还要立功、受奖,衣锦还乡。 当时的塞外环境有多苦,决不会比现代的蒙古更好。保持军队自信心,也正是天才与平庸的将领的分界线。 秦灭楚时,大将王剪考察士气,就是观察到军士们不甘寂寞地“超距、投石”,正是凭着活力与信心的军队,才一举大破楚军,灭掉了国土是秦二至三倍的楚国。 相同的战例是拿破仑与希特勒。同是进攻俄罗斯,为什么西方最伟大的天才军事家拿破仑只败了一次就军败如山倒,最终一个冬天就失去了所有的军队,而希特勒在遭到同样的打击后仍能坚持三到四年?甚至还是逆境是不断反攻,一度取得阶段性的胜利? 原因就是军队的统帅不一样。 拿破仑在莫斯科大火后,无心再战,一心只想逃出俄国。连俄国严冬的威胁都不管了。最终军队在可怕的严冬与强悍的俄军团双重打击下全军复没。而希特勒以他惊人的意志,不顾前线军官的强烈要求,命令军队“不许后退一步”顽强地抵抗苏军大反攻,终于渡过了最危急的时刻。 军史学家评价:拿破仑是伟大的统帅,但希特勒无疑比他更象军人,也更具有战略眼光。 因为在俄罗斯的严冬攻击下,稍一动摇,就会全军大溃,如中国的淝水之战。希特勒正是了自野兽般的本能才保住了他的军队。 话题再到中国。霍去病正是因为他善于鼓舞士气,才使离家万里,没有后援,日日战斗而疲惫的士兵们仍有朝气。 以上的解释你们同意吗? 再谈到“打草谷”问题 我想问的是:霍去病的“打草谷”对象是什么人?平民吗? 〖文章来源 http://www.cqzg.cn 版权所有 春秋战国全球中文网 i7OxJy〗 |
浏览:2261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