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陵创业四十年
—— 全国劳动模范、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 研究员、茂陵博物馆馆长王志杰纪实 中国陕西网特约记者 紫仁 --------------------------------------------------------------------------------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再次约见 两千年前,汉武帝刘彻以其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历经54年驰骋纵横,把中国推到一个强盛时期。同时,在他即位的第二年,就兴师动众、挥耗巨资,历经53年大举修造自己的陵墓——茂陵。其陵冢之高大、陵园之豪华、陵区之宏阔,以及陪葬墓之众多、随葬品之盈硕,在西汉十一帝陵中无与相比,成为“汉兴厚葬”的极端典型。因此,茂陵自古以来,成为历代名家和文人墨客的旅览唱咏之胜地。 但是,茂陵有史以来屡遭人为破坏,缺乏保护,至民国末年已变成一片荒野孤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文物胜迹的保护高度重视。1956年成立了茂陵文管所,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茂陵、霍去病墓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秋,为加强茂陵文管所力量,上级调任师范专科毕业的王志杰为正式文物工作人员。从此,王志杰以其满腔赤诚,像茂陵巨型石刻群中的“卧牛”一样,默默奉献四十年。在王志杰的带领下,茂陵文管所是全国文物保护工作的先进典型,茂陵博物馆是全国博物馆事业的模范与样板,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茂陵连续多年成为全国文物、旅游系统的先进单位,是我国的一处极具特色的文物旅游胜地。 1991年6月21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在陕西视察工作结束后,在即将飞返首都北京的专机舷梯旁,再一次约见王志杰同志。李瑞环深有感触地说:“茂陵不光有个很好的博物馆,还有一个优美的环境。我走到哪里,就把茂陵宣传到哪里。全国所有的博物馆都应该建成这样的博物馆。”早在1990年,李瑞环同志在陕西曾到过茂陵视察,原定逗留时间不长,但茂陵博物馆的珍稀文物和独特的园林景观令他留恋不舍,竟不知不觉地超过一个多小时。他对陪同的陕西负责同志说:“来陕西,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茂陵博物馆。” 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央和地方各路媒体记者纷纷来到茂陵采访,他们无不为茂陵的景物和王志杰的先进事迹所感动。先后在各有关电视台、广播电台进行专题报道,在各有关报刊对茂陵博物馆和王志杰的事迹进行了长篇报道,总计约在10万字以上。例如:人民日报以《当代守陵人》为题、人民政协报以《闪光的守陵人》为题、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市场报以《卧牛礼赞》为题、陕西日报以《忠实的守陵人》为题、三秦都市报以《千古陵园守护人》为题等等,先后对王志杰的先进事迹和突出贡献,作了长篇报道。此外,有两位作家在茂陵深入生活和采访之后,以《茂陵卧牛之谜》为题,以王志杰的事迹为主线,写就并出版了长达24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 在这里,本网站《陕西人物》栏目采编人员经过深度调查采访后,对上述诸报的有关以“守陵人”或“守护人”为题的报道,要做进一步补充。王志杰在茂陵创业四十年,不断获得辉煌业绩和崇高荣誉,他不仅是一位赤胆忠心的“守陵人”,同时也是一位与时俱进的开拓者和建设者,一位造诣很高的专家学者,著述十分丰硕。时势造英雄,经过四十年风雨兼程的王志杰,无愧为当代卓有成就和贡献的“陕西人物”。 茂陵文物的卫士 40多年前那个秋冬,初到茂陵的王志杰也曾迷惘过、惆怅过。一位年方22岁、龙精虎猛的后生日日宿在古墓之侧,陪伴他的只有那个不善言谈的看坟老汉。白日还好过些,夜晚,带哨的北风撕扯着土屋,旷野时时能听到狼的嗥叫,他开始怀念往昔的教师生活,怀念那群活泼可爱的孩子。难道自己一辈子就这样枯守古陵? 不久后发生的一件事,却彻底扭转了王志杰对自己工作的认识。与茂陵紧邻的豆马村农民赵振秀在农田基建时挖出了一件东西,形状像个牛,可竖长了两只角,还在中间。赵振秀把东西包到西安一家废品收购站想悄悄卖两个钱。废品收购站的同志一看就知道不是平常东西,便请来省上专家鉴定。这件事甚至惊动了时任科学院院长的考古界泰斗郭沫若,文物被连夜送到北京。 经鉴定,那是一尊青铜铸的犀牛,系秦末汉初的文物,是不可多得的国宝。王志杰说这件事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当我知道是茂陵周围的农民把文物拿到西安去卖,而我还不知道这件事时,我对自己产生了强烈的自责。同时我才发现,对于文物考古方面的知识,自己知道得太少。”从此,王志杰对于学习中国历史和文博学识有了沙漠盼水般的焦渴。 开了春,看坟老汉发现王志杰变了,他不再把自己关在文管所的大门内了。没事的时候,他总往周围的豆马、道常村跑,夜深了才回来。他问王志杰出去弄啥,王志杰说:“宣传文物知识。” 由于历史的丰富遗存,有人说在五陵原上撒泡尿都能冲出件文物来。王志杰要做的就是把周围群众都动员起来收集保护文物。在以后的许多年里,王志杰跑遍了附近的厂矿、社队、机关、学校,哪里开大会,他就赶到哪里宣传。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茂陵附近的16个生产大队和一些工厂、机关、学校、商店先后成立了文物保护小组57个,发展文物通讯员近300人,形成了一个群众性的文物保护网。王志杰热爱、保护文物的耿耿忠心,感染和带动了一大批群众。豆马村群众把发现的各种文物都踊跃捐献出来,先后贡献出了包括珍贵文物“错金银铜犀尊”、“鎏金兽头银盘”在内的200多件。今日茂陵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多数都是茂陵园区内各村群众交献和王志杰同志亲自征集上来的。 凭着坚定的信念和勤劳的双手,王志杰把荒芜已久的陵园修葺一新,然而,一场“史无前例”的风暴却将他的事业吹向了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 在那些使中国这只航船剧烈颠簸的日子,王志杰回忆说:“我当时心里乱极了,首先想到的是所里多年辛苦收集的文物会不会被当做封资修的东西砸坏,尤其是那些石刻。” 是的,陪伴于汉大将军霍去病墓前的伏虎、跃马、石鱼、卧牛,有石破天惊、神全意足、浑若天成之妙,是举世无双的古代雕刻艺术杰作,曾使无数学者文人和卓越的艺术家为之倾倒,王志杰早已将它们视同自己的生命了。 果然,不久就传来不幸的消息,河南白马寺被红卫兵一把大火烧毁了。周恩来总理为此发出紧急指示,要求各地果断制止毁坏文物保护单位的事情发生。 王志杰得到了这份指示,如获至宝,一连工作数日,将传单油印了万余份,在周围广泛散发张贴,使一些对茂陵虎视眈眈的造反派望而却步了。 一天,一队从四川来的“红卫兵”敲响了茂陵文管所的大门。面对一座将军墓,十几件石刻,他们立刻判定这是“四旧”,要统统砸掉。此时此地,王志杰惟一的念头就是不能让白马寺的悲剧重演。他客气地一伸手:“走!先到外宾接待室坐坐!”他拿出专供接待的中华烟,散了一圈,直到这些破坏者脸上的肌肉开始松弛,他才开始娓娓叙述这座陵墓的主人怎样在18岁领兵抗击匈奴,维护民族的统一,24岁因病夭亡,汉王朝为纪念他的战功,特依祁连山之形起冢,并雕刻一批大型石人、石兽卫护陵寝。 王志杰没有忘记用毛主席的话做自己的武器:“毛主席说,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同志们想想,当年凿刻这些作品的,不都是穷苦的劳动人民吗?”看看气氛活跃了,他又不失时机地拿出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发出的紧急呼吁。终于,险情过去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群“武斗队”成员冲进茂陵,他们看上了陵顶的制高点,要在上面架大炮。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了王志杰,王志杰火了:“坚决不行!要上陵,先从我身上踩过去!”在真正的强者面前,“武斗队”蔫了,灰溜溜地退出了陵园。 王志杰却坐不住了,他请来周围的父老乡亲,深挖了一个大型防空洞,把文物和资料坚壁起来;又用挖出的土起了9000个土坯,封住了墓前珍贵的石刻。 在那个年月,王志杰硬是凭着自己的赤胆和机智,如母亲卫护爱子一样,将所有馆藏文物完好无损地保护下来,终于迎来了百花吐艳的春天。 国家文物局对茂陵文物保护工作的经验十分重视,专门在茂陵召开了全国文物保护工作现场会。接着,国家文物局指派他,穿越北京、天津、湖北等六省区,巡回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考古所、北大历史系等10多个单位,进行学术交流和经验介绍。 茂陵文物的专家 事情发生在1964年,苏联文化代表团在茂陵参观时,一位学者指着“跃马”石刻,断定“马”来自“高加索”,竟然还说是“偷窃”他们的。 此话像针扎一样刺痛了王志杰的民族自尊心,更激起了他的雄心壮志:一定要在茂陵这块热土上,潜心钻研汉学,使自己成为茂陵文物的专家,让世界了解中国底蕴深厚的西汉文化。 重担像巨石一样压在他的心头。打这以后,王志杰沉浸在图书馆,开始读书抄资料,随后又奔波周围农村,找文物寻史证。 其实,早在本世纪初,西方就有少数学者,不是把茂陵石刻说成与巴比伦文化有关,就是与斯开泰的作风更密切。因此,研究西汉,他期盼更多的出土文物去印证。 那年夏季的一天,经过一上午太阳暴晒,矮小的房子里热得像蒸笼。他漫不经心地端着饭碗,突然,屋外有人大喊:“志杰,快!发现文物了。” 原来,农民高军田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了一个汉墓从葬坑。王志杰跑步赶到现场,立时双膝跪下,弯着腰,双手紧握考古用的小铲,小心翼翼地往下取土。他额头淌满汗水,那件灰色的短衫,被汗水湿透,又被太阳晒干,留下一层层白白的“碱花”…… 经过一天一夜的鏖战,汉墓从葬坑竟然发掘出236件文物,特别是国家一级文物就有18件,更为出奇的是,文物上面刻有铭文,记载着器物的高、重、容积和制作年号等,为他进一步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王志杰双手抱起国宝鎏金马,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连声惊叫:“稀世珍宝!价值连城!”在博物馆里,一会看着鎏金马,一会抚着石刻马,反复对比研究。 从出土鎏金马看,无可辩驳地印证了此石马产于西汉年代。尤其是,在汉朝“天子为伐胡故,盛养马”。因此,用马作为艺术品的题材,反映了西汉文化艺术突出的特点。当时,这在欧洲及中亚等地,绝无仅有。特别对鎏金马和石马原型分析,王志杰判定石马的雕塑原型是“关中挽马”。从此,结束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石马的“争论”。 经过对西汉史学的研究,王志杰发表了《茂陵石刻艺术》论著。此后,他又以滴水穿石的精神,耕耘不止,向新的研究领域进军。 近20年来,王志杰学习和研究成果十分丰硕,除茂陵石刻长篇论著之外,先后著述和出版了《茂陵名胜》、《茂陵珍闻》、《茂陵志》、《汉武帝与茂陵》、百家姓书库·《刘》、《霍》、《卫》等近10部专著,计约百万余字。其中《茂陵志》的出版,首开中国陵墓修志先河,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此外,王志杰同志还利用业余时间先后在全国各有关报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计约50多万字。例如在《中国博物馆》上发表了见解独特、学术价值极高的《陵园博物馆论》、在《经济决策报》上发表了《名城萃文物胜游话咸阳》,对咸阳历史文物的保护、普及、弘扬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以及撰写茂陵博物馆各类讲解词、宣教讲义等达15万多字。 艰苦创业的楷模 为保护石刻国粹,修建石刻廊房,王志杰反复研究,亲自设计。搬运巨型石刻时,为使文物不受损害,他们不用吊车用人搬,把石刻蒙上层层麻布,给地面铺上密密枕木,用肩扛,靠手推,把几十吨重的石刻丝毫无损地安置在廊房的高台上。 廊房建设正紧张施工,家里捎话,妻子生孩子。初为人父的王志杰,多么想见一面刚出生的儿子,可是工地更需要他。于是,他拿定主意,一干就是50多天,没有回家看亲人。 献身茂陵,王志杰总是忙得顾不上回家。妻子在农村呆了16年,他仅回家和母亲妻儿一起过了两次春节。难怪老母深情地说:“我儿在茂陵当看坟‘官’,把心都掏给了汉武帝!” 有一年,他参加修建仿汉西展厅工程,他肩扛一根粗椽,从三尺高的斜坡上滑倒,栽向砖地,头碰破一寸长的血口子,不省人事。职工们拦截了一辆拖拉机,急忙送他去县医院。经医生会诊,鼻梁骨折、脑震荡,需要紧急抢救。王志杰醒来后,大家告诉他,他已经在西安医院昏睡了三天三夜。一出院,他拖着虚弱的身体,又直奔茂陵,投入紧张的工作。 早年,文管所房舍只有200平方米,而今博物馆仿汉建筑超过一万平方米,占地面积由6亩扩大到130亩。昔日,这里一片荒凉,如今旧貌换新颜,创造出融文物、古建、园林为一体格局的西汉断代史博物馆。以前,仅有20件文物,现在馆藏文物多达4100余件。近年来,接待中外游客高达600万人,成为陕西旅游观光的胜地。 茂陵显赫成就,赢得了世人的赞誉。法国考古学家麦格朗专程来茂陵考察。他带着他父亲于1914年拍摄的霍去病墓全景照片(见图),那荒凉的景象已不复存在,于是深深鞠躬,对王志杰表示敬意,并将这张珍贵的照片赠送博物馆。加拿大国立美术馆馆长时学颜称赞茂陵是“第一流的博物馆”。新加坡总理王鼎昌评价“参观茂陵,像回到二千年前的汉朝,一切都很新鲜。” 几十年来,茂陵博物馆在王志杰的带领下,先后荣获国家、省(部)、市级先进集体奖牌、锦旗150多面,成为全省同行业之最;在全省文物、旅游系统开展创“四优”、“创佳评差” 活动中,连续10年被评为第一名;2000年荣获国家“AAAA”(4A)级旅游景区称号。党和国家先后授予王志杰同志60多次荣誉称号,其中“全国劳模”、“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国家级荣誉称号5次。1996年2月,国务院又授予他“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殊荣。 |
浏览:5578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