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4号馆文选__戏剧红岩--《红岩诗魂》《江姐》《华子良》等 |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 当听说歌剧《江姐》将改编成大型交响清唱剧的时候,我感到特殊的兴奋。这是因为这部歌剧曾经成为我生活中难以忘怀的一部分。1975年到1976年间,我正在京郊插队。那是共和国历史上最艰难的一段岁月,对于年轻的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也是成长过程中十分茫然和困惑的一段时光。也就在这时,我发现家里居然有一本《江姐》的完整剧本和所有唱段的曲谱,当时的感觉可以说是如获至宝,我翻来覆去,逐字逐句地吟唱。在那段日子里,这部歌剧成了我真正意义上的精神食粮。时至今天,我仍能准确地唱出绝大部分唱段。 不久前,在中山音乐堂倾听改编成了大型交响清唱剧的《江姐》。因为是首场,演出过程难免会有一些瑕疵,但是,我仍然深深地激动了。这种感觉在我近年来听音乐会的时候并不多见。 我并非仅仅是因为对这部歌剧的特殊感情而激动,也不仅因为它那熟悉的旋律勾起的怀旧心态。首先打动我的,是主唱金曼的演唱状态。这是一种真正投入在艺术中的演唱状态,是一种充满激情的演唱状态。而这种状态在近年来大量的老作品翻唱中显然十分少见。金曼的演唱不仅由于她准确地表达了作品所蕴含的戏剧性和情感要求,而且充分显示了自己独特的声音个性和艺术控制能力。 既然是改编,是一次再创造,因此当然也不仅仅是一个极力保持“原汁原味”的问题。在这个方面,金曼的演唱也有不少新的处理,如一些唱段的速度比原歌剧大大放慢,使得情感的处理更为细腻,也使得声音表现有了更大的空间,从而在提升这部作品的艺术内涵上开辟了一种新的可能。 同样,作为改编者,作曲家鲍元恺先生在充分尊重原作的基础上,通过强化交响性而大大扩展了作品的音乐含量。他创作了不同人物的主导动机穿插于其中,并且按照音乐的逻辑重组结构,使乐队部分从原作的伴奏功能变为推动剧情发展的强有力的手段,这样,也解决了因为对原作剧情的压缩而可能带来的情节不完整问题。在这种处理下,以剧情推进和人物关系为主的原作结构方式,在这里转变成了音乐主题的展开与对比的结构方式。情节退居其次,情感表现成为主线。这样的处理现在看来是成功的。 其他主要演员也各具特色,李扬扮演的沈养斋由于极富特点的声音而赢得了观众的认可。看来,打破原有的一些艺术形式之间的壁垒不但可行,甚至可能成为今后艺术创作的一个探索方向。 由此想到的一个相关问题就是,如何对待历史上的一些作品在今天的再改编和再创造。近年来,历史音乐作品的改编越来越多,但其中,一方面,有一种过分粗俗化的倾向,往往抽掉了原作的灵魂,在改编和表演中表现出过度的任意性。同时,另一方面,也存在一种过分地要求“原汁原味”的做法,反对任何再改编和再创造。我认为,对于历史上这些经典作品,一方面要给与充分的尊重,要保持原作的精神内涵,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在新的时代,新的条件下,应用新的手法和新的表现形式进一步开掘作品的内涵和丰富它们的艺术含量不但是可能的,也完全可能有更多更好的收获。大型交响清唱剧《江姐》的推出,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我希望能有更多这种尝试出现。 从批评的角度看,我个人觉得整个清唱剧还可以更精炼一点,其中第二乐章后半部分就稍有冗长之感。演员的整体配置上似乎也还可以更强调音色的个性化,或许能取得更强的现场感染力。我也希望这部清唱剧能够有更多的演出机会。事实上,任何作品的最终成功一定不能离开大量的演出实践这个环节。一次性的演出作品既很难磨合到成熟的程度,也难以在实践中得到来自听众的反馈和认同。 |
浏览:905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