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烈火红岩__红岩英烈纪念馆
烈火红岩

我与《红岩》(上)

张羽

  《红岩》这部享誉中外的长篇小说,从1961年末问世以来,已经过25个春秋。据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底的绕汁,它发行了712.65万册,如果加上在此以前出版的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的印数328万册及刊有该稿初稿《在烈火中得到永生》的《红旗飘飘》丛刊数十万册,累计印数达千万册以上。
  
    在《红岩》出版后的数年间,以小说为依据进行再创作的文艺形式,包括电影、话剧、歌剧、说唱艺术、连环画,以及后来的电视连续剧等曾风靡全国。《红岩》以它特有的生命力步入中国文坛,成为当代中国文学史上十分引人注目的一页。
  
    中国青年出版社和《红岩》作者建立联系,距今已整整30年。从1957年4月《红旗飘飘》丛刊开始向作者约稿,经历了从小到大、从粗到细、从真人真事到艺术创造三个阶段:一是1958年2月,在《红旗飘飘》第六集发表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得到永生》;二是1959年2月,出版了经补充、增订后的单行本《在烈火中永生》;三是1961年,从年初到年终,经过为期一年两易其稿、反复加工整理后的小说《红岩》出版。我经历了从发现题材及作者,到发表回忆录、出版单行本,直到完成小说加工、修改、定稿、出版的全过程,担任了这三个阶段的责任编辑,有责任向读者,向研究者介绍作品的成书、出版过程,并以此怀念和罗广斌同居一室、最后定稿时那些情思如潮的不眠之夜。
  
    一 从《在烈火中得到永生》发表到《在烈火中永生》出版
  
    1956年夏天,中国青年出版社为了编辑对青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读物,在第二编辑室(即文学编辑室)里建立了传记文学组。创办了一个新型刊物《红旗飘飘》。全组是三个人,即:张羽、黄伊、王扶。文学编辑室副主任肖也牧也以一半时间投入丛刊,所以称“三个半人办刊”。
  
    创刊伊始,我们制订了一个包括著名烈土和英雄人物的一百多人的回忆录或传记名单,向四方征稿。当我们正在安排第二期稿的时候,收到四川省长寿县读者赵山林的一封来信。信中反映了四川群众的意见:他们听了罗广斌同志介绍解放前“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血录,受到很大教育,希望中国青年出版社收集材料,“通过写小说的形式出版发行”,以便收到更好的效果。
  
    我们在制订选题计划中,本来就有一项是请罗广斌写《江竹筠传》。现在,读者推荐的题材和作者,正是我们要找的线索。他所讲的内容和我们原拟的选题相比,涉及的场面、人物更加丰富。因此,我们除向这位热情的读者回信致谢外,当即由王扶另拟一信,向罗广斌约稿,请他写一篇“中美合作所血录”回忆录。
  
    半年以后,收到由罗广斌、刘德彬、杨益言三位作者根据报告整理而成的回忆录《在烈火中得到永生》。
  
    这篇副题为《记在重庆“中美合作所”死难的烈士们》的回忆录,共分六节,即:《魔窟》、《考验》、《意志的闪光》、《挺进报》、《望窗外已是新春》、《最后的时刻》。它以短短的1万多字的篇幅,揭露了美蒋反动派在重庆歌乐山下这个特区里犯下的血腥罪行,抒写了一曲革命先烈奋勇斗争的悲壮诗篇。我在做了文字审订后,交付《红旗飘飘》第六集发表。
  
    这是我们和作者建立联系的第一阶段。
  
    不久,我调离《红旗飘飘》,去第五编辑室专门编辑单行本的传记、回忆录。1958年1月20日,在《红旗飘飘》第六集即将出版发行之际,我及时写信给罗广斌等同志,请他们以《在烈火中得到永生》为基础,加以扩充,撰写成中篇回忆录,出版单行本。
  
    这次,作者的反应很快,3月4日,即收到他们来信。信中表示“乐于把这个任务担当起来”,“字数约4—5万字”。后来,他们在11月6日把稿寄来了。原名为《圣洁的光辉》,定稿出版时才改为《在烈火中永生》。
  
    为了充分反映敌人在那座牢狱犯下的血腥罪行,我尽量选用了作考的提供的照片,共l0幅:渣滓洞集中营,白公馆集中营,蔡梦慰用竹签蘸着棉花灰调成的墨汁写下的《黑牢诗篇》手迹,美制手铐,美蒋特务在山坡上设的岗亭,焚烧后的渣滓洞牢房,冲出牢房牺牲在高墙下的烈士遗体,杨虎城将军的遗体,松林坡被害者遗体,以及被屠杀的成人和孩子。结合书稿中激越昂扬的文字,参看那些血染的图片,使入犹如亲临触目惊心的魔鬼世界。我怀着悲愤的心情,在编完稿子之后,撰写了《编辑报告书》:
  
    《在烈火中永生》编辑报告书
    一、作者:罗广斌、刘德彬、杨益言。
    二、稿件来源:约稿。
    三、稿件内容和质量:
  
    甲、罗广赋等三人在解放前曾被国民党囚在重庆“中美合作所”。重庆解放前夕,敌人逃跑时,把被囚的革命志士大部屠杀,最后,放火烧了集中营,企图毁尸灭迹。罗广斌和刘德彬就是在大屠杀时冒着生命危险逃出来的。这部稿件就是他们以亲身的经历,揭露“中美合作所”的滔天罪行:同时通过革命志士的具体斗争,反映革命者英勇顽强、至死不屈,以及他们的乐观主义精神。这是一部很行教育意义的作品。
  
    乙、作者曾经写过一篇同名的作品,发表在《红旗飘飘》第六集上。这篇作品就是在原来基础上的扩大、补充和加强。其中新增加的有l、5、6、7、l0五节(即:《在黑色的山谷里》、《日光、空气、水及其它》、《“监狱之花”的诞生》、《追悼会》、《铁窗里》、《坚强的人》)。
  
    丙、总的说来,这部作品很真实动人,有浓厚的革命激情,充沛的乐观主义精神,爱憎分明的阶级感情。作品若能再细致些,当能发挥更大的鼓舞力量。但就现在的面貌来看,也有它本身的特点:雄劲、粗犷、朴实、饱满。读着它,象阵阵的战鼓震撼着人的心弦,使人油然地为作者的激情所感染,更热爱那些革命志土,更卑视那些阶级敌人——美蒋反动派。估计这本书的出版,一定会在读者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处理意见:
  
    建议作重点书出版。装祯设计尽可能好些。印数可力求多些。
  
    妥否,请示。
  
                 张  羽
  
              1958年11月27日
  
    1959年2月,《在烈火中永生》正式出版。同时,《北京晚报》作了全文转载。果然不出所料,此书一出,立即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
  
    3月5日,中国青年出版社借用王府大街全国文联大楼会议室,开了一次座谈会,邀请著名烈士家属、革命干部、共青团领导人等发表对《在烈火中永生》的读后感。参加座谈会的有:恽代英烈士夫人沈葆英,欧阳梅生烈士夫人、欧阳立安烈士母亲陶承,刘谦初烈士夫人张文秋,彭咏梧和江竹筠烈士的战友吴之见,以及当时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刘导生和曾德林、廖伯康,团市委代表、东城区代表等共l0多人。与会者对这本书备加赞扬,一致认为它是一本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应该向广大青年宣传介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当场录了音,向全国广播了发言实况。顿时,在青年中掀起了一股学习这本书的热潮。有些读者提出要求,热情希望能早日出版描写重庆集中营斗争事迹的长篇小说。
  
    二 《红岩》的前身——《禁锢的世界》的艰苦历程
  
    《禁锢的世界》是罗广斌、刘德彬、杨益言在1956年动手写的一部关于“中美合作所”中烈士斗争事迹的记实文学作品。1957年2月28日曾托《中国青年报》的一位同志带着l至8章稿件并信一封,送交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社稿件科登了记,并复了信,如今仍有档案可查,但是没有留下处理的记录。
  
    一向留意创作活动的肖也牧,从《在烈火中得到永生》中看出了作者的才华和这个题材的广阔前途。尽管那时他已被错划为“右派分子”,鉴于自己热爱的工作和半生追求的事业,主动于1958年7月22日给三位作者草拟了一封热情洋溢的约稿信。(他显然并不知道青年出版社曾收到过《禁锢的世界》。)信上说:
  
    “听说你们已把它扩大写成长篇,这是件令人十分高兴的事。如果已经写好了,请即寄来一读。但不知您们写的是根据真人真事加以集中概括写成的小说,还是完全是真人真时的回忆录?若是小说,请寄我社第二编辑室;若是回忆录,可寄五编室。我们当以跃进的精神迅速处理。并望立即得到您们的回信。”
  
    1958年11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当时的社长朱语今,在四川调查访问时,了解到四川省的国庆十周年献礼计划中有罗广斌等创作的《禁锢的世界》。他专程到长寿湖农场访问了罗广斌、刘德彬和杨益言,鼓励他们解放思想,大胆创作。朱语今回京后,二编室就把《禁锢的世界》作为正式选题计划。
  
    《在烈火中永生》座谈会以后,我去西南、西北地区组稿时,又到重庆。我去重庆的目的,除了组织革命回忆录和传记稿以外,主要是向《在烈火中永生》的作者汇报作品在读者中的影响,以及读者的要求,同作者进一步交流思想、交换意见;同时,受二编室委托,顺便向他们了解一下关于小说《禁锢的世界》的写作进度。
  
    我于1959年4月11日晚抵达重庆,住在重庆团市委。听说罗广斌、杨益言已从2月起,由重庆市委批准,得到三个月的创作假,现在正在埋头创作。刘德彬因故没有参加。次日清晨,我到他们的住处去访问,看到罗、杨二人正关在楼房尽头的一间狭长房间里紧张地工作。他们把已写好的章节给我看。罗广斌谦虚地说:“我们本来不会写小说。可是想起死难烈士的遗言,‘只要这里能有一个人活着出去,就一定要把这座人间地狱的真实情况告诉全国人民!告诉人们,我们是怎样和蒋匪帮进行斗争的。’我们的心就不能平静。”罗广斌说:“他们见我们年轻,就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亲历的事详细告诉了我们。我们是幸存者,有责任完成他们的委托。虽然我们不会写,但也要学着写。本来是想写点材料给专业作家写作时作参考,但没有人承担,只好由我们执笔了。看来,作报告还容易,一动笔才知道比我们早先设想的要复杂得多。新的困难又需要我们去解决。”
  
    下午,我到重庆文联访问了陈联诗同志。这位饱经风霜、面容憔悴的传奇人物在会客室里彬彬有礼地接待了我。她把她写的20万字的回忆录交给了我,晚上,我和罗广彬谈起陈联诗的回忆录,引起了他的强烈兴趣。他要我迟半天寄往北京,让他当晚先翻阅一下。罗广斌后来在信中告诉我,陈联诗就是他在小说中创造的双枪老太婆的原型。回想起来,这位面庞清瘦,看上去质朴、文弱的老人,原来竟是当年华蓥山地区神出鬼没、威震敌胆的中华英杰。
  
    在重庆期间,适逢团中央学校部在那里开会,与会同志以及几位越南友人要参观“中美合作所”旧址,罗广斌特来约我同往。我有机会亲眼观察了《在烈火中永生》中描绘的“特区”场景:歌乐山的复杂地形,曲折的盘山公路,隐伏在山坳上的白公馆,袒露在山峦环抱中的渣滓洞。当年敌人的电台、射击场、酒巴间、舞厅,已随着他们的失败而销声匿迹,但他们留下的围墙的断垣、残破的岗楼、碉堡以及迫害爱国志士的各种刑具!却作为美蒋反动派血腥罪行的见证,供人参观,提醒人们永远不要忘记过去。
  
    车过白公馆时,罗广斌告诉我,那里现在还关押着一些战犯,所以不让参观。他恢谐地说:“这也算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吧!”进渣滓洞后,我和罗广斌及团市委学生部长陈家俊一起到旁边一个残留的岗亭下合影留念。后来,罗广斌曾告诉我,陈家俊和他在西南学院,在秀山中学曾长期并肩战斗过;他在小说中写的成瑶,就是以她作模特儿的。
  
    接着,由团市委同志陪同,我又到上清寺人民小学,去看望了在那里读书的江竹筠烈士和彭咏梧烈士的儿子彭云,送了他一本《在烈火中永生》,表示对烈士后代的慰问。
  
    1960年秋天,中国青年出版社原五编室属于人物传记、回忆录的这部分工作归入二编室,即文学编辑室,我也就随之重返二编室。
  
    不久,编辑室决定,《禁锢的世界》由我担任责任编辑,负责审读、修改、加工、定稿。在此以前,曾由从宣传科调来的王维玲和作者经常联系、组织作者参观访问、为作者请创作假等,多次奔波在京渝线上,做了不少前朔期的准备工作。当时的文学编辑室主任江晓天,对稿子的修改工作发表过很好的意见。
  
    我所以欣然接受《禁锢的世界》的责任编辑这项任务,是由于我已经两次担任过同一题材的回忆录的责任编辑,对它的基本内容已经比较熟悉,在重庆已看过部分原稿,对此稿的前途已略见端倪,寄予了希望;和作者短期相处中,他们的热情、努力给我留下极好的印象,我相信这次合作会是愉快的;同时,《禁锢的世界》中描写的人和事,涉及的地下斗争、工人运动、青年运动、文化斗争等领域,我大体上都有些粗浅的感性认识并怀着强烈的兴趣,希望能有描写这方面斗争的作品问世,因此,我愉快地接受了这项任务,并立即投进了编前的准备工作。
  
    我首先阅读了解放初期重庆烈士追悼会印发的“中美合作所”罪行实录》等有关资料,重新研究了三位作者在10年间先后完成的反映重庆集中营斗争的五个稿本,即《圣洁的血花》、《在烈火中得到永生》、《在烈火中永生》,以及《禁锢的世界》第一稿(蓝色打印稿)和第二稿(铅印稿)。他们在1950年写的《圣洁的血花)中,指名道姓地提到了36位烈士。从这篇1万字的作品里,可以明显地看出,它带着作者则从火网中冲出牢狱时的悲愤,怀着对战友的深切怀念,声讨、控诉敌人的血腥罪行,字字含血带泪。它是一篇不事修饰的战斗檄文、向敌人讨还血债的宣言,有着深厚、质朴的特色,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几年后连续发表的《在烈火中得到永生》和《在烈火中永生》,文字篇幅增加了,而描写的人物却减少了。作者已经开始注意到用比较多的笔墨去刻画人物的形象,而不只是去揭露那场屠杀,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作者对自己所作的几百次的报告内容又作了反复的提炼、充实、加工和调整,进行了从生活到艺术的最初试验。但是作品虽然保持了生活的特色,有其特殊的魅力,由于限于思考的时间和艺术的素养,难免还带有简单、粗糙的弱点。
  
    出我读了总计约80万字的《禁锢的世界》第一稿和第二稿之后,感到可喜的是,作品从狱内到狱外、从城市到农村、从地下斗争到武装斗争,描写的生活场面宽阔了;虽然人物众多,但描写细致了;内容更加丰富多采、奇特多姿。但由于作者写作经验不足,对这样的长篇巨著还缺乏驾驭能力,因此结构布局有些零碎、松散,表达的角度、选取的生活画面受到某些人宣传过的“写真实”的影响。对于监狱的日常生活,小说采取了过多的自然主义的描写手法。例如:摆出了各种刑具,描写了受刑者的惨叫、呻吟、身上的鲜血、口中的泡沫、扭曲的肢体等等,给人以阴森、恐怖、低沉、压抑、绝望的感觉。正如作者后来认识到的,当时是“坐在渣滓洞里写渣滓洞”,因而“满纸血腥,不忍卒读,让人喘不过气来”。
  
    某于以上情况,要修改好这部作品,不是动动枝节、修修补补、做点文字订正工作可以应付得了的。而是要研究作品的全局,在理论探讨、主题深化、题材开掘、形象塑造,以及语言表达方面作全面的改造。
  
    1961午1月15日,作者把更新构思、认真修改过的《禁锢的世界》第三次稿的第一部分(1—8章)共10万字,从重庆航寄北京。附信说,“已寄出的稿件,在人物、情节、描写、文字以及个别结构上,都感到还需要很大的加工、修改。如第一章,现在仅表现了我们想写的内容,但并不满意,尚需反复修改,才能使这本书有一个较好的开头。”随后,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的稿子也陆续寄来。我在审读后,均先后写了信。现将我和作者就《禁锢的世界》第二次稿的一、二、三部分交换意见的信件依次罗列于后:
  
    第一封信:
  
    罗广斌  
    杨益言 同志:
  
    《禁锢的世界》一至八章我们读过了。总的来说,修改稿较原稿有显著的提高,在思想内容上和艺术表现上,都更加充实、丰满和完整。如党的领导和正面人物加强了,地下斗争和武装斗争的紧密联系;对敌人内部矛盾的揭露;几个重要人物(成岗、江姐的形象和特务头子徐鹏飞的丑恶面貌)的创造,都很有特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成就,都为小说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希望在以后的篇章中,获得新的、可喜的收获。
  
    这封信里,我们想着重谈一下我们感到不足的地方,供作参考。这些意见都比较零碎,同时,我们还不知道有些人物以后怎样发展,因而,意见也只能局限于一至八章的读后感,不完全、不确切之处,容待将来读完全搞后再一并研究。
  
    一、第一、二章里,概括当时的历史背景的描写,我们觉得还有些松散,不够集中,也就是事件纷繁,思想脉络不够清晰和鲜明。稿中的生活现象、生活场景、人物活动都是朴素动人的,如果再加提炼,写得更紧凑、深刻,在明确的主题思想指引下,组织得更严密、更扎实,也就会更有力了。如第一章里出现的纷繁的人物和事件、场景,有些是服从主题思想的需要,昙花一现,不再出场的,这在生活中也是真实的;但有些描写较多的人物,是否目的性要求强些,力求在以后的篇章里能够出现,有变化,有衔接,比较好些。另外,人物和环境的关系,也需要紧密些。如陈松林进重庆大学,所见所闻,从壁报到打架,应该和要描写的正面人物的介绍和发展加强血肉的联系。现在的描写,只是反映了学生运动里的斗争场景、现象,没有更有机地把它和人物的活动串起来,这样,场景描写的力量就减弱了,人物也不够丰满了。
  
    二、第四章里,关于江姐的描写很生动感人。其中有几处,是否再予以加强:1,江姐见彭松涛的首级后,心理的描写,若能从行动上加以突出地表现,会更加强烈,更加激动人心。也就是说,她的沉重的心情,如何在斗争中化为力量,先来一个起伏,加强气氛,使她在接受政委任务后,再提高一步,就更加有力。也就是尽量避免心理分析这样的写法。2,双枪老太婆的出现,最好在行动中,包括华为的描写,不仅只介绍他们光荣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刻画现实斗争中的光辉形象。
  
    三、对党的领导者许云峰的塑造,侧面叙述较多,对正面人物精神面貌的刻画需加强;人物的发言议论多,更重要的关于人物在行动中的抒写还宜着力描绘,人物的言论,应具有属于他那样的工人出身的坚强的领导者的特色——即个性化的语言特色。总之,应给这个重要人物以集中描写的篇章,并写得有声有色,感人肺腑。
  
    四、关于叛徒甫志高的嘴脸的勾画:1,他的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根源,伏笔似乎还应点得重一些,给读者以预感;2,他的欺骗手法、两面作风,蒙蔽伎俩及其内心活动,应求更深刻些;3,应写到党是了解他的,并进行过教育,而未收到实效。稿中写许云峰说:因为初到一起工作,对他过去不了解。这样来写党的工作,对细心的读者来说,是不能满足的。当然,不是要求增多描写叛徒的篇幅,而是加强其精神面貌的刻画。
  
    五、关于陈松林、余新江、华为,要加强。
    …………
  
             1961年1月27日
  
    罗广斌、杨益言在1月31日写的回信中说:“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了你们对一至八章的意见,这对我们正在写的章节很有帮助,我们还希望看到更多的意见,和你们看了九至十六章的意见。你们的意贝愈严格,对我们的帮助愈大,在出版社的指导之下,能够把这本书改得更好,就更能鲜明的反映先烈的光辉品质,就更有教育意义,我们当然也就更高兴。”
  
    第二封信:
  
    罗广斌
    杨益言 同志:
  
    31日信收到了。知道稿件第三部分即可寄出,我们很高兴。
  
    第二部分(9—16章)已经读完。为了尽快互通情况,这封信里,仅将我们的初步感想先行奉告,详细意见容待读完前三部分一并提出。
  
    一、第二部分修改稿较原稿变动大,有更加突出的提高。读了这一部分,使我们对这次修改工作的成功,更加满怀信心。我们热烈地预祝后两部分获得新的成就。
  
    二、在这部分里,许云峰的创造,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联欢会上,那段长篇对话,十分必要,把人物推向新的高峰,这是可喜的。但是否需要再补足两处:1.在此以前的章节里,加强与这段对话有联系的描写,增强它的血肉关系,使此段对话有更丰硕的基础。2.注意长篇对话里语言上的个性特色。
  
    三.龙光华的形象创造,有声有色,鲜明而高大,文字虽不多,但感人至深。站着死的英雄,将给读者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四、华蓥山的斗争,江姐被捕,双枪老太婆复仇,都是动人心弦的出色描写。
  
    五、刘思扬的创造,还是个薄弱环节。他写的诗和眼前尖锐的斗争,内在联系不够密切,使入对他还有点“局外人”的感觉。如何把“诗人”的心和“战士”的心熔成一个整体(诗人,首先应该是战士),还是应该再加思索的。
  
    六、水的问题,是一场斗智斗勇的斗争,是粉碎敌人阴谋的尖锐斗争。前边写了敌人预谋,后边写了胜利总结,但在正面斗争时,如何更深沉地揭示这场斗争的重大意义,还写得很不够。
  
    …………
   
              l961年2月3日
  
    罗广斌、杨益言在2月8日的回信中说:
  
    “对第二部分(9-16章)所提意见,我们联系你们前次对第一部分(1—8章)的意见,详细地研究了。我们觉得,这些意见对我们的帮助、鼓舞很大,并且启发了我们对已写部分作了回顾,现在初步觉得,这次改写的稿件还有不少缺点和毛病,如果好好地纠正一番,还可以使稿件的质量更高一些,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已写的稿件,再作一次修改。这种修改最好是编缉部的直接帮助下进行,才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部分我们正在赶写,所遗章节不多,春节前后即可写完。
  
    你们看了第三部分(17—26章),联系一、二部分,已可能对全书面貌有所了解,提出的意见必然对我们帮助更大。”
  
    第三封信:
  
    罗广斌
    杨益言 同志:
  
    读完书稿第三部分,给人一种抑制不住的喜悦。在第三部分里,关于敌我斗争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化,狱内外斗争的联系和呼应,渣滓洞和白公馆斗争的纵横交织,息息相关,敌人千方百计地要找寻我们的地下党组织和狱中的党组织,我们对敌人的阴谋给了无情的粉碎和还击,这些错综复杂的斗争,写得有力量,有气势,瑰丽多彩,扣人心弦,几个主要人物的精神面貌,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一部分的不足处,是否有这样几处:26章,李敬原、成瑶、老太婆会面,情节上的“巧”,有必要加强当时环境气氛的描写——地点的适当和安全的保证。成瑶、华子良、游击队,三者的协调。刘思扬的创造有很大发展,只是他在和二哥的对话中,对大哥的那段议论是否必要,是否妥贴;成岗和美蒋特务的斗争是动人的,可否适当减弱诚实注射剂的生理反应的描写,更加强其以顽强的意志战胜诚实剂(即美蒋特务)的描写,具体地说,就是尽量避免描写中的神秘成分;其他几处关于人物描写的地方,如成瑶在记者招待会上的表现,几个青年学生的精神面貌,华子良的刻画,均请再作些考虑。
  
    我们认为:读完这三部分,已可以肯定,修改稿已经获得很大的成功,这是无可置疑的。如能再作些必要的修改和充实,将进一步提高它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质量。因此,除了向您俩提出这个要求外,同时也将向重庆市委组织部写信,为您俩请假。如蒙批准,希望春书后即整装启程,来京后再一起研究具体修改方案。
    …………
  
              1961年2月8日
  
    罗广斌、杨益言在2月27日的回信中说:
  
    “第四部分稿(共五章,由二十七——三十一章),共五万字,现已写好,于二十八日航挂寄上。这部分稿件,如上次信中所说,写时较原来提纲作了较大的改动,涉及到以前的章节需要变动的,除方晓初改为不出场外,渣滓洞联系方法也作了改变,用一个‘看守员’代替了原写的矿工的活动。这部分稿,我们觉得不满意,先寄给你们看了再说。
  
    我们已决定乘船到汉口,再由汉口乘车来京。”
  
    1961年3月7日晚,罗广斌和杨益言联袂来京,修改作品。3月8日上午,在中国青年出版社二编室讨论小说第三次稿的得失和修改方案,除两位作者外,编辑室有三人参加。8日一天,由编辑室同志陆续发言,提出意见和要求。9日一天,则由作者谈对小说的修改设想和安排。现将我和罗广斌当时的发言要点整理如下:
  
    张羽:有些意见,已在三封信里说了。现在谈谈对全稿的综合意见。
  
    一、先谈结构和布局
  
    这部小说是写解放战争末期、重庆解放前夕,美蒋匪帮在面临覆灭之际,大肆屠杀重庆集中营的革命志士,革命者在狱里狱外奋起反抗并取得胜利的作品。小说的时空范围都较大。革命者在中共南方局领导下,以重庆为中心,活动范围涉及四川以至西南广大地区;时间从抗战胜利到重庆解放;既写了狱中斗争,又写了狱外的解放战争。这样巨大的场面和错综复杂的形势,在作品中如何有计划地展开,就要通体考虑到小说的结构和布局。在这方面,我想请作者参考中外的两部小说:一部是苏联小说《青年近卫军》,从中借鉴法捷耶夫在描写近卫军战士时怎样写领导与群众,怎样写集体英雄形象,写敌我斗争中同志之间的关系,写他们相互衬映、相互补充、相互推移,通过对德国法西斯的斗争内部所起的变化和发展,最后完成一个一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另一部是我国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从煮酒论英雄到赤壁鏖兵,写曹、孙、刘三方的联系和斗争,从中学习我国小说的民族形式、民族风格;注意书中既有写人物的细致入微,又有写事件的大开大合,从人物到事件,写得气势磅礴,风云变色,在结构布局上,要学习作者的大手笔!
  
    二、开头和收场
  
    长篇小说的开头犹如一个事件的揭幕。笔墨多少。不能一概而论,但必须要有高度的概括性——即时代的特色,—下子把读者带到一个特定的时代和一个特定的环境。《三国演义》一开始就提出了“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语道过,就是动乱的开始。相形之下,我们这部小说,现在的开头仍很散,事件纷繁,千头万绪,什么都描写,包罗万象,缺乏特色,还需提炼。
  
    小说的结局,是一个时代、一个事件的结果,或一个揭示出来的问题的回答,或一个形象的完成。如《三国演义》写三国统一为晋,《青年近卫军》写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本书以现在的规模来看,结束部分似乎有些匆忙。谁先退场,谁后退场,这一切都必须由事件发展的实际而定。狱内狱外的斗争交错进行,解放军的英勇进军加速美蒋匪帮的灭亡。结局部分也正是画龙点睛的时刻,不是要求留个光明的尾巴,而是写事之必然,给读者以希望和信心。至于稿件第四部分,后面再谈。
  
    三、暴露和歌颂
  
    揭露敌人和歌颂烈士是这部小说的主题,因此歌颂与暴露在这部作品里就有着强烈的对比。敌我两方,针锋相对,壁垒分明。因此,敌我斗争要放手写,要充分暴露敌人的残酷和狠毒;大屠杀的场面更要浓墨重抹,既要写血染白公馆,也要写火烧渣滓洞,在血腥屠杀中反映敌人的残酷,也表现烈士的英勇和忠贞。但是,不管写敌人、写烈士,都不要简单化、面谱化。写特务,不是追求情节,画一幅凶相。而要挖出他的灵魂,写“猫头鹰”的嗜血成性,写徐鹏飞的飞扬骄横;有无恶不作的“毒蜘蛛”,也有“化成美女的毒蛇”,就是要写蒋介石的特务政治。从稿件现在的情况看,特务头子徐鹏飞是个很有特色的人物。不只是外在的表象描写,而且深入了他的内心世界。在这里,我想对一个特定的事件发表一点看法,即敌人对成岗使用“城实注射剂”。这是旁的作品中没有写过的。有人主张删掉它。我个人认为可以保留。保留下来的目的是,可以反映所谓美国最现代化的特务手段,揭露敌人无所不用其极,甚至把所谓现代科学成就使用到无辜者身上,搬到政治斗争中去。但也正象在其他方面得到的回答那样:不管多么先进的武器(或技术)都打不败用先进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既要保留这个情节,同时又要十分注意不能过分渲染药物的神秘成分。药物能给人带来生理上的烦躁不安、心神恍惚、出现幻境,但它无法动摇战士的意志和决心。有了这一条,也就是把隐藏在幕后的敌人——美国反动派,拖到前场来审判了。把这样的情境淋漓尽致地写出来,既是对敌人无情的暴露,也是对革命者最好的颂歌。
  
    四、人,英雄人物,英雄群象
  
    作品写的是波澜壮阔的时代、惊天动地的事件,而它的中心还是写人,包括自己人和敌人。又因为是一部歌颂先烈的小说,重点应该是写烈士,写英雄,书写大写的人,也就是小说歌颂的对象。集中营的真实生活提供的素材反映了白公馆和渣滓洞两座牢房的狱中斗争的不同形式——特殊形式和一般形式。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来表现重庆集中营的整体,这个选择是对的。在前仆后继的斗争中,作品推出了江姐、许云峰、齐晓轩、成岗、华子良、李青竹、刘思扬、黄以声、小萝卜头、龙光华等英雄形象。正象《青年近卫军》曾经表现过的巍然站在敌人面前的一排不屈的人,一群光辉的英雄形象。这种英雄群象是生活的真实,也是群众所需要的。因此,不必受一般小说的写法的局限,照生活提供的内容去写,人们会承认的。
  
    五、江姐和许云峰
  
    几个主要人物里,江姐是塑造得比较丰满的人物之一,我们在信上已经谈了。希望修改工作中,在江姐上山见到彭松涛人头时、会见双枪老太婆时,思想跌宕的层次再深沉些。总的来说,江姐的形象富有生活色彩,是感人至深的,这次会上暂不多谈。
  
    现在应该多多研究如何写好许云峰。我个人体会,作者的设计是要塑造一个工人出身的党的领导人的形象。作品的很多方面已注意了这一点,譬如描写许云峰的足智多谋、能刚能柔、当机立断等等,使敌人觉得他很厉害,很难对付。但是,究竟怎样历害,不能只是从手段、策略、权谋上来落笔,还应努力开拓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更广阔的生活面,更丰富的生活内容,更深厚的群众生活气息、精神世界,从生活中推出—个有血有肉的领导干部。
  
    现在作品中推出来的许云峰,比较多的还只是他的地位、身份、在斗争中的权谋,还未能深刻描绘出工人出身的领袖的领导艺术、生活特色、个性特色,特别是他应该具有的性格化语言特色。
  
    六、对稿件第四部分的意见
  
    最后一部分,即原稿的第二十七至三十一章,共五万字,收到后没有来得及写信,现在一并说说,请通盘考虑。
  
    第二十七章,写西南敌人在总崩溃形势下,内部矛盾加深,明争暗斗激化。毛人凤临去台湾前和徐鹏飞、严醉、黎纪纲等布置破坏活动。他们貌合神离,各打各的主意。我方也因为华子良的突然离去,和监狱失去了联系。华子良这个传奇式人物的隐去,反成了使敌人心惊肉跳的威慑力量。我意在华子良身上,不必再增加过多的惊险情节,虚虑实实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相反,在小说的末尾,又插出来一条线:人民解放军进军途中,忽然来了个陈松林,由他带路,向重庆进军,这又有点突兀。本来和黎纪纲周旋的陈松林是怎样离开工厂、离开重庆,去找解放军带路的呢?这里又出现了一个神出鬼没的人物,就让人觉得颇费推敲了。
  
    在越狱时刻,由于华子良的突然离去,狱内狱外失去联系,白公馆和渣滓洞互不通气,这就给越狱斗争带来很大困难。实际生活中,在敌人大屠杀开始后,我们是被迫搏斗、越狱的。但看到这部分稿件后,总的感觉是:我们被关在渣滓洞的政治犯的主动性加强了,而敌人的毁灭性的人屠杀罪行削弱了:结尾部分似乎写得太匆促了,一场越狱斗争的胜利太轻易了。这样,感人的力量也相应地减弱了。建议对这场斗争的敌我双方力量的描写要有清楚准确的分寸感,对何时动手出击、怎样出击搏杀、人物退场,直至结局,应注意头绪、节奏、跌宕起伏,直至曲终,形成这场热血烈火中的斗争的整体感。
  
    这些意见不一定都对,仅供参考。
  
    其它方面,以后想到的,随时再说。
  
    罗广斌:听了编辑部同志的意见后,我也谈谈谈修改设想。
  
    先谈一些情况和感想。
  
    小说的题材是写重庆集中营,人民的敌人是美蒋匪帮。我们现在写它,不是把它当成历史反革命来写,而是写的现行反革命。美国在过去参与了反共活动,直至今天仍没有放下屠刀。它不只是纸老虎,是真老虎。我们是根据真实材料来写的。
  
    真实的材料(题材)决定了我们的主题选择:通过小说,揭露敌人,歌颂先烈。
  
    我们的设计是,全书分四个部分来写,写抗战胜利后的情景,写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写敌人的血腥镇压和失败。我们力求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用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如写狱中的追悼会,就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作了些虚构和想象,要求达到思想上的深化。第三部分中,对刘思扬的塑造和描写,现在看来还很不平衡,要作较大的修改。来京之前交出的第四部分,老实说,很不成熟,在敌我力量表现上,都写得不充分。
  
    对这一次修改稿,我们总的感觉是:人物精神状态上有改进,写作思想上也有提高,但是对全稿还很不满意。
  
    其次,我想就几个问题交换意见。
  
    这是一部歌颂先烈的小说,自然要写英雄人物、理想人物。写先烈崇高的理想、高贵的品质、优美的情操,为实现理想而英勇斗争的意志和精神,既要写他们敢于斗争,更要写他们的善于斗争。但要写得艺术些,描绘出真实的英雄形象、战斗风格、生活情趣、内心世界。如果是领导人物,更要写出他们的独特风格、组织能力、领导水平、高度的洞察力。
  
    在我们描写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中,我们偏爱江姐,因为我们熟悉她、理解她,所以写起来比较顺手。而对许云峰,就觉得远些。想努力写好他,但由于不大理解,就感到力不从心。
  
    关于第四部分,越狱这场斗争,虽然我们也经历过,而且写了,但是还极不满意。希望从头到尾,再全盘考虑。
  
    在表现方法上,以至全书的通体结构上,我们也想多多听取意见。
  
    现在,我想着重谈谈对修改工作的若干具体考虑:
  
    一、写好开头。文章的开头不外是揭示矛盾,接着再解决矛盾。我们将根据故事开始时当时社会的具体情况和作品的需要,重新构思,把开头改好。
  
    二、充分揭露美帝国主义。因为这个集中营的名字叫“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是美国在中国最大、最后、最现代化的集中营;我们写国民党反动派,时刻都和美帝国主义分不开。写敌人,写敌我矛盾,揭示矛盾,解决矛盾,都少不了美帝国主义。我们耍通过铁的醇实.说明它是世界宪兵,是中国人民的死敌。它的阴险毒辣的手段和狰狞的面貌,都会长远地留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我们写的敌人在狱中的重点进攻、红旗特务的三次攻势,就是美国顾问策划的;美国刑具,直至对成岗使用的诚实注射剂,就是美国的最新发明。美国顾问帮助国民党屠杀革命者,在覆灭前夕还策划毁灭山城,布置游击战。所谓“中美合作所”,美国是主宰。必须充分体现这段历史事实,紧紧抓住美国刽子手来写。
  
    三、武装斗争和地下斗争互相配合,狱内狱外斗争交织进行,其中有些薄弱环节需要加强。如记者招待会上的敌我安排要作些调整,李敬原和双枪老太婆在北温泉会见的场面,如何进一步描绘历史转折时期几个代表人物的思想面貌。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许云峰、江姐、成岗和其他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如江姐和孙明霞之间的关系),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都要构织得更紧密些。对刘思扬身上存在的个人主义、小资产阶级情调,要写出象他这样的人,只有自觉地经受斗争的考验,才能成为真正的无产阶级战士。陈松林是个思想品质非常好的工人同志,应该把他写得更朴实、更可爱些。华为是革命的后代,要写出他的精明和机警。叛徒甫志高,还要紧紧抓住他在新时期出现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活动,以写出他在突然被捕后叛变的合理性。我们所写的江姐被捕时间,比实际被捕时间要晚些,是为了让她在根据地的活动中有所表现。对于许云峰,这仍然是我们要努力写好的人物,我们力求把他写得更亲切些,离我们近些。他的退场,准备采用侧写或暗转。对惊险离奇的情节,都要注意不违反真实性。
  
    四、关于白公馆、渣滓洞两座监狱,我们已抛开了有人提出的合在一起写的意见,仍然分开写,但要写出各自的特色,写出它们之间的关联。渣滓洞里关的人多,年纪轻,多数是少壮派,经验少,斗争带有群众性。白公馆里人数少,关押的时间久,年纪大,斗争水平高。越狱时,要描写这批青年学生在斗争中,在老一辈教导下的成长。
  
    五、结尾。重点描写敌人对重庆的破坏和我们的反破坏。循着这条主线,发展到越狱和迎接解放。这当中,要写敌人从技穷力竭,变为绝望、顽抗、屠杀、破坏,准备同归于尽,另外又在准备从地上转入地下。我方则是发动群众保护工厂、学校,迎接解放,准备接管。
  
    总之,根据编辑部信上的意见和讨论会上的意见,我们作了考虑,着重考虑的是小说开头、结尾,写好许云峰。
  
    对修改工作的具体安排,我们这样设想:来到北京后,立即给重庆市委写信,把情况作个汇报,希望这样的讨论多举行几次,以便听取意见。我们的时间安排是:讨论,学习,写作。关于书名,我们来时已考虑了一些,请大家多发表意见。
  
原文1987年 发表于新文学史料第四期  浏览:2763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4/2/28 9:09:53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傅伯雍<<歌乐山烈士遗体收敛记>>(收藏于2006/2/8 23:41:59
李显群墓上思(七组)——红岩英烈子女“1127”的怀念(收藏于2005/4/21 12:09:18
孟园11.27散记(收藏于2004/12/5 1:53:49
顾城歌乐山组诗(收藏于2004/11/20 5:00:46
丁弘人性的诗魂——拜会黄彤光老人(收藏于2004/10/31 0:34:27
罗广斌 刘德彬 杨益言圣洁的血花——献给九十七个永生的共产党员(三)(收藏于2004/9/28 3:45:15
罗广斌 刘德彬 杨益言圣洁的血花——献给九十七个永生的共产党员(二)(收藏于2004/9/28 3:43:52
罗广斌 刘德彬 杨益言圣洁的血花——献给九十七个永生的共产党员(一)(收藏于2004/9/28 3:42:33
徐怀林 廖琴 杨天军华蓥山的女游击队员(收藏于2004/9/26 23:07:59
仲秋元对渣滓洞狱中生活的一些回忆(题目为转者加)(收藏于2004/9/24 1:18:37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曹德权《红岩》原型人物揭秘(上)(访问28832次)
曾紫霞战斗在女牢(上)(访问25034次)
曹德权《红岩》原型人物揭秘(下)(访问16666次)
曾紫霞战斗在女牢(下)(访问14854次)
--"11.27"死难烈士名单(访问14239次)
--“11.27大屠杀”简述(访问13627次)
傅伯雍<<歌乐山烈士遗体收敛记>>(访问12361次)
罗广斌 杨益言长篇小说《红岩》——第二章(访问8833次)
陆大钺《挺进报》与“挺进报事件”(访问7188次)
仲秋元对渣滓洞狱中生活的一些回忆(题目为转者加)(访问7022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23/11/28 17:58:43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23/11/28 17:18:12
猪猪侠文选评论(评论于2023/5/6 21:07:19
是是文选评论(评论于2022/11/27 12:33:44
anhk_28373299文选评论(评论于2022/2/1 13:59:06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烈火红岩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