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烈火红岩__红岩英烈纪念馆
烈火红岩

长篇纪实小说《红岩魂》--引子

章轲 黄先钢

  20世纪30年代末期,抗日战争的炮火,使位于西南一隅的山城重庆陡然身价倍增。
  
    1939年底,国民政府迁到了重庆。
  
    1940年9月6日,重庆被正式确定为中华民国陪都。
  
    重庆是著名的雾都,山城人早已习惯了在浓雾笼罩下生活。然而,在战时的陪都,笼罩在人们头上的,却是法西斯统治的阴影。
  
    在“团结抗战”的口号下,国民党的特务组织得到了空前的、畸型的发展。当1938年4月当蒋介石把中华复兴社特务处升级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时,这个特务组织还仅有4个处、2个室。迁入重庆后,军统局的机构和人员急遽膨胀,很快就发展到11个处、5个室、4个会,全局总人数达到15万人。他们在重庆西北郊歌乐山下五灵观、磁器口、缫丝厂一带强行占地,设立了一个又一个特务机关。
  
    1943年4月,军统局又与美国军方签定协议,成立了名义上隶属于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的特务情报机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
  
    从此,歌乐山下,岗哨林立,电网密布。在这占地5000多亩的区域里,分布着白公馆、渣滓洞、杨家山、戴公祠、红炉厂、洗布塘、蒋家院子、黄家院子、孟家院子等大小二十余所监狱和秘密囚室。歌乐山不再宁静,它成了一个人们谈之色变的神秘特区,成了一座阴森恐怖的人间魔窟。
  
    黑雾弥漫中,人们把希望的目光,投向嘉陵江畔红岩嘴上的一幢小楼。
  
    那里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的驻地,大家都习惯地称它为“红岩村”。
  
    就在这幢小楼里,周恩来、叶剑英、董必武、邓颖超等中共领导人领导了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党的工作。
  
    有人把“红岩村”比作一只火炬,因为它为黑暗中的人们照亮了路程。
  
    有人把“红岩村”比作一所学校,因为它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坚强的战士。
  
    复杂而艰苦的斗争环境,铸就了一种特殊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影响历久不衰,一直延续至今,始终为世人赞颂和弘扬。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红岩精神”。
  
    到1946年春天,重庆已不再是战时首都。
  
    由于抗战胜利,国民党中央机关陆续迁归南京。不久,军统特务头子戴笠坠机暴死,“中美合作所”不得不寿终正寝。
  
    与此同时,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也随同国民党中央机关迁往南京。
  
    但是,光明与黑暗的争斗,并没有就此在重庆停息。
  
    1946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在重庆召开记者招待会,宣布成立以吴玉章为书记、王维舟为副书记的中共四川省委。第二天,也就是1946年5月1日,即将迁返南京的军统局,委派以性格狂躁、手段毒辣著称的徐远举就任重庆绥靖公署二处处长。
  
    新的一轮较量又开始了。
  
    这年夏天,国民党反动派公开撕毁停战协定,向解放区发动了大举进攻。与此同时,国民党统治区的和平民主运动也遭到了血腥的镇压。6月,一大批参加反内战斗争的工人、学生和市民遭到逮捕……
  
    在日益紧张的斗争环境中,中共党组织以多种方式领导着重庆的斗争。党组织同党员和进步群众的联系渠道,有已经公开的中共四川省委,有中共重庆市委领导的地下组织,有以个人出面的单线,还有设在重庆市区的新华日报馆。
  
    徐远举十分清楚自己作为整个西南大区军统首领的使命,他确信,完成这一使命的关键,就在于破坏中共的各类公开的或地下的组织网络。
  
    1947年2月28日凌晨,重庆军警宪特突然紧急出动,包围了中共四川省委和新华日报馆,强迫中共方面所有驻渝人员撤返延安。
  
    1947年6月1日夜,根据南京政府关于实施所谓“大整肃”的密令,重庆军警宪特再度出动,大肆搜捕共产党员和爱国民主人士。仅此一夜,被捕者竟达270余人。
  
    然而,这些行动并没有收到什么明显的效果,中共的地下组织非但没有因此而遭到破坏,反而活动得更加频繁。
  
    1947年7月,在重庆的大小街巷中,又秘密出现了一份名为《挺进报》的油印小报。
  
    这份油印小报,最初是几个年轻人自发创办的。
  
    陈然、刘熔铸、蒋一苇等几个人,有的是因所在党组织被破坏而暂时失去组织关系的中共地下党员,有的是积极靠拢中共党组织的进步青年。1947年元旦,他们在《新华日报》的支持和鼓励下办起了一份名为《彷徨》的“灰皮红心”的杂志,但不久就发生了《新华日报》被迫撤离的事件。正当他们为《彷徨》失去领导而苦闷时,党组织从香港为他们寄来了新华社电讯稿。
  
    1947年5月1日起,陈然等人根据新华社电讯稿,印出了第一份无名的油印小报。
  
    对生活在白色恐怖下的人们来说,这份大量刊登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取得胜利的消息的油印小报,无异于及时雨、雪中炭。因此,它很快就在地下党员和进步群众中不胫而走,同时也很快引起了中共重庆地下市委的注意。
  
    中共重庆沙磁学运特支书记刘国志找来了。几番考察,陈然等人终于重新回到了自己组织的怀抱。
  
    不久,中共重庆市委委员彭咏梧又与陈然等人接上了关系。
  
    中共重庆市委研究决定,在那份无名小报的基础上,创建了市委机关报——《挺进报》。
  
    “挺进”二字,正是当时军事舞台上演奏的主旋律。
  
    其时,人民解放军正根据毛泽东的战略部署,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刘邓大军于6月30日强渡黄河,8月上旬越过陇海线,挺进大别山;陈谢、陈粟两路大军于8月下旬和9月上旬分别挺进豫西地区和鲁西南地区;西北、华北、东北的解放军部队也都相继转入攻势作战。人民解放军的大举进攻,标志着战争形势的根本改变。
  
    为了适应这样一个“挺进”的新形势,重庆等地的中共地下党组织根据中共中央上海局的指示,于1947年10月组建成立了中共川东临委。
  
    川东临委成立后,立即作出了一系列大胆的部署。
  
    临委决定,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川东地下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工运和学运转向农村武装斗争。临委五个成员中,仅留重庆市委书记刘国定和秘书长肖泽宽在重庆。临委书记王璞、副书记涂孝文分别兼任上川东地工委和下川东地工委书记。彭咏梧委员也改任临委委员兼下川东地工委副书记,和他的妻子江竹筠一道,告别重庆,潜赴大巴山,发动和组织武装暴动。
  
    临委还决定,为动摇和瓦解敌人的军心,将《挺进报》的发行方针从以对内发行为主改为以对敌展开“攻心战”为主,要求运用各种手段,把这张报纸寄送给敌方党、政、军、警、宪、特大小头目,以展开强大的政治攻势……
  
    毫无疑问,本来就已十分激烈的斗争,必将因此而进一步趋向白热化!
  
    就是在这样一种火热的斗争气氛中,我们的主人公们满怀着对战斗的期待和对胜利的遐想,走入了1948年……
  
原文2000年 发表于人到中年网  浏览:1777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4/2/28 6:59:32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傅伯雍<<歌乐山烈士遗体收敛记>>(收藏于2006/2/8 23:41:59
李显群墓上思(七组)——红岩英烈子女“1127”的怀念(收藏于2005/4/21 12:09:18
孟园11.27散记(收藏于2004/12/5 1:53:49
顾城歌乐山组诗(收藏于2004/11/20 5:00:46
丁弘人性的诗魂——拜会黄彤光老人(收藏于2004/10/31 0:34:27
罗广斌 刘德彬 杨益言圣洁的血花——献给九十七个永生的共产党员(三)(收藏于2004/9/28 3:45:15
罗广斌 刘德彬 杨益言圣洁的血花——献给九十七个永生的共产党员(二)(收藏于2004/9/28 3:43:52
罗广斌 刘德彬 杨益言圣洁的血花——献给九十七个永生的共产党员(一)(收藏于2004/9/28 3:42:33
徐怀林 廖琴 杨天军华蓥山的女游击队员(收藏于2004/9/26 23:07:59
仲秋元对渣滓洞狱中生活的一些回忆(题目为转者加)(收藏于2004/9/24 1:18:37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曹德权《红岩》原型人物揭秘(上)(访问30363次)
曾紫霞战斗在女牢(上)(访问26217次)
曹德权《红岩》原型人物揭秘(下)(访问17522次)
曾紫霞战斗在女牢(下)(访问15350次)
--"11.27"死难烈士名单(访问14584次)
--“11.27大屠杀”简述(访问13974次)
傅伯雍<<歌乐山烈士遗体收敛记>>(访问12753次)
罗广斌 杨益言长篇小说《红岩》——第二章(访问9875次)
陆大钺《挺进报》与“挺进报事件”(访问7900次)
仲秋元对渣滓洞狱中生活的一些回忆(题目为转者加)(访问7267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24/10/27 8:49:58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23/11/28 17:58:43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23/11/28 17:18:12
猪猪侠文选评论(评论于2023/5/6 21:07:19
是是文选评论(评论于2022/11/27 12:33:44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烈火红岩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